06.07 东家 · 一间“归隐之屋”,与和尚做邻居,寻找生活的禅意

世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归隐,生活的禅意就在一瓢饮一箪食之中。

如果我问:“杭州最有禅意的地方是哪里?”

“灵隐寺。”我想你一定如此回答,

实际上,

与灵隐寺一峰之隔的上天竺才是真正的秘境,

这里山涧叮咚,修竹茂密,

长长的山林古道间,

一袭灰袍的僧人手持佛珠,轻轻走过。

如此画面,让人想起岑参的一首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

一千多年前,

印度僧人慧理不远万里,到杭州传法,

走到此处,忽然有点想念家乡了,

一抬眼望见到不远处的山峰,

“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

何年飞来此地耶?”。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飞来峰。

以飞来峰为界,

峰南为“天竺”,峰北为“灵隐”。

虽然仅隔一峰,但光景却大为不同,

“灵隐寺”门庭若市,

“法喜寺”只闻鸟鸣,不见人影。

唯独民宿掌柜咖啡,

看中了这里的清静和禅意,

在“法喜寺”旁建起了“隐竺别院”。

咖啡本名不叫咖啡,

因为从学生时代起,他便开始专研咖啡文化,

是朋友中最了解咖啡文化的人,

朋友便送了他一个绰号“咖啡”。

叫着叫着,

反倒没人知道他本名叫什么了。

在西湖景区工作了很多年,

咖啡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节,

退休的他仍寄情于此,

每天的生活就是探访西湖景区的各个角落。

虽说每处风景都有每处风景的好,

但他最爱的还是“法喜寺”的禅静。

每当心烦意乱时,

他便到这里聆听梵音禅语,

听完心灵便骤然明了,

这份对于内心禅静的追寻,

最终促使他买下了“法喜寺”旁的这间民屋,

创办了这间静雅的隐竺。

隐竺别院依山而建,

隐逸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

如果无人“指点迷津”,

很难在参天古木里寻到它的踪影,

木结构的房屋,土夯为墙,

与上院子里原生态的柴门,相映成趣。

而老屋瓦顶的制式,承自“法喜寺”一脉。

因为紧邻寺院,

多年的晨钟暮鼓,佛法梵音的耳濡目染下,

老屋似乎也渐生出佛的灵性来,

银杏叶铺满黑瓦,

爬山虎爬满墙面,

不觉让人心生感动,又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风景,

就如陶翁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咖啡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老屋的原始结构,

石子铺成的地面,老木头装饰的棚顶,

配合着土夯墙,

自然的朴质韵味弥散于整个空间里。

“隐竺”共有8间客房,

每间客房装修风格都不一样。

有的房间里设置了宽敞的榻榻米,

有的房间是半跃层的套房,

还有的房间有着大大的落地窗,

虽然房间风格各不相同,

但给人的居住体验却出奇的一致,

原木家具、绿植背景,

室内没有繁琐的装饰,也没有多余的点缀,

清新雅致、禅意满满。

每个一楼南向的房间,

都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

这个院落顺着小山,

院子里有桂花树、银杏树……

这是“隐竺”最诗意的地方:

清晨一拉开窗帘,就能收获一树的绿意;

夜晚悠悠的钟声,从远处的山寺里传来。

“隐竺”一层有一间独立的茶室,

在这里,

咖啡会不定期组织龙井茶品鉴活动。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而“隐竺别院”所在的白云峰,

就是顶级龙井“白云茶”的产地。

咖啡在此有四亩老枞茶。

他按古法精心照管,

清明前上山采茶,然后连夜手工炒制,

尽管茶园不小,

但精制出的“明前龙井”也不过数斤,

可咖啡却愿意把茶拿出来,

供远道而来的客人体验。

他说:“名山、名寺、名泉和名茶集于一体,

品一杯这样的龙井,才不枉西湖走一遭。”

一层还有一间公共客厅,

是他专门为旅客准备的聚会空间。

作为一个喜欢尝鲜的人,

咖啡各式不同的趣味玩儿法,都能信手拈来,

他不仅希望客人能住的舒坦,

更希望他们能在这里享受到别具一格的居住体验。

春日于茶田采茶,体验茶疗的乐趣;

夏日在满山的萤火虫下捕捉童年的味道;

秋日品桂花,泛舟西湖之上;

冬日围炉观雪品茗,畅谈自家故事。

为了配合客人行程,

他还特地研发了四款不同的咖啡配方:

春事、夏虫、秋桂、冬炉。

在朋友眼中,咖啡是个“生活家”,

咖啡、红酒、茶艺、美食……

只要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他都喜欢研究,

还总能最在短时间里,

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

三十岁后,他开始醉心于葡萄酒品鉴,

并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从“酒盲”成长为二级品酒师,

还多次参加盲饮大赛并获奖,

如今“隐竺”里能随处可见各式各样身价颇高的酒瓶,

这些都是他几十年从各地收来的藏品。

除了美酒,咖啡还热爱美食,

但比起“懂吃”,他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做。

空闲时,他便会在“隐竺”里,

亲自动手为客人们,

烹制一碗杭州最经典的面——片儿川。

别人花半个小时,他要花两天的时间。

面全部要自己做,

用上等的好面粉,自己擀面。

从揉面团到最后做成下水的湿面,

就要4个多小时,累的胳膊都酸痛无比,

但这样做出的面,无论放多久都不会发糊发胀。

片儿川的汤头,

他要前一天就用三只鸡三只鸭六只鸽子,

加上猪骨、火腿慢火炖成高汤。

还必须一碗一碗地烧。

面一端上来,一桌的人为之绝倒。

最近他又迷上了制作酱油,

在绍兴寻了一个作坊,

按着自己对古法酱油的研究,

开始动工,

作为一种“隐竺”的特产送给客人们。

酒、茶、咖啡,

甚至是一瓶小小的酱油……

在咖啡眼里,

都有无穷的学问,

而他怀着无穷的兴味,沉浸在里面。

他说:“生活的禅意大抵就在一瓢饮一箪食之中,

如今的我很习惯这种悠然的生活,

品茶、听禅、种几亩春茶、

做一碗葱油拌面,再与客人笑谈杭城文化。”

大概对咖啡来说,

把爱好写进自己的名字,把缘分融入自己的事业,

便是生活最好的样子。

咖啡

“隐竺别院”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