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春秋古国——蓼国,“江汉诸姬”成员之一,亡于楚

蓼国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个南方小国,起始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一带,后来东迁。关于这个蓼国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根据《路史》、《古今姓氏书辨证》、东汉王符《潜夫论》等古籍的说法,蓼国跟其周边的州国、绞国、贰国、轸国同为偃姓,是皋陶后裔所建方国;而姓氏族谱却说蓼国为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封国,在先周古飂国的基础上重建;还有一种说法是古(飂)蓼国始封君为叔安,早在夏时便已立国,后来“飂”字演化为“蓼”、“廖”,蓼叔安也是现在廖姓的始祖,以唐河县为廖姓发源地,据说南阳唐河县湖阳镇蓼山有“

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当地人要在蓼山举行蓼王庙会。这里暂以第一种说法为准,事实上《左传·文公五年》中记载蓼国(东蓼)最后灭亡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听闻此事后如此加以总结:“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意思是皋陶庭坚从今往后再也没有后裔来祭祀他了,(怪蓼国执政者们)德行不积累,百姓不支援(导致亡国),真是可悲!其中指出蓼国为皋陶庭坚之后,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符。

“蓼”字带“草”,一种常见水生植物,长于潮泽,花小,白红相间,呈穗状花序,类似鸟羽,品种繁多。“翏”(liù)字从“羽”,造字本义跟鸟的羽毛有关,后来派生出大量含“翏”的字。“蓼”字的意思是“一种像鸟羽一样美丽的水生植物”。古蓼国境内水草丰满,估计因多有此物,故而以此命名。

蓼国在西周时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作为“汉江诸姬”的异姓成员国,自然而然成了楚国北上东进的绊脚石。史料记载下来的相关蓼国历史主要集中在春秋初期,根据《左传·桓公十一年》中记载,楚国说服贰国和轸国后,蓼国便和郧国、随国、绞国、州国五国联盟,想组建一支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楚国,可惜未能实施即遭到楚国破坏。楚国之后进行扫荡式报复(详见郧国篇、州国篇),蓼国极有可能在这次楚国报复行动中被灭。事实上几百年后的楚国太师

子穀在追忆先君楚武王的丰功伟绩时也曾提到楚国攻克州、蓼一事(《左传·哀公十七年》),这里将州、蓼相提并论,说明州国和蓼国灭亡时间相近。

蓼国亡国后,顽强的蓼人迁散各地,其中有一支东迁至今河南固始县、霍邱县一带,重建蓼国,史称东蓼,当地还存有遣址“蓼城岗”,固始县、霍邱县至今也各有古蓼国之地的说法。照楚人“

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的一贯作风,估计蓼国东迁也是在楚国的支援下进行的。但东迁后的蓼国仅仅维持了七十余年,据《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楚公子燮灭蓼。”说得是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xiè)灭亡了蓼国。此蓼即是“东蓼”,历史上的蓼国也到这个时候正式亡国。

蓼国亡国后,国人以国名为氏,称为蓼氏,后去“草”加“广”,形成廖姓,成为廖姓的其中一支。

更多方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