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重读《撒哈拉的故事》,做永远的追梦人

有句话说,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冲动太过奢侈。

但是,对三毛来说,这不是冲动,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她就是那个不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束缚、不被按部就班的生活套牢的勇敢追梦人。

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图片,感知到那里可能是她前世的乡愁,就义无反顾地踏上那片贫瘠的土地,并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毛到底是怎样的奇女子,她是如何做到无视生活的桎梏,挣脱世俗的牢笼,偏爱自由与流浪,又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呢?

再次重读《撒哈拉的故事》,被书中三毛的勇敢自信、幽默风趣、真诚博爱而感动,也深恶痛绝到追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时候一个念想,一种坚持,就是一个人强大的意念支撑,人活着也终究为了点什么,若没有,空负皮囊,怕也只是行尸走肉。

《撒哈拉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散文著作,亦是流浪文学的经典作品。它是三毛在与荷西结婚后写的,把撒哈拉的万般模样和浪漫不减的爱情描绘得动人心扉。读完后,你会发现:

贫瘠荒凉且生存困难的撒哈拉在三毛的笔下,却也独具魅力;物质生活贫瘠到要靠拾荒来打造他们爱情小屋的窘迫在三毛笔下,却也充满了爱情浪漫的味道;贪图小便宜的撒哈拉邻居也在三毛的笔下慢慢展露出人性善良的光辉。

终是明白那句:有梦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01因为懂得,和对方一起吃苦也是甜的

有人说倔强不过三毛,深情不过荷西。这句话说得再好不过了,三毛喜欢沙漠,而荷西却向往海洋。但是荷西却愿意因为爱而成全三毛,一声不吭地申请了在撒哈拉的工作,比三毛提前到那里,找房子、熟悉环境,为三毛的到来做准备。

三毛曾经对荷西说不必为她做出如此大的牺牲,但是荷西却说: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你在我身边,只有和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痛楚的感觉。”

沙漠和海洋仿佛是世界的两个极端,两者相比,沙漠确实让人很难适应。黄沙漫漫,烈日炎炎,物质生活水平落后,但是荷西不后悔,因为他懂得三毛那颗想要去流浪的心,三毛也懂得荷西炽热的爱,愿意与他共度余生。

荷西为了给三毛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赚钱,时常不在家,很多事情都要三毛亲力亲为。买水这种纯体力活,也得三毛自己去做,在烈日下走四五步就要停下来喘一口粗气,再走几步,再停……好像永远也走不到家。有时候煤气用完,还得借邻居的铁皮炉子,蹲在门外扇火,呛得眼泪直流。

琐碎的家务做完,还要忍受漫长的孤寂。荷西不在家的时候,三毛因为没有书读、没有电视和收音机,只能一个人听窗外如泣如诉的风声。坚强勇敢的三毛此刻多多少少有点小女人的敏感与脆弱,也希望荷西始终的陪伴。

荷西每次深夜回家,看到这样的三毛都不忍红了眼眶,但是为了赚钱养家,给三毛更好的生活,他只能忍受这些短暂的分离。

三毛懂荷西的辛苦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来未曾向荷西抱怨过生活的艰辛,没有人陪伴的凄苦;荷西也懂得三毛所有的坚强和隐忍,所以更加爱三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都败在一些生活琐事上。那些看似幸福美满的婚姻在生活面前也会原形毕露,把日子过得一地鸡毛,鸡飞蛋打。本来相爱的人,却也在生活里频频争吵,最后越吵越远,彼此错过。

但是三毛与荷西互相懂得,根本不会计较那些细枝末节,只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吃苦也是甜的。

荷西给三毛的礼物是一副骆驼头骨,三毛兴奋道:“荷西不愧是她的知音。”

荷西喜欢去沙漠里找化石,来回要两百四十里的路程。在途中荷西深陷泥沼差点丧命,三毛差点遭受强暴。但是两人还是一致想要继续探险寻找化石。

毫无疑问,荷西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三毛的人,他知道三毛不是寻常女子,送鲜花宝石自然不行,投其所好送骆驼头骨。三毛也是最懂荷西的那个人,愿意陪他去沙漠最深处以身探险,遭遇一次“生死考验”后依旧不放弃。

在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环境险恶、时局动荡不安,荷西与三毛依旧能把生活过成诗,为对方制造惊喜,不得不说是因为爱的深沉,互相懂得,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有句话说:我喜欢香蕉,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感动了自己,问我为什么不感动。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感动,因为你不懂我。

02有仪式感的生活,把无趣变有趣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说: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所以不论生活多么窘迫,多么难熬,都不能失去仪式感,因为它是灰暗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是无趣生活的调味剂,更是爱的证据。

荷西与三毛的家正对面是垃圾场,后边是乱石。房间很小,只能放张床,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洗脸池,房顶还有个大洞。

曾经过惯了优渥生活的三毛,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吓跑,反而满心欢喜地把艰难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

结婚前,荷西忙着赚钱,三毛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探访沙漠。她搭乘卖水果的大卡车,去几百里以外的沙漠游历,晚上搭帐篷睡在游牧民族的附近,还送他们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比如白糖、药品、烟等。她的内心充满期待,总能把无趣的生活变得有趣。

除了去沙漠探险之外三毛还热衷于改造他们的小家,好让它变得更富诗情画意,更适合安放承载他们的爱。

三毛去镇上买材料,带回来一个木材箱子,却不曾想它是口棺材。三毛和荷西就用这口棺材一起做家具,装点他们的小家。

三毛还去垃圾堆里捡了废旧的汽车轮胎,做坐垫。买两块厚海绵,一边靠墙而立,一边平贴在地板上,再加上和窗帘同色系的布料,一个简易沙发就做好了。

他们结婚时,这个小家已经有了书架、桌子、挂衣架、小茶几和沙发,三毛觉得还却几盆绿植的点缀。于是乎两人去总督家挖花,刚挖了几棵就被侍卫发现,三毛赶紧上前抱着荷西,可怜的花被他们压在怀里。

三毛与荷西这对有趣的夫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将生活过得丰富又有趣,真是让人羡慕。

三毛问荷西:“我们为什么要做沙发?为什么不学撒哈拉威人一辈子坐在地上呢?”

荷西回答:“因为我们不是他们。”

是啊,他们不是撒哈拉威人,因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区别于往日,每一天都过得有仪式感。

有时候,平淡如水的生活就需要仪式感的点亮,有趣与无趣,仅一字之差,却需要付出更多的热爱,才能拥抱更长久的诗和远方。

03生活在撒哈拉,与撒哈拉威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留下她生活过的痕迹。那些生活过的记忆可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逝去,有的却始终留在记忆最深处,历久弥新。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是难忘。

三毛初到撒哈拉不久,邻居们就喜欢去三毛家借东西,顺便参观一下三毛的家。

有的东西借出去就还不回来了,比如洋葱、灯泡、汽油、电线等。家里的拖把和水桶往往借出去,直到晚上三毛自己才能用上。

可是三毛要是自己家的东西用完了,去找邻居借,却没有那么好借。有次,三毛家的火柴用完了,去找房东太太借,她居然说没有;去哈蒂家,她说只能借三根再多没有了。事实上上周三毛刚给哈蒂家三盒火柴。

除了处理这些邻居爱贪图小便宜的小事,三毛还要面对那些古灵精怪的小孩子。

不知何时开始,邻居的孩子居然伸手问三毛要钱。三毛是绝对不可能给孩子钱的,可是这些孩子还是锲而不舍地缠着三毛,最后三毛无奈地告诉她们,如果给钱她还不如搬走。最后要钱的把戏又变成了要糖。

更好玩的是有个叫蜜娜的女孩子,总喜欢在荷西在的时候打扮漂亮去三毛家坐着,有时候还邀请荷西去她家。在三毛眼里,这种要分享荷西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她果断制止了蜜娜对荷西发出的邀请。

虽然这些邻居都爱占便宜,也都有难闻的体臭,但是在三毛笔下他们仍旧显得很可爱。三毛甚至感谢他们让自己寂寞的沙漠生活,变得富有生机。

三毛喜欢交友,在家里开办免费女子学校,为当地妇女教数数和认钱,还给学生讲《一个婴儿的诞生》,让他们了解了生命的伟大变化,也教会女孩子要爱惜自己。

不仅如此,三毛还会给人看一些小病。其实当地是有政府办的医院的,只是那些妇女都不去医院看病,理由是妇科医生都是男的。有次,一个妇女生肚子痛死活不肯去医院,三毛给她几片止疼片,吃了后不久就不疼了。慢慢地,这件事传开了,人们都说三毛会看病,有病就都去找三毛看。

就这样,三毛靠着自己对人的友善和热情,赢得了撒哈拉威人的好评,在关键时刻相处融洽的邻居也救了三毛一命。

三毛喜欢收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物件,有次她捡了一条麻绳铜片项链,挂在脖子上,不久后就鼻子发痒,打喷嚏,像是得了过敏性鼻炎。起初她没有在意,直到她连着打了一百多个喷嚏,头晕眼花,眼睛也开始肿了。去医院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

邻居罕地发现了三毛脖子上的铜片,正是三毛生病的原因。那铜片是回教的一种符咒,可以取人性命。于是,罕地请回教的山栋施法,才使三毛脱离险境,救了三毛性命。

正是三毛平时与人为善,不计较,愿吃亏,与邻居相处融洽,邻居在关键时刻救了她。

与人为善,就是与己方便。所谓吃亏是福,所有付出在最后都会有回报。

相信因果轮回,常怀感恩之心、悲悯情怀,福报总会到来。

结语:后来因为时局动荡,三毛不得不离开撒哈拉,但是她对撒哈拉的热爱始终留在心里。

正如她自己写得那样: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撒哈拉之于三毛,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自由向往,而三毛之于撒哈拉不过是匆匆过客终散去的微不足道。

但是,能在记忆的梗上,留下热泪盈眶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终其一生,我们都应该为热爱而活,人,勇敢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爱喜欢的人,一起做想做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如是足以。

余生愿我们都可以做勇敢的追梦者,为热爱拼尽全力,活得热气腾腾。

——END——

我是意磬,在上班与带娃的间隙读书写字,惟愿生活充实,内心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