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年1000本“变态”阅读量背后的14条心法

文 | 丁布

来源 | 书声(zhongguoshusheng)

/ /

意外在混沌大学的思维模型比赛上夺冠,变态的语速和思维展开过程,估计让很多人抓狂,所以在登台领奖时向大家道歉,并坦言背后的原因是变态的阅读量所致,一年一千本书,导致我的思维速度和语速不断生长。

一如既往,这件事引起无数人好奇,一年阅读1000书是如何做到的?以及无数人有读的太慢、不太读的下去、不太记得住等问题。

之前写过一篇《超级快速阅读的背后》,那么还是重新写一篇《一年1000本书的阅读量的背后》来统一回复。算是一个解密,仅供参考,但不值得推广,因为这只是个变态(或者极度变态)的爱好。

先从零散的点讲起,日后再重新整理成个系统的书稿分享给大家。

/

/

三个小前提

1、数字。

数字不可取,阅读因人而异。这个1000本数字纯粹是个人的变态爱好,不值得效仿,标榜阅读量的自豪感并不是种良好的社会现象,好比视多赚钱为成功一样是一种畸形价值观。

阅读量大未必是件好事,适度适量就好,有人一年就认真读几本书,有人一年百本书,都好,不必追求数量。

同时,“读书不在于多,在于少而精”、“读书就要读经典”或“在于学以致用”,也是另一种清高和狭隘,博览和精深一样重要,非经典一样值得读,读书未必非要功利等等。

2、目的。

个人不喜欢这个词,读书未必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有人就是打发时间和消遣,有人是修身,有人是学习成长。如同跑步,有人为减肥,但更多人就是跑步跑的爽(大汗淋漓的酣畅),保持健康。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的原因分成获取知识、获得思考、娱乐消遣(并且作者最看不起第三种)三种,把阅读和滑雪作比,“会”的人可以触及一种优雅,“不会”的容易摔跤,这本书就帮大家拆解基础姿势先(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越读者》把阅读比喻成思维饮食,阅读的种类也就与目的很相关,主食阅读(生存能力相关)、美食阅读(思想类)、蔬果阅读(工具类)、甜点阅读(消遣类),还有维生素(教科书)。

每个人阅读的目的(或原因)不一样,没有那个好那个不好,不必过于追求高雅或有用。

3、快慢。

因人而异,快不是好事,慢不是坏事,不同人习惯不一样,不同人适应的模式不一样。

比如有人就喜欢看书来思考,有人更适合听书来思考,有人则需要涂涂写写画画来思考,有人追求逻辑性,有人追求发散性,有人追求整体结构,有人追求线性体验。

快的人可能是因为阅读速度本来就比较快,也可能是没有耐心、急功近利、不求甚解;

慢的人,可能摄取信息和阅读速度就是慢,喜欢细嚼慢咽、细细品味(跟有人五分钟吃完饭,有人吃一个小时的差异一样)。

当然也可能就是还不得阅读的方法而读的吃力和“笨拙”。如同书目本书的多样性,阅读意义也有多样性一样,阅读的方法和速度也有多样性,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本身是好的。

以上是几个小前提,至于我如何能够一年阅读1000本书的——

/ /

如何做到一年读1000本书?

1、好奇心。

对我而言,阅读纯粹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管理类、人文类、社科类、工具类、思想类阅读都是如此),就是想知道那个话题(书名)作者到底说了啥,他是怎么解构这个问题的,这个方面到底有哪些可能,等等。

并且,如同很多深度阅读者都很熟悉的事,就是一本书将我们引向另一本书,阅读如同一个寻宝地图,如一张网,阅读不断构建我更强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直到我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看到一句“学习就是不断构建自己学习兴趣和欲望的能力”,让我释然,原来对我而言,真正的财富(或者说我的阅读能力)是不断构建自己更强阅读兴趣和欲望的能力。

至于变态到什么地步,我2011年年度目标是读100本书,结果读了200本,然后到2014~2015年平均500本,2016~2017年平均800~1200本,我是严重兴趣和情绪导向型的人,部分年度目标就是达不成,部分就是超额完成。

然后还有个变态的背景细节是,我的阅读量其实几乎总是年度买书量的一半,阅读能力有限,跟不上买书量(好奇心,想读啊)的增加,但一方面这个好奇心的增加倒逼了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提升(忍不住啊),和一方面为了减轻买书那么多的罪恶感,好歹看掉一半至少吧(这样后面才可以稍微心安理得的买)。

所以,其实我年度阅读量1000本的一个背景是我这两年买书2000~3000本每年......

2、阅读能力。

这个自然是跑不开的基础部分,一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及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基础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快速扫读一本书)、分析阅读(精读)、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主题的系统阅读多本相关书)。

几乎是一套组合拳,大量阅读者、深度阅读者几乎是基本功,多数是不知不觉养成的,但也可以根据学者提出的这个结构来训练。

不要认为第一个基础阅读傻,读外文原著的时候就知道了。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确实是套组合拳,因为不是什么书都值得自己读、或值得自己精读,所以要有检视阅读的基础,甄别出来的好书(标准因人而异)那就是需要分析阅读(也就是精读)。

这里一个重要的缺失是一种甄别能力,这必须成为阅读能力的一部分。但这个能力还少有人能解剖的好。然后如同《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及,阅读越主动越有效,在“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之上就是一种更主动的探索能力,对自己感兴趣或需要搞清楚的主题,自己来搜寻出相关书籍、构建书单,和找来那些书看掉,哪些精读、哪些检视阅读(泛读)、哪些需要看完、哪些不需要看完,就都是前面“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所积累出来的功夫了。

对于我而言,是无意中读了大量书之后才遇到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发现深有共鸣。这些是基本功。尤其是最后一个,主题阅读,这个几乎是深度阅读者、大量阅读者,的看家基本功一样。换句话,没有主题阅读,就几乎没有深度阅读可言,大量阅读也没有意义

3、基础。

这里指的是已经读了的很多书的基础积累。这是盲目追求阅读量的壁垒所在。

但凡大量阅读者、深度阅读者,都是有了海量的积累在先。这样遇到很多书的时候,不管是因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已经比较强,还是因为对于内容已经一定比例比较熟悉,所以双重原因之下,同样的书(比如管理类、社科类、思想类)就是看的更快。

4、博览+精深。

也就是广度和深度,当然主要是强调后者作为支柱的存在。我个人的支柱是职业能力相关的,“项目管理”书籍500本的基础,“精益”300~400本的基础,后来又长出来“阅读”200本等其他主题。

好比看家手艺一样,自己的支柱阅读构成自己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支柱,没有这个的阅读就容易很盲目,不容易有种踏实和长期累积发力的方向。持续阅读后,或主动或被动,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博览+精深”是基础入口

我并没刻意整理过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几根主的支柱和周边关联的十来根支柱的体系支撑是无形中作为了基本功,这基本成为了我阅读时可以快速化解一本书的基本功,好比丢一块糖进一杯水一样。

5、思考。

无数人会关心一个问题,我看过那么多书,我记得多少。我很想反问调侃一下:我们看过很多电影,记得多少;我们去过很多地方,记得多少细节;我们吃过很多年饭,多少留在了肚子里?

看书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过程即意义。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是如此,从阅读的意义本身看也是如此,思考要比知识和信息本身更进一层。思考本身,是我阅读的极大乐趣之一,阅读过程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王强老师说他有个习惯,看到精彩处,有个好问题的时候,会合上书,想想自己会怎么回答,然后打开书看看作者怎么回答,如果作者的回答和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这本书后面可以不用看了,如果超越自己,才更值得看下去。

这次混沌游轮上吕世浩老师的课程中,他也是说教历史就是应该这么教,合上书,想想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不会这么做,但阅读全过程也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什么地方惊叹,什么地方写下思考和我的问题,什么地方觉得作者在扯淡(会写下粗口),所以我只能看纸质书,因为在上面写东西是极大意义,不写写画画就看不下去。

并且不同时期重读,留下的足迹(思考)不一样,有本书里称这样的书为一种时间胶囊,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思考痕迹。

我很喜欢书翻开前后有空白页的书,很好的写思考和提问题的地方,书的封皮更是宝贝,背面的空白处就是基于书展开思绪的乐土。所以,前后没有空白页也没有封皮的书,少了很多乐趣。

6、关联。

看书时候对我而言的极大乐趣,就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或其他我已知的东西产生关联,交叉联结思考才有一种共鸣、惊奇、生长一样的思维之网的织就过程的感觉。

一方面,这是主题阅读的核心能力之一,另一方面这是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能力。

并且,更直接的,关联能力越强,就是对已有思维的调用能力越强,而在《超级快速阅读》和《如何高效学习》等书之中作者都着重强调了“频繁调用”对记忆的促进超越直接去记忆的效果。

调用也要有所原因,关联思考就是极佳触发点。所以交叉看很多书时的不断关联思考,就不断直接夯实了被调用部分(也就是以前阅读的书籍和思考)的记忆。

分析阅读里提到要搞清楚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地方说得有道理,什么地方没有道理,在批判一个作者之前先确保自己理解了作者说了什么和什么地方有道理,这些都需要较强的关联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更是如此。以及所谓的创造性思考,如同跨界容易带来创新,交叉关联很容易带来新思考。也如同脑神经里本身就是网状结构,关联是天性。

7、主题阅读。

针对一个主题一起深挖数本相关的书,整体的效率和效果都是超过单独一本本单独看的。这是大量阅读者、深度阅读者到后面阅读量飞速上涨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是因为有一次一天消灭了十几本执行力的书而酣畅淋漓了一次而停不下来,类似一种曾经苍海难为水的感觉,一旦体会到过深度系统挖掘(阅读)过程的深度乐趣,那种快感会让人欲罢不能,会不断成为一种深度阅读习惯。

而怎样一天灭掉十几本执行力的书的,首先我是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次日要出差,我就是忍不住(等不及回来再继续看),就是忍不住想挑战一下,能不能一天想尽一切方式搞清楚,这执行力是个什么鬼?

所以先一小时检视阅读扫下所有书,挑出最精彩的两三本,各几个小时来精读(分析阅读),然后剩下的十本就都是水了,要么重复,要么找亮点,要么看结构等等。

系统阅读之下,一天对执行力以及有所了解,这种系统构建的阅读的思考,效果反而更系统,超越一天一本书的读法,唯一的问题就是也容易遗忘,那过几天再翻一遍就好了。以及,大脑要扛得住的这一天的深啃,并且,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的基础过硬的能力是基础。但,还是不够。

8、环境。

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很重要,不是小资和舒服问题,而是大脑的状态可能很受环境所影响,而导致大脑的效率天壤之别。

我是个严重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直到一本书点醒了我,说人的大脑在熟悉的环境中容易处于偷懒的状态(所以呆在家里不好),在陌生环境下容易处于紧张的状态反而容易集中注意力和高效(所以很多人喜欢咖啡馆和旅行)。

好像找到救星的我,将信将疑地去了次星巴克,结果一屁股坐了三小时没动,我惊讶坏了,原来我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需要特殊的模式的环境(大家喜欢安静的Costa多些,我是在吵的星巴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从此我就开始了几年的疯狂专注力的时代,曾经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可以做到一口气7-10小时的连续专注度。

合适自己的环境对大脑的刺激,很有影响。这个在和脑科学专家(华师大心理学院的周院长)沟通的时候,他也强调了这种环境对阅读的影响的一致性。

9、心流。

就是专注到忘记时间的那种沉浸状态,打游戏的人、深度阅读的人、认真做一件事的人都容易出现这种状态。而对于大量阅读者、深度阅读者而言,如果出现不了这种状态,几乎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真正找到阅读的感觉。

心流在诸多积极心理学书籍里有描述,以及单独的《心流》《心流发现》等书。其中一个图我印象很深,就是心流往往发生在挑战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平衡点,挑战不够或太大都不行,技术太弱或太强也不行。

这是个神奇的概念,如果有了这个平衡,其实可以串联到阅读是动态迭代这件事。

《阅读整理学》提到只读熟悉领域的阿尔法阅读不算真正的阅读,走出舒适区的触碰自己不熟悉和不喜欢的领域(挑战性突破性)的阅读才更是真正的阅读,跟这个挑战与技术程度平衡出现心流有一定想通之处。

或者说,阅读的本质,深层的本质,不只是粗浅的摄入和消遣,而是不断的探索、生长、突破。

10、约束感。

这个是一种类似“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倒拉机制,约束时间下让专注力、效率针对结果导向的飙升,比如,就是挑战自己一个小时看本书(不值得效仿)。

除了有足够的阅读能力打底之外,就算这样一般一本经管社科类书籍还是需要两三个小时,挑战一个不易达到(但又容易向往和容易统计和希望成为节奏的一个目标,比如一小时一本)的目标,让这一个小时就类似“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状态,这种超越普通心流的深挖状态,约束感之下的Deadline导向的深挖状态,会是超越心流体验的巅峰状态。

目前我还没有在书籍里看到对这种状态的描述,但这是我熟悉的项目管理与设计思维两个领域的“约束”状态下的产物,也是我变态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欲望的一个核心因素所在,如果没有人定义这个,就未来我写本书来解剖它的意义。

假如给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口气星巴克十小时啃十本书的节奏。别问我怎么可能一小时一本,要关注的是:

首先,有这种自信(参考《创造力自信》对结果的影响);

其次,一小时看一本的深挖能力;

第三,一小时一本的节奏感;

最后,是深度愉悦产生的反馈。

不能触碰不会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口气十小时的变态专注(而且不是放松状态,是烧脑聚焦状态),不管是看一本书还是十本书,这专注程度本身,已是巨大的财富,远超看的几本书本书。

所以阅读对我的意义在此处意义已变。如同《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提及,阅读就是几个小时的一段宁静时光

只不过我这个宁静是刀光剑影般的深挖式宁静。

所以,换句话,当别人在思考我看1000本怎么可能记住的时候,对我真正的财富有两个,变态的好奇心和阅读欲,和,一千本书就等于一千次超级专注的约束式深挖

如果要问为啥要约束式深挖?很简单啊,项目管理和设计思维里的“约束”都是现实条件的约束。我的现实就是约束就是一年时间就那么点,买两三千本只能有读一千本的时间,每本只能给一小时(包括英文),如果哪本超时了,就需要在其他本上追赶回进度,为啥追赶进度?因为我更想读其他许许多多的待读书籍啊!(尤其是书店买的比网站更想读)。

11、记忆力。

很多人记不住,看过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几乎不可能大量阅读的持续坚持下去。《超级快速阅读》等书都提到是需要频繁调用。所以尝试记忆本身,就不是好的方向。

以及,还有很多非常奇葩但是非常深的思路,比如,到底是理智容易产生记忆,还是情绪,很显然,从脑科学的角度是后者,情绪就是人脑更原始的记忆能力,人更容易留下情绪的深刻印象。

我天生情绪控,本来是缺点,但间接导致我看书的时候的思考很容易关联上场景和情绪,并且我们六年来千场活动的大部分场次都记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谁讲了什么书和有哪些主要观点,甚至也值得分享了什么帖子在什么群,有点变态的记忆能力,其实都是记住了情境和情绪。

事实上我2004年车祸撞了头是导致记忆力受损的(但是脑科学家证明了大脑是持续生长的)。频繁调用、主动思考、关联思考、情境、情绪等都是极佳助力。以及图像化(思维导图,或《涂鸦思考力》《一页纸创意思考术》等简笔画),极强用右脑来补充左脑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工具。

12、选书。

这个能力被很多人忽视,其实这个对阅读能力产生不小的影响,越会选适合自己读的书越容易出现一种正向螺旋和节奏,持续增强阅读体验和阅读兴趣和欲望。大多人是根据推荐或书单选书,不做评价。

大多大量阅读者和深度阅读者很会自己选书,《越读者》把阅读比喻成思维饮食很贴切。选书的能力其实必须成为阅读能力的一部分,而很多人可能误以为阅读能力只是读书的能力本身。

如何选书,书店是最佳场所,每周逛一次书店,每次买一两本是最好措施,书店创造一种场域,去感受,书店创造一种场景,去偶遇邂逅某些书,书店创造一种情感,在摸过并买回的书上。我这种大量买书的人,原本肯定网络买书,省,并送上门。

但这几年爱上了书店买书,那种邂逅的感情绝对不是网络能比,但为啥邂逅的还会书店买,一方面时间成本,回家再网上买花精力,以及书店买的书摸过就是有情感温度一样。并且主要的是几乎摸到就马上想当晚看完,所以无数次都是买书当晚想熬夜看完。

最近疯狂的是八月底连续两周的周四,现在南京先锋书店买书50本,而后北京国贸Pageone书店(关门前折扣)英文书56本,疯狂到神经。但是每本摸到手上就马上想看,并清楚记得想看的情绪和原因。所以每天我到家或出门都好像翻牌子一样。

13、正向反馈。

不管阅读量是多是少,很容易坚持不下去,毕竟阅读本身是反人性的事(人大脑占体重2%,但耗费能量是20%,所以人能活到现在进化出来能不用脑就不用脑的习惯),我喜欢把阅读比喻成思维的跑步,也就是思维的运动。(郝明义《越读者》把阅读比喻成思维的饮食也很好)

目的是想比喻跑步,什么样的跑步才坚持得成习惯?喜欢大汗淋漓、肌肉酸胀的酣畅,这样对于跑者就是一种正向反馈。

阅读一样,思维的跑步,也需要出现一种“大汗淋漓、肌肉酸胀的酣畅”,“思维的肌肉”,这成为一种正向反馈(积极心理学用语),持续的“跑步”,持续的“正向反馈”形成“正向螺旋”。

那如何出现正向反馈?比如对我而言,我搞清楚这本书说了什么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并且,哪里还引发了我思考,哪里让我拍大腿,哪里让我觉得是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哪里和我以前看的哪本书形成呼应交叉,哪里解决我纳闷已久的问题等等。

也包括输出(给人分享、推荐,或自己写读后感等)之后的成就感、共鸣、别人给的正向反馈而引发的自己的自豪感、与人切磋之后所引发的更多或更深思考等。

越是大量阅读者或深度阅读者,不断获得的正向反馈成为不断构建更强更多阅读兴趣和欲望的推手。

14、内化。

吃多了会吐,阅读如果是思维饮食,进食多了当然也要吐。所以必须要不断持续持续提升内化能力和内化效果才可能有后续持续健康的进食(健康的阅读习惯)。

阅读要如何内化?

首先,前面提到的“博览+精深”,需要有自己的精深的支柱领域;

其次,让每本书成为一个思考过程,而不是“进食”过程,重点不是在于吸收所有,重点在思考的全过程;

第三,以及还有一个视角,《快速阅读术》说的好,你看书是为了记住99%,还是为了邂逅那1%,并且还可以通过那1%来回忆整本书;

第四,整理自己的思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写文章,一篇不过瘾就几部曲;

最后,非常赞的方式就是与人分享,在读书会或分享会上讲给别人听,讲之前的准备、讲的过程、讲时的互动讨论、讲后的思考和感触,会直接内化深化很多。当然,用犹太人那种“三人辩出第四种思维”去与人讨论辩论,或更触及一种深度。

以上,只是部分,先行整理这些给大家参考,几乎缺一不可,并且浑然一体拧成立一股力量

如果是现场面对面沟通,这7千多字内容估计我会是几分钟倒出来,听到人吐。

一件简单的《一年1000本书的阅读量的背后》写这么复杂还只是一半不到,也是想表达,阅读量上去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跟着深化,任何一件事都一不小心思维分形展开去好多

但如果你要挑战说能不能就一句话说出核心,那好,三个字:

好奇心。

✦ 今日互动

丁布同学的分享中,

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

以及关于阅读你有哪些心得?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留言区见。

错过了游轮高光时刻的决赛现场,

不要再错过全国十强巡回演讲。

TED式的演讲风格+混沌特有的思维模型,

长按下图二维码免费报名 ↓

商务合作:marketing@hundun.cn

企业团报咨询:tuanbao@hundun.cn

7天内免费学习研习社所有大课,

提升你的思维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