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福清 · 南少林寺

中囯南少林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坐落于福清市西部闽中的嵩山峻岭之中,这是历史上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齐名的古刹名蓝,也是福建省至今唯一得到考古证实的南少林寺。

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 (药臼)、石碑、石础、石春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使少林寺遗址得到科学的验证。福清发现的少林寺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遗物分布之广泛丰富,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

特别是经过省、市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福清南少林寺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史称南少林寺)。这个重大成果已得到各界专家肯定。特别是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法师、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校长释永寿听说后,特地率团到福清考察少林寺遗址,经过七天的考察研究,他向外界郑重宣布,福清南少林寺的寺址无可置疑是名副其实的少林寺遗址。

南少林寺,始建于唐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后,反叛路得才等聚众沿海、夜集明散、沦为海盗,闹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

太宗皇帝命已敕封为大将军的北少林寺昙宗方丈率僧兵到沿海对付这群海盗,昙宗便派道广和尚和僧丰、僧满三人带五百僧兵前往福建沿海,平定了海盗,取得了大捷,同时在当地广度有情,收下不少大乘禅宗弟子,经太宗皇帝恩准,便在沿海地区选择酷似北少林的地形,开山创建了南少林寺,也是今天的福清南少林寺。历经唐、宋、元、明数朝,足足兴盛了800余年。

全盛期,寺院辖地十余里,田产数千亩,拥有一常住寺院和三座尼庵,仅常住院内,殿堂就达500余间,僧众1000余人,禅武并足,首创南少林拳法,是谓南拳之源,与北少林南北合壁,齐名并誉。

清朝初年,因南少林寺武僧在反清复明半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廷剿顺,寺院毁于战火。此后经二百多年风雨,南少林寺遭到彻底消失,字迹难寻。

新的时期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导下,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先后批准福清市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福清市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共集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建南少林寺,随着少林风靡全球,少林寺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寺院座西朝东南,周围溪、涧、流、瀑、泉,清水汩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的秀水奇观。整座寺院依山起势、背倚着五老峰,也名“嵩山”,无论地形或山峦与河南嵩山如出一辙,令人称叹!寺前一溪横卧,迳流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晶晶莹莹,长流不涸。

进入寺院,必先跨上长近二百米的铁索拉桥,人站在上面稍有摇晃之感,心境顿时豁然开朗。桥下是清澈如镜的湖面,把群山、寺院、绿荫映入水中。由于谷低,枕石漱流,清音潺潺,加之苍崖夹谷清泉长流,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空蒙,时有紫气苒苒,神秘莫测。南少林寺门前的广场上,矗立一座金字“南少林寺”大碑坊,乳白的坊柱顶天立地威武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