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

扬杨刘


  晋灭吴之战是三国后期的统一战争。265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晋。其后于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成功于280年三月十五成功逼降吴主孙皓,西晋统一天下。

  晋灭吴之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晋武帝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屯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浚、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浚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王浚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浚。这时琅玡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浚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口水杂谈


公元二八0年,西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拥有长江天险的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曹操都没能完成的任务。那么,一个建国八十多年,传了四代皇帝的吴国政权,怎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早就想吃掉东吴,可是竟然相持了几十年,曹操当年率三十万大军没有拿下;曹丕做了皇帝后想统一天下,率领几十万大军下了江南,跑到长江岸边一看,波涛汹涌,东吴大军壁垒森严,不由感叹一声,看来老天爷是要把中国分成南北两大块啊。

这样一个颇有实力的吴国,最后却随着蜀国的灭亡也崩溃了。那晋武帝的灭吴之战是怎样打的呢?

当年,西晋出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向东吴发动总攻。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王濬的部队。吴国当时为了防止上游有船下来,用拦江铁索把长冮拦了起来,但王濬事先预备了几十张大的木筏,上面安装了很多的火炬,火炬上面浇了很多的油,然后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这个火船从长江顺流而下,碰到铁链将其生生烧断了。就这样,王濬的楼船就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当西晋的战船出现在长江之上的时候,孙皓方才梦醒,他命令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兵抵挡,而张象一看江面上满是王濬的船队,浩浩荡荡,旌旗飘飘,干脆脚底踩油溜之大吉了;孙皓又命将军陶睿率军抵御,但在夜里陶睿的两万多人又跑了个精光。

史书上说,这时的孙皓“肉袒面缚,衔璧牵羊”。意思就是孙皓把自已的衣服解开了来,打着赤膊,叫人把自己的双手反绑上,牵着羊,抬着棺材,率领东吴的文武百官跑到了王濬的军营前,请求宽恕投降。

吴国就此灭亡了,三国分立的局面也就此结束了。


千形万象


晋灭吴之战是三国后期的统一战争。265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晋。其后于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成功于280年三月十五成功逼降吴主孙皓,西晋统一天下。

晋灭吴之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晋武帝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屯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浚、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浚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王浚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浚。这时琅玡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浚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醉梦拾遗


三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孙吴自己还扛了17年才灭亡的,可以说占据地利的蜀汉,如果不是因为邓艾的奇袭之策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快到孙吴想要帮个忙都没机会,而到了孙吴,坐拥23万大军,又有长江天线,为何也只是和晋军打了四个多月就亡国了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当时西晋是奉行了司马昭的策略,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如此的统一三国策略,可以说司马昭给后世统一江南政权制定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决策,西晋五路陆路大军南下,加上水师由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战术,成为了后世的经典战例。

孙吴面对的局势可以说远没有蜀汉那么好,毕竟已经不存在什么三国了,西晋国力日盛,割据江南的孙吴帝位来的都不合法,之前还是曹魏的吴王,孙氏和江南士族也没有完全融合,而且西晋在晋武帝泰始五年,也就是269年便开始继续国力,准备一举灭吴了,可以说为了灭吴,西晋最起码精心准备了10年,淮南之地在三叛之后再无打乱,邓艾当初广开河渠,实行屯田之策,也是让淮南之地成为了孙吴心脏建康头上的一把刀。

而反观孙吴这一方,可以说是被孙皓折腾坏了,本来孙皓被扶持为帝,是因为他的前任孙休死后,恰逢蜀汉被灭,吴国已经没有盟友,处于被完全包围的地步,外部军事压力骤增,所以吴国需要一个有能够力的国君继位,《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

《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於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孙皓继位之初,表现出了明君之相,安抚百姓体恤士卒,别的不是,起码当初这位暴君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还是想要稳定吴国局势,进而统一天下的。

只是好景不长,在治国方面稍稍有了些政绩,孙皓就开始飘飘然了,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孙皓开始残杀宗室和大臣,杀害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其在位时的丞相,也就是张悌还算有个好结局,战死于沙场,其他的丞相不是被自杀,就是砍头,夷三族,流放的结局,加之孙皓常年发动针对西晋的战争,但是没有取得足够改变局势的战果,反而是劳民伤财,进一步削弱了吴国的国力,可以说面对意欲吞并孙吴的西晋,国内混乱的吴国已经没有了抵御的能力。

在晋灭吴的战役中,统领晋国水师的王濬是个关键人物,《晋书.王濬列传》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西晋虽然兵力占优,但是唯独在水师方面不及孙吴,而想要灭孙吴,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不然渡江的晋军,时刻有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孙吴水师是其能够割据江南的最大根基,而这一切随着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师而宣告结束。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西晋具备足够强大的国力组建中原王朝第一支足够强大的水师部队,不过晋书的记载可能略有夸大,在当时的造船技术下,能否建造出能够载2000余将士的战船是个疑问,毕竟这就已经是一座水上城堡了。

多说一个插曲,就是王濬当初收养过很多被弃养的男婴,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这件事也是能够看出当时战乱频繁,百姓徭役之重,毕竟适龄男子是战争中最大的消耗品,所以当时处于战乱频繁之地的百姓都不愿意养男孩了,男孩长大了也是去战场送死,可见战争的残酷。而这些王濬收养的男婴,在灭吴之战中,大多从军,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他们成为了最忠心于王濬的士兵。

待王濬所练水师已形成战力,西晋也解决了西北的鲜卑问题,王濬便上书司马炎,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由此晋灭吴之战拉开了帷幕,西晋采取的战略羊祜生前的战略,《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

这里的王浚就是王濬,只是记载不同,西晋的战术很是令孙吴难受,有司马伷和王浑组成的东线军团,死死地将孙吴精锐吸引在江淮一线,毕竟他们兵锋直至建康,孙吴的重兵精锐集团深受牵制,无法支援长江中上游的吴军。

而其他几路陆路大军的目的一个,就是打通长江之上的各个战略要点,这样王濬所率主力水师就可顺江而下,直抵建康城下,在总兵力上,西晋也不是占据绝对优势,不过吴国朝堂却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

吴主孙皓早已对朝政不感兴趣,而且自认吴国水师强大,可以保自己做一个安乐皇帝,所以在西晋已经流露出灭吴的军事意图时,孙皓的决断就是不管。

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柿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皓不从。陆抗也劝谏过孙皓,“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可惜孙皓不针对的做出相应军事安排,结果就是面对西晋各路大军讨伐时,显得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长江上的重要屏障隘口相继失陷,王濬水师得以肆无忌惮的顺江而下,而这个时候孙吴赖以存亡的水师呢?直接降了,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这也是孙皓在位时折腾的,闹得国内民怨沸腾,将士怠战,吴军早已没有了军心。感觉孙吴亡国时,将士的军心是比不上蜀汉的,《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可见蜀军将士还是有一战之心的。

而在王濬水师一路东进之前,在陆战上,孙吴也是大败亏输,面对司马伷和王浑的南下,孙皓派遣丞相张悌率主力吴军北上抵御,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这三万吴军应该是精锐的陆军了,毕竟到了那个时候,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了,但是这三万主力吴军却遭遇了大败。

当时沈莹建议不渡江,死守南岸,以逸待劳击溃来犯之晋军,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可惜张悌不停,非要渡江而战,遂渡江战,吴军大败。

至此水路两路吴军都战败,也就无力抵挡西晋大军的开进,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吴国灭亡了。

参考资料《晋书.武帝纪》《晋书.王濬列传》《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江表传》《三国志.姜维传》










猪猪亲王


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调集晋军二十余万大举发兵伐吴,自此晋灭吴之战正式开始,到第二年(280年)三月以吴主孙皓投降而胜利结束,战争仅仅持续了五个月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次战争的前前后后。

在263年和265年,蜀国、魏国先后灭亡,三国鼎立的形势被彻底打破,形成了晋国和吴国分立的局面。从晋、吴两方的实力上看,晋灭吴是势在必行的,不过鉴于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压力,司马炎始终无法进行伐吴之战。

六路伐吴

到了279年,晋军前线的将领纷纷上表请求伐吴,司马炎借此力排众议决心发动伐吴之战。当年十一月,司马炎令贾充为主帅统帅晋军二十余万兵伐吴。

晋军兵力配置如下: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面对晋军的大举入侵,吴国在第二年正月宣布大赦以求提升民心士气,但是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了。

吴军的全面溃败

在荆州方向,晋军连战连捷,吴军各处要塞均宣告失守,吴都督孙歆和水军都督陆景先后战败。随在吴军主力的迅速战败,吴国的地方官员大量投降,形成了“沅、湘以南,接于交、广,州郡望风送印绶”的局面

在吴军全线失利的情况下,孙皓派遣其丞相张悌亲领三万精锐之师沿江逆战,希望能够挽回败局。不过吴国的这三万最后的精锐是于事无补,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消灭了,主帅张悌战死。随在张悌军队的战败,晋军伐吴之战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被啃掉了。

此时顺江而下的王濬已经兵临城下 ,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吴主孙皓还准备搏一搏,先是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前往迎击,继而又派遣陶濬带来两万军队出击晋军。这些军队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晋军面前不战而降,吴主孙皓最终只能投降,自此晋灭吴之战胜利结束。


浮沉的历史


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亲自率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开始了伐吴之战,六路分军分别为:第一路军由镇东大将军司马伷率领;第二路军由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率领;第三路军由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率领;第四路军由平南将军胡奋率领;第五路军由镇南将军杜预率领;第六路军由王濬率领。这一战略部署完全符合司马炎多年部署的灭吴方。

公元280年,由王濬率领的八万大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攻入了吴国都城建业,孙皓向王濬投降,并献上了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户、二十三万甲士的士民簿,吴国正式灭亡。

【简单谈一下吴国为什么会在公元280年灭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炎。灭吴之战,其实完全可以在灭蜀之后,但是司马炎一拖再拖,遗误了最好的战机。

吴国灭亡后,司马炎开始了堕落之路,他把州郡中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全部废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美色上,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所以在他死后,西晋王朝马上进入了灭亡之路;他封的诸侯开始了造反;北方少数民族五胡开始了入侵西晋;司马衷是个无能的君主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王濬是怎么灭吴的】

其实灭吴之战的真正功臣是王濬。王濬出生在河南灵宝西。家族背景是士族,为官严正清峻,善解民情,所治之处皆有成就。后来经过羊祜提拔,当了益州刺史,开始为灭吴之战建立强大的水军。

灭吴之战开始后,王濬率领的水军所向披靡,直接达到了吴国都城建业,为灭吴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吴国被灭后,王濬看开始装疯卖傻,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了,他一改过去的将军威风,整天大大咧咧。

王濬的这种作风让司马炎很放心,宫中有很多大臣弹劾王濬,但是司马炎都不予理睬,他觉得王濬就是一个莽夫而已,当不了什么皇帝。

公元286年王濬逝世,终年八十,这样他也是善终了。

总结

灭吴之战,因为司马炎的原因拖了很多年,差一点错过了最佳战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再拖上两年,孙皓这个暴君下台,司马炎又死了,而司马衷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那么灭吴之战绝对不可能这么顺利。


公元前


公元252年,吴国的一代雄主孙权病死,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年幼的国主无法独自处理朝政,于是权臣与宗亲们,围绕着辅政权力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公元253年,首任辅理大臣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失势,权臣势力被宗亲孙峻取而代之。孙峻死后其弟孙琳执政,但却与逐渐长大的国主孙亮,产生矛盾。年轻的国主,准备联合卫将军全尚将孙琳诛灭。孙琳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出兵攻击全尚,顺便废黜了孙亮。

此后,孙权的第6个儿子孙休登上了吴国大位。知道自己并不安全的孙休,在继位后立刻将孙琳铲除,结束了孙吴政权交接的动荡局势。然而这却仅仅只是孙吴危机的开始。被后世学者称为吴国中兴之主的孙休,不过是在为动荡的东南局势,拖延时间。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孙休病死。西面的蜀国则为北方的曹魏所灭。就是在吴国内部,也有交趾郡的郡吏吕兴的地方叛乱。在吴国内忧外患之际,朝廷上下决定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国主来度过危机,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原以为能够迎来一位稳健治国的国主的朝廷重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拥立了一个恶魔为君。

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他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大臣、王族乃至身边的宫女无不备受其虐杀欺辱。更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吴国上下人人忧恐,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政治上的混乱和国主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东吴防卫力量的松懈。公元270年,主持长江中上游防御事务的陆抗上书,请求增加3万精兵巩固吴国西侧要地西陵的防御。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却被孙皓无视。当新建立的西晋,派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修造舰船时。吴国的建平太守吾彦要求加强建平防守,准备抵抗西晋即将发动的进攻。这个请求同样被孙皓无视。

相比国内一片混乱又疏于防备的吴国,北方新建立的西晋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王濬也是不负使命,所造舟船数量繁多且质量高超。在这些新造战船中,有不少是双体结构的楼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载2000多人,甲板宽阔到甚至可以跑马。整个西晋水师的军力高达7万之众,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吴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经过羊祜等人的反复上书,确认战前准备充分后,晋武帝下令发20万水陆大军,分6路伐吴。如此大规模的南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前的历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长江天险来拱卫自己的地方强权。即便是号称80万大军南下的曹操,也不过是走长江中游的荆州一处。现在,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西晋,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实施分进合击。

西晋在与东吴的对峙中占据绝对优势

对于此次灭国之战,晋武帝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麾下大军,四面出击。西晋的部署如下:

最东边的军队,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从江苏睢宁直奔安徽滁河流域。

在他的西边,则由安东将军王浑率军,从长江下游的江西进军安徽和县。

豫州刺史王戎带着中路军,从中原地区向河北鄂州进发。

在中路军的西边,平南将军胡奋的部队,由河南向湖北武汉进军。

再往西是镇南大将军杜预,他将从荆州的襄阳出击,直取湖北荆沙。

最后是从巴蜀出发的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领。沿着长江由西向东,直逼东吴首都——建康。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战略部署,讲究集中力量打击对手。为何此次晋武帝却将军队分散为6路呢?是晋武帝不懂军事瞎指挥吗?

其实不然!此次灭吴的时机非常难得,完全仰赖于孙皓带来的恶劣局势,所以应该以快速结束战争为要点。这样的话所动员军力就必须够多,行动就必须迅速,这也是西晋动员了20万之多的军力的原因。

但是如此数量的大军显然是不能集中于一处的,否则对于古代生产条件下的后勤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动员部队时消耗的大量时间,也会暴露自己,破坏攻击的突然性。所以,多路出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但如此,晋武帝还充分考虑到了对手的情况。东吴同西晋一样采用世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兵主要来自于世代当兵的兵户。每当战争来临之时,便从兵户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性当兵。西晋伐吴时以2-3丁取一人,4丁取2人的比例征调。以此比例推算,东吴全国兵户中,适合当兵的23万人中只有11.5万可以抽调出来。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动员水平会更少。

这样的军力虽然不能算少,但分布在长江沿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疏于防范,未有备战。如此一来,足有20万之多的西晋军队,即便分为6路,也比防御的东吴军更多。而任何一路军队的进攻,将会让分散于各处的东吴军无法集结,最终被各个击破。

相反,西晋军则可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特别是来自蜀地的船队,会像一把尖刀,从长江西面直插东吴沿江防御的侧翼。为了达到良好的的效果,晋武帝还特意要求此路舰队可以节制沿路陆军部队,沿路的陆军要配合支援水军的进攻。水陆联合使得东吴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备力量,在面对北面和西面的晋军时,显得更加渺小。

西晋的多路进攻 将让吴军无法集中兵力

势如破竹

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 吴国的抵抗非常有限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西晋军于公元280年发动全面攻击:

东部的司马伷逼近南京,所部王恒渡过长江连破吴军。司马伷西边的王浑部先是攻克安徽和县地区,又在当涂采石矶击败东吴张悌所率北上的3万吴军。最后向西,攻克寻阳。

中部的胡奋部则攻克湖北公安地区。他西边的杜预部,陈兵于江陵一带,命麾下参将樊显和襄阳太守周奇西进夺取东吴的诸多要塞。通过夜袭,占据乐乡,为巴蜀而来的舰队打开通道。

得到陆军支援的巴蜀水师率先攻克丹阳,又向湖北宜昌东南的西陵进击。他们在行至险要之地时,遭遇吴军所设置的铁链、铁锥阻挡。由于此前羊祜俘获间谍,得知了这个情报,巴蜀水师并没有因遭遇铁链、铁锥而损失船只。王濬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铁锥,又用火烤热铁链使其断裂。轻松突破阻碍的巴蜀水军,顺利攻克了西陵、荆门,并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一路过关斩将的舰队,最后只需要攻克最后一个目标--江陵,便可彻底打开吴国西部的门户。

由于兵力劣势且缺乏预警 吴国的各地守军只能被逐个击破

此时驻守江陵的还有一支孙韵所率的吴军,他并未被巴蜀舰队的攻势吓倒,主动出击迎战西晋水军。曾经号称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吴国水军,此时已经不是西晋水师的对手。尽管西晋船队大量使用了当年曹操兵败赤壁时的布置,包括笨重的连体船,还用铁索将船只彼此绑定。但因为占据顺风顺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训练充分,所以根本不惧怕吴军可能的火攻与袭击。被绝对优势压制的吴国船队,只能退守江陵。西晋的一些陆军部队,早已埋伏于城外。结果,进攻者就趁着吴军撤退进城的时候,尾随而入夺取江陵。

江陵沦丧后,东吴在沅江、湘江以南到岭南一带的州郡皆望风而降。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晋武帝立刻调整了战略,将作战的主导由全面进攻转到巴蜀水军东击上。他首先命令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贵阳、衡阳三郡并调拨1.7万人给巴蜀舰队。接着让巴蜀舰队沿江东下,攻克夏口与武昌。接着再调1.3万人来补充巴蜀舰队。

古往今来 占据长江中上游的船队总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

与此同时,王浑部歼灭了孙悌的吴军,但因担心冒进而停滞不前,执意等待舰队的到来再联合进攻。这样虽然错失了独自取胜的机会,却也并无过失。一路东进的巴蜀舰队,此刻有多达8万的军士。沿途的吴军守将张象、陶濬,曾率水军想要阻击,但都因士兵害怕巴蜀舰队的攻势望而迅速失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船队,在长江地区的战场上,确实无人能敌。

很快,王濬所部舰队经过三山,顺利抵达南京附近。见到援军到来的王浑立刻邀请王濬停下舰队商量作战策略。但王濬却不愿意错失一鼓作气取胜的机会,他借口:“风利,不得泊也”,独自挥师攻向南京。

从汉朝开始 连体结构的大型楼船 成为了主宰长江水面的最强武器

困守南京的孙皓,见西晋的3支兵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听从薛莹、胡冲等人的建议,派遣使者分别向3位西晋将领投降,并将印玺交与琅琊王司马伷。随后王濬率军攻入南京,孙皓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向王濬投降,东吴宣告灭亡,西晋尽收其四州四十三郡。

纵观此次气吞山河的伐吴战争,晋武帝的安排可谓是直击要害。完美的利用兵力分散和吴国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个方向的特点,上演了一出分进合击的好戏。

在陆军的交战中 晋军对东吴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开战略上的成就,此次战争亦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东吴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三国时代,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则在这个间隙,完成了历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级。这在后来的历史上,将不断显现出重要作用。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国时代虽然结束了,但历史的进程仍在继续。西晋王朝以其短命著称,其失败的政策,更是开启了一个时间更为持久的分裂时代。就在这下一轮乱世中,由东吴大力开发,西晋收入囊中的江东之地,成为了汉文明最后的栖身之所。


历史de印记


作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汉末开始的三国时代,总有着挖掘不完的话题。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遵从历史,将故事截止时间设定在西晋统一天下。

但在很多电视剧里,三国的意义在于重渲染蜀国灭亡的惨烈。对于三国时代真正的终章--西晋灭吴,总是一笔带过。很多人也因此对吴国的灭亡之战,没有认识。事实上,相比三国时代的很多大战,西晋发起的这场战争,同样波澜壮阔!

公元252年,吴国的一代雄主孙权病死,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年幼的国主无法独自处理朝政,于是权臣与宗亲们,围绕着辅政权力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在经历了孙峻,孙琳,孙亮,孙休短暂轮流执政后,孙吴危机渐起。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孙休病死。西面的蜀国则为北方的曹魏所灭。在吴国内忧外患之际,朝廷上下决定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国主来度过危机,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原以为能够迎来一位稳健治国的国主的朝廷重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拥立了一个恶魔为君。

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他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大臣、王族乃至身边的宫女无不备受其虐杀欺辱。更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吴国上下人人忧恐,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政治上的混乱和国主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东吴防卫力量的松懈。

相比国内一片混乱又疏于防备的吴国,北方新建立的西晋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王濬也是不负使命,所造舟船数量繁多且质量高超。在这些新造战船中,有不少是双体结构的楼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载2000多人,甲板宽阔到甚至可以跑马。整个西晋水师的军力高达7万之众,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吴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经过羊祜等人的反复上书,确认战前准备充分后,晋武帝下令发20万水陆大军,分6路伐吴。如此大规模的南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前的历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长江天险来拱卫自己的地方强权。即便是号称80万大军南下的曹操,也不过是走长江中游的荆州一处。现在,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西晋,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实施分进合击。

对于此次灭国之战,晋武帝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麾下大军,四面出击。晋武帝将军队分散为6路。

此次灭吴的时机非常难得,完全仰赖于孙皓带来的恶劣局势,所以应该以快速结束战争为要点。这样的话所动员军力就必须够多,行动就必须迅速,这也是西晋动员了20万之多的军力的原因。

但是如此数量的大军显然是不能集中于一处的,否则对于古代生产条件下的后勤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动员部队时消耗的大量时间,也会暴露自己,破坏攻击的突然性。所以,多路出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但如此,晋武帝还充分考虑到了对手的情况。东吴同西晋一样采用世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兵主要来自于世代当兵的兵户。每当战争来临之时,便从兵户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性当兵。西晋伐吴时以2-3丁取一人,4丁取2人的比例征调。以此比例推算,东吴全国兵户中,适合当兵的23万人中只有11.5万可以抽调出来。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动员水平会更少。

这样的军力虽然不能算少,但分布在长江沿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疏于防范,未有备战。如此一来,足有20万之多的西晋军队,即便分为6路,也比防御的东吴军更多。而任何一路军队的进攻,将会让分散于各处的东吴军无法集结,最终被各个击破。

相反,西晋军则可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特别是来自蜀地的船队,会像一把尖刀,从长江西面直插东吴沿江防御的侧翼。为了达到良好的的效果,晋武帝还特意要求此路舰队可以节制沿路陆军部队,沿路的陆军要配合支援水军的进攻。水陆联合使得东吴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备力量,在面对北面和西面的晋军时,显得更加渺小。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西晋军于公元280年发动全面攻击:

东部的司马伷逼近南京,所部王恒渡过长江连破吴军。司马伷西边的王浑部先是攻克安徽和县地区,又在当涂采石矶击败东吴张悌所率北上的3万吴军。最后向西,攻克寻阳。

中部的胡奋部则攻克湖北公安地区。他西边的杜预部,陈兵于江陵一带,命麾下参将樊显和襄阳太守周奇西进夺取东吴的诸多要塞。通过夜袭,占据乐乡,为巴蜀而来的舰队打开通道。

得到陆军支援的巴蜀水师率先攻克丹阳,又向湖北宜昌东南的西陵进击。他们在行至险要之地时,遭遇吴军所设置的铁链、铁锥阻挡。由于此前羊祜俘获间谍,得知了这个情报,巴蜀水师并没有因遭遇铁链、铁锥而损失船只。王濬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铁锥,又用火烤热铁链使其断裂。轻松突破阻碍的巴蜀水军,顺利攻克了西陵、荆门,并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一路过关斩将的舰队,最后只需要攻克最后一个目标--江陵,便可彻底打开吴国西部的门户。

此时驻守江陵的还有一支孙韵所率的吴军,他并未被巴蜀舰队的攻势吓倒,主动出击迎战西晋水军。曾经号称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吴国水军,此时已经不是西晋水师的对手。尽管西晋船队大量使用了当年曹操兵败赤壁时的布置,包括笨重的连体船,还用铁索将船只彼此绑定。但因为占据顺风顺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训练充分,所以根本不惧怕吴军可能的火攻与袭击。被绝对优势压制的吴国船队,只能退守江陵。西晋的一些陆军部队,早已埋伏于城外。结果,进攻者就趁着吴军撤退进城的时候,尾随而入夺取江陵。

江陵沦丧后,东吴在沅江、湘江以南到岭南一带的州郡皆望风而降。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晋武帝立刻调整了战略,将作战的主导由全面进攻转到巴蜀水军东击上。他首先命令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贵阳、衡阳三郡并调拨1.7万人给巴蜀舰队。接着让巴蜀舰队沿江东下,攻克夏口与武昌。接着再调1.3万人来补充巴蜀舰队。

与此同时,王浑部歼灭了孙悌的吴军,但因担心冒进而停滞不前,执意等待舰队的到来再联合进攻。这样虽然错失了独自取胜的机会,却也并无过失。一路东进的巴蜀舰队,此刻有多达8万的军士。沿途的吴军守将张象、陶濬,曾率水军想要阻击,但都因士兵害怕巴蜀舰队的攻势望而迅速失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船队,在长江地区的战场上,确实无人能敌。

很快,王濬所部舰队经过三山,顺利抵达南京附近。见到援军到来的王浑立刻邀请王濬停下舰队商量作战策略。但王濬却不愿意错失一鼓作气取胜的机会,他借口:“风利,不得泊也”,独自挥师攻向南京。

困守南京的孙皓,见西晋的3支兵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听从薛莹、胡冲等人的建议,派遣使者分别向3位西晋将领投降,并将印玺交与琅琊王司马伷。随后王濬率军攻入南京,孙皓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向王濬投降,东吴宣告灭亡,西晋尽收其四州四十三郡。

纵观此次气吞山河的伐吴战争,晋武帝的安排可谓是直击要害。完美的利用兵力分散和吴国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个方向的特点,上演了一出分进合击的好戏。

东吴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三国时代,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则在这个间隙,完成了历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级。这在后来的历史上,将不断显现出重要作用。


阿布ssp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史课郎n


三国后期,蜀国最先被魏国曹军灭除,阿斗率领蜀国投降,现在仅剩吴国,吴国从头到尾都是犯了哪些错误才被魏国轻松灭掉的呢。赤壁大战之前走的路都很好,但是从赤壁大战以后,孙权不顾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大计,强行给刘备夺取了荆州,竟然还杀死了刘备的二弟关羽,惹恼了刘备,刘备率领大军征讨孙权吴国,两家的关系彻底覆灭,在蜀国和魏国自相残杀的时候,给了魏国一个喘息之机,魏国这个时候大力发展,才有以后的机会吞并吴国。

吴国,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存在了五十二年,一共有四为皇帝,就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吴国的江山就败落在孙皓手里,他昏庸无能,贪酒好色,弄的吴国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当晋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大张旗鼓准备讨伐吴国的时候,孙皓毫无戒心,也毫无准备。陆抗、吾彦多次告急警示,孙皓贪图享乐,不予理睬,他深信长江天险能保佑他永世平安。此事为晋国灭掉吴国更加顺利。

这时的司马炎积极备战,已经准备好了随时灭吴国的准备,这次不能沿用曹操的战术,而是分兵多进,水陆齐发。公元279年,晋武帝开始下令,命令胡奋、杜预、王濬、唐彬、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八人分六路,齐头并进,一举歼灭。第一路:有司马伷领兵从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开进,第二路:有王浑领兵从扬州向江西方向进军。第三路:有王戎领兵从豫州方向向武昌进军。第四路:有胡奋将军领兵从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第五路:有杜预从襄阳向江陵方向挺进。

第六路:有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坐船顺江而下,直攻建业,六路军队共二十余万人,公元208年,一月,杜预向江陵发起攻击,王浑向横江方向开始进攻,至此征讨吴国的战争正式开始,到二月中旬,王濬、唐彬的水师军船击破丹阳的吴军盛所率领的军队,继续顺流而下,又攻下了西陵、夷道等地,杀掉了吴国陆安,继续往前,又战败了吴国水师都督陆景,并杀了他。就在同一时刻,杜预率领八百精兵乘夜渡过长江,突然袭击取乐乡,俘获了吴国长江水军军事统帅孙歆,顺利攻占江陵。

胡备率领的大军也攻战了江安。此时告一段落,重新部署了规划, 命令王濬、唐郴、胡备、王戎共同袭击并攻占夏口,并然后顺流长江东下,直达建业。 另外命令太尉贾充移驻项城。 濬围攻武昌。这时吴国江夏刘朗和武昌守将虞昺宣布投降。 吴国国君孙皓得知王浑率军南下的时候,便召集丞相张悌,去指挥丹阳太守沈莹率领大军三万渡江参加战斗,大军走到牛渚的时候,沈莹便提出与晋军水军决一死战,张悌没有同意。

三月初,张悌等人渡江与晋国军队王浑领导的军队大战于板桥,但是遭到前后夹击,致使吴军大败。张悌、沈莹前后战死。 王濬攻克武昌以后,率领水军顺江而下,直逼建业。孙皓又派出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一万多人抵抗,但军心已经涣散,未战而降。孙皓又凑来调集了二万多人命陶濬率领抵抗晋国军,但是还没有出发,官兵全部逃散。这时,王浑、王濬、司马佃所率领的大军全部都到达建业附近集结,王濬的水师越过了三山,率领士兵八万多,直接冲入建业,吴主孙皓穷途末路,只好亲到王濬军门投降。至此吴国灭亡,天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