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浅析:五代十国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处理始末

引言

自唐末战乱以后,国家就陷入了硝烟四起的状态,加之天灾人祸,导致名不聊生,不少百姓都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今天就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简单分析一下其爆发原因、对国家造成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善后方式。



一、五代十国流民问题的爆发原因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过类似于“流民”的说法,《左传》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逃亡。对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来说,流民的出现,实在不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情。而五代十国的流民的出现,概是因为这样两个原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当一方百姓因为天灾原因不能饱腹的时候,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百姓背井离乡。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天灾不断,而到了五代十国以后,情况更为糟糕。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910年到953年之间,只大小水灾就爆发了二十四次之多。除却水灾以外,其他的旱灾、蝗灾亦不在少数。如此的天灾影响之下:(八月)辛亥,分命朝臣一十三人分检诸州旱苗,泾、青、磁、邺都共奏逃户五千八百九十,或者:陕州奏蝗飞入界,伤食五稼及竹木之叶,逃户凡八千一百。



从这些零散的记录中就足以看出,天灾之后,失去生活保障的百姓们只得四处逃散开来,以期可以找到一个可供自己生存的好环境。而对于朝廷来说,天灾亦不可避免。况且,古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整体低下,一些在现代人看起来不足为惧的小灾荒,都足以引起百姓的动乱。对于百姓来说,土地和粮食是生存的基本,如果这二者都得不到保障的话,那么这片土地就失去了吸引自己的诱惑力,流亡之行在所难免。

社会因素

况且,除去不可避免的天灾以外,人祸才是引起流民问题大爆发的主要原因。五代十国时期,统治阶级内讧不断,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就造就了土地兼并、赋役和军役加重等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叠加之下,百姓们自然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为了躲避这样的日子,除了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别无他法。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节度使势力割据,朝廷大权旁落,国家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状态。发展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个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为了拉拢地方势力,统治者们纷纷开始无节制的赏赐下属,而这其中,最吸引人的赏赐,自然就是可以为地方势力产生巨大利益的土地了。

因此,到了五代时候,土地大多被掌握在豪门贵族、地方地主之手,例如“王公大人之家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而“至于“富豪之家, 广占阡陌”。在这样的前提下,能供百姓们使用的土地自然就不多了。为了可以继续生活下去,不少百姓们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寻找土地富裕的生活地点。

在本没有多少土地可供百姓种植的情况下,统治阶层还大力压榨百姓,不断提升赋役和军役。如后唐时期,朝廷就颁布过这样的指令:访闻富户田畴,多投权势影占,州县不敢科役,贫下者更代征徭,转利凋残,最多蠧弊。而且,五代十国时期的各种杂税还特别多,比如什么“布袋钱”、“小绿豆税”等。从这些名目上就可以看的出来,统治阶级为了搂钱,也是豁出去脸面不要了。



除去这些经过美化的苛捐杂税以外,百姓们还得承担起时不时就突如其来的抢劫。比如说,公元906年,朱温为了征讨节度使罗绍威就在魏州驻扎了半年。在这期间,消耗粮食的数目不说,只杀猪羊等牲畜就多达七十多只。面对这样的沉重负担,有多少老百姓能承受得起?所以,为了逃避日益沉重的军役,就出现了“大河之北,久困兵戈,男孤女寡,十室九空”这样的现象。

二、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从整体效果来说,流民问题会给国家带来两种影响:一、侧面带动国家向前发展。二、造成国家动荡。

推动国家发展

就流民的流亡情况来说,他们对推动国家发展来说,也是贡献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五代十国的主要战场就在中原地带,为了躲避灾难,不少中原百姓开始逐步形成了从北向南的外迁路线。而在他们外迁的道路上,中原的本土文化也在不断向往传播,这就促成了古代的文化大融合。



而且,随着人口重心的移动,南方的经济发展就得到了有力支撑。据历史记载,唐代末期江淮地区的漕运只有四万石左右,而发展到宋代初期的时候,已经到达了四百万石,漕运总体数目增加了一百倍不止。而这样的数目,只靠江淮地区的本土居民,是远远做不到的,它们的增加,自然离不开北方劳动力的加持。况且,北来的百姓们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技术和劳动力双重增加的情况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也整体上移。

造成国家动乱

但是,百姓的流离失所,不仅会推动国家发展,还会造成国家动乱。首先来说,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就使得北方出现了经济衰退、文化衰弱的情况。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和百姓自然是基础。失去了耕种土地的百姓,地方的经济发展自然大受挫折。而且,文化的进步也需要人口的加持,没有人口基数做保障,还谈何发展?于是,北方地区就陷入了被迫衰退的局面。



其次,流亡出去的百姓们也不一定都能过上理想的日子,而一旦发现自己别无他路可走的时候,这些百姓就会成为地方上的恶势力,成为和朝廷作对的反动派。在寻求生存的道路上,这些百姓“动辄千百成群,暗藏器仗,骑坐驴马,经过州县,散布乡村,非理骚扰”,俨然过上了“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的日子。因此,他们亦成为了和朝廷作对的主力军,凡是所经之地,必定鸡犬不宁。

三、朝廷的处理方式

尽管流亡的百姓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但就长远来说,这还是个有隐患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廷还是及时采取了一些制止措施,统治者们或是采用温和的接纳方式、或是动用武力压迫,总之是要完成阻止流民四处逃窜的任务。



从鼓励地区发展的角度来说,流民所到之地皆会受到优待,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还可以顺利安抚民心。比如说后周时期,为了安抚流民,朝廷就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应自前及今后有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业者,其桑土不以荒熟,并庄田交还一半。这样的鼓励政策之下,不仅时局得到了稳定,就连流民的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民问题都能以温和的方式去解决,当大红枣吃不下的时候,朝廷也会举起手中无情的棍棒。为了能让百姓继续留在自己的领土上,有些统治者就出台了这样的硬性规定:禁止佃户逃离,如有逃移,令所属州县追回。可见,对于统治者来说,也的确有些黔驴技穷,所以只能靠生拉硬扯来挽留百姓。



结语

从五代十国时期统治阶级对待流民问题的态度上来说,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流民,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重大危机。因此,他们出台各项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流民,疏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这些问题的解决结果来看,这些措施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起码比放任问题持续发酵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