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二战日本海军陆军为何会彼此敌视?

自明治维新以来以来,日本国力大大提升,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舰队打败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此后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彻底的赢得了西方的尊重,正式跻身列强行列。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于日本的扩张政策是有利的,似乎长期以来的「大陆政策」迎来了最佳的机遇。可是国内的民主化运动和经济危机蔓延阻挠了日本进一步称霸亚洲的妄想,军财抱合与法西斯化成了日本寻求出路的所谓「良方」,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似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可是他们内部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甲午海战

北进还是南进?

坚决贯彻大陆政策是日本军方一贯追求的目标,为此日本人在中国东北下足了功夫,某种程度上日本人还将东北当做「大本营」来经营,他们在1928年炸死了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妄图从张学良手中夺取更多的利益。在精心策划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完成了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可在这时,日本军部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到底是应该向北扩张还是向南扩张?

1936年3月,时任外相广田弘毅受命组织新一届内阁,面对军部内部的南进北进之争,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索性通过了《国策基准》这一纲领性文件: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进行发展;陆军的军备水平要能够与苏联军队进行抗衡,海军的军备水平必须能与美军一争高下。

明治天皇

但通过日本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来看,似乎「南进论」占得了上风。日本军队不是没有尝试过北进,但是在张鼓峰、诺门坎遭到了苏联军队的当头棒喝,而彼时日军又逐渐地占领了中国东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

日本人选择了南进扩张,东南亚的英国军队显得十分「配合」,拱手让出了自己的殖民地,似乎亚太地区除了印度能让他们上心一点之外,没有什么能提起他们的斗志。珍珠港事件更是南进主张的体现,只不过这次捅了马蜂窝。

偷袭珍珠港

萨摩藩与长州藩的矛盾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倒幕运动中,西南四藩充当了主力,萨摩藩和长州藩为明治天皇的胜利贡献良多。可实这两个地方势力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萨摩藩一直非常重视海军力量的建设,他们的舰船曾经对琉球群岛采取过行动,希望自己的海军实力能够向英国看齐。长州藩为明治天皇提供了不少的陆军部队,高杉晋作的奇兵队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陆军长时间以雄霸欧陆的法国陆军为学习对象,后来才转向新兴的德意志帝国。

当明治天皇开始执掌政权之际,这两个有功之臣之间产生了裂隙。萨摩藩长期把控海军部门中的要职,而长州藩则是对陆军有着非常强大的控制力,而天皇的政策走向将影响着两大藩国的前途。

在后来的奉还版籍和西南战争中,虽然藩国势力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明治政府确立了其独尊的地位,但是海军和陆军之间「仇恨」的种子也已经埋下了,这成了日本日后扩张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

日本军人

海陆军斗争的具体表现

海军陆军之间的矛盾状态也一直持续着,前文提到的南进北进的战略之争就是明显的体现。

两军矛盾在个人层面上就突出的展示出来。帝国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曾在军事会议之中公然表达了对陆军将领的不满,面对着那些她喋喋不休的陆军将领,他推开椅子拂袖而去了,有的海军将领甚至将陆军称之为「马粪」,宁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乞丐也不会嫁给陆军的人。

山本五十六

在制度层面上,海陆军之间的矛盾也十分明显,日本负责军事后勤资源的有关部门对于海陆军的争斗无可奈何,双方都拒绝向行政部门提供战略物资的具体使用情况,以至于相关单位无法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

再就是在资源需求上的争夺,陆军长期垄断着石油资源使得海军十分不满,日本军队中有一项十分奇怪的安排:即率先占领被征服地区的军种可以占有该地区的资源。而在对外扩张中占据诸多领地的陆军自然是占尽了优势,这对于资源量需求极大的海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在科技研发中,双方不能合作,以至于二战中日本竟然没能运用上雷达技术。海陆军彼此之间向来都是秉持着「自主研发」的主张,这样的隔离状态掣肘着日本军事水平的发展,以至于有人形容到:日本哪怕是生产一个螺丝钉都是不重样的,因为海军的螺丝钉向右转,而陆军就要求左转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二战巅峰时期的日本

这样的鹬蚌相争让裕仁天皇相当苦恼,他曾十分天真地问他的侍卫官:「难道海陆军之间就是水火不容么?」这种内部争斗也确实拖累了日本人的扩张步伐,丑陋的派系之争哪怕到了战后都没能完全解决。

日本天生的劣势导致海陆军难以齐头并进

周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且时不时会有灾难光顾这个岛国。资源缺乏自然也影响到了日本的军事建设,两大军种谁能支配更多的资源,谁在国家机器中就会更有话语权。

日本明治维新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并不像英国那般完善,日本和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反倒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更何况两国都属于后起的资源主义国家,并且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日本政府除了天皇万世一系十分稳定以外,其他各个螺丝钉都属于能够被替代的角色,这也在日本的政治发展中体现了出来,不同的势力如藩国、财阀、不同派别的军部等在不同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种长期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影响着海陆军的发展。

陆军海军谁轻谁重的问题实际上也困扰着日本政府,按理说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才是,这自然是有利于海军的发展的,英国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学习对象,并且日本海军也确实取得过非常不错的战果。

中途岛海战

可是日本很早就制定了「大陆政策」这样的方针,攻打中国大陆自然也对陆军有着相当大的需求,毕竟占领土地还是要靠陆军。

日本在二战的中前期确实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可是这些胜利并不能保证其征服事业的成功。而内部的不和则是加剧日本失败的一个催化剂,这使得日本很多的战略目的无法达成,而反法西斯势力的联合打击敲响了大日本帝国的丧钟。

「武士道」精神确实很顽强,日本人在1944年中还能够发起像豫湘桂战役那样的大规模攻势,可这不过是强弩之末。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军队的内斗和外伐终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