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朱允炆为何到死都没让他们出场

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确保皇室长治久安,加强皇室力量,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

于是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从孙分封为藩王。分别令他们驻扎在战略要地,以屏藩皇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时,各地藩王的权势已经变得尤为强大,其中以皇四子与十四子最为势大: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更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都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

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后,就召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齐泰认为,在诸藩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应该先削燕王,若燕王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后,意生不臣之心,难免会产生变数。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从有问题的几个亲王入手,燕王功高且无过错,强行削燕王会被天下人说三道四。两位大臣各抒己见,建文帝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在仁义的建文帝眼中:“师出有名”才是最重要的。随后连削五王。

而后果然引起燕王以“清君侧”为由而谋反,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战争初期燕王的底子比之朝廷毕竟太薄弱了,虽然在这四年之中燕王胜多输少,但是仅有的几次失败对于燕王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打击,然而燕王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实还与朱允炆的性子有关。

在燕王还未反叛之前,朱允炆就有一次机会控制燕王。朱允炆刚刚开始削藩的时候,其实燕王去过一次朝廷。当时有很多大臣就上奏建文帝,称燕王“智虑绝人”,要趁此机会将燕王徙封至南昌,以绝后患。然而建文帝则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

后来在东昌之战中,这场战役以燕王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在战争过程中,燕王身先士卒于军中搏杀,明朝大军完全能够将他杀死在战场中,可就是不敢对燕王下死手,要将其活捉,最后被燕王跑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建文帝心慈手软,对军中下了一道圣旨:“毋使朕负杀叔父名”。

《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

《明鉴纲目》卷二:棣以十馀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可见,明军有很多次机会将燕王杀死,可最终白白浪费,心慈手软终将会坏了大事。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犯了非常多的错误,除了上面说到的仁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朝中无大将可用,以至于朱允炆用了李景隆这个草包,完全不会统兵打仗,在与朱棣作战时屡战屡败,最终导致自己丢了皇位。

其实不管是仁慈还是无将可用,这并怪不得朱允炆。笔者认为,发生靖难之役这种事情,最应该负责的其实是朱元璋。朱元璋分封诸王,将皇族各大亲王一个个都派遣了出去,这使得朱允炆从成为皇长孙到登基期间顺风顺水,丝毫没有遇到过挫折。生活在阳光下的朱允炆又怎么体会得到世态炎凉?

另外,朱元璋自建国以来设立锦衣卫与多种酷刑,杀害了大量开国功臣,其中大多数都是武将。因此这就导致了朱允炆即位后朝中无大将可用,在平定燕王的叛乱时纵然兵多却无良将,始终没能取得太大的胜利,因此这也是朱允炆失败的重要因素。而朱元璋,绝对要对此事负责。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战场中的一个漏洞,朱元璋其实还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沐家军,沐家军号称30万,在朱元璋打天下途中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一支铁血部队。若他们出兵强压燕王,恐怕也没有接下来的那么多事儿了。可为何直到皇城陷落、朱允炆消失都未见到沐家军出动呢?

笔者认为原因极可能如下:

沐家军坐镇云南,不能轻易调动。战争初期朱允炆支持手中兵力远大于燕王,因此并未想过动用沐家军。可谁能想到,李景隆败得如此之快,等到朱允炆想要调遣他们的时候,沐家军很可能已经不接受其调遣或者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了。

云南沐王府

因为朱允炆登基后,年号“建文”,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朱允炆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武将在朝中的地位将会持续降低,这自然不是沐家军乐意看到的,因此,沐家军很可能作壁上观,两不相帮,毕竟燕王虽然谋反,可以就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对于沐家军而言谁当皇帝都一样。

朱允炆的弱点很多,但老朱这都是朱元璋犯下的过错,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朱元璋深知一个臣子拥有巨大能量时对皇权的威胁,因此狠下心来杀死那么多功臣,那么又能不知道燕王对朱允炆的威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朱元璋早就看透了这些,云南沐家军不出动是不是也有朱元璋死前的授意?虽然将皇位交给孙子,却又给燕王一丝机会!因此,朱元璋死前给云南沐王府送去一道密旨,这才是导致朱允炆失败的最终原因。如此看来,朱元璋其实已经主导了一切。

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非常多的因素,而朱允炆的失败也是因为他阅历不深心智不狠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朱允炆和朱元璋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能够在建国后狠心杀死众多功臣,虽说他的这个做法颇为残暴,但是从朱元璋皇位安稳的程度上讲还是非常有利的。朱允炆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有机会杀死朱棣,却因为心慈手软,最终白白葬送了未来。

由此可见,阅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还是多读些历史吧,因为历史可以告诉你建国后开国皇帝为何屠杀功臣;而功臣又如何消除皇帝对自己的疑心,保全家族的性命。历史还可以告诉你做人什么时候该猖狂什么时候该低调。总之,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然,读史也要读对,我们想要增长的是权谋、是为人处世的方式,因此就要选择将大量篇幅都用在刻画事件前因后果且少描述战争等不必要情节的史书上。

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读读《资治通鉴》,这本书就是一本权谋之书,司马光将大量篇幅都用来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注重刻画人物情节,对于宏大战争方面经常一笔带过。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帝王之书”,是专门让人学习权谋策略的书。自成书以来,受到皇帝们的追捧,宋朝更是将其视为“帝王必读书籍”之一,而元代吴三省也曾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吴三省对于这本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做皇帝的若不读此书则不能治世,做臣子不读此书上不能侍奉君主,下不能管理百姓。为人子的不读此书则对不起先人,做的事情也不能使后代效仿。可见读《资治通鉴》对人生的益处多么巨大。

不过,若没有足够高的文字、历史功底,《资治通鉴》读起来实在颇为困难,毕竟古人的语言与现在还是有差别的。因此,著名文化大师黄锦鋐先生召集27位著名历史教授对《资治通鉴》进行翻译解读,历时三年完成了《白话资治通鉴》。在解读过程中,黄锦鋐团队力求

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

这本《白话资治通鉴》一经发售就受到读者们的广泛好评,读完之后也能使人成熟稳重许多,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因为《资治通鉴》惜字如金,里面记载的事情也都是国家治乱,君臣争斗之事。

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巨著,道理通俗易懂,书内还包含赠送的简明皇帝谱系表和官制简表,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这一套《资治通鉴》都太值得拥有。有读者评论“排版舒适,纸质特好”;“一发不可收拾,想赶快读下去”“读完就比别人多走1300年的路!”。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发货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