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英国专家敦煌行」讲座:吴芳思|欧洲敦煌学

【英国专家敦煌行】讲座:吴芳思 | 欧洲敦煌学

书法在线官网 今天

欧洲敦煌学

吴芳思

我非常兴奋有机会到这里来,跟你们介绍一下我在大英图书馆工作的30年。对不起,我的汉语不太好,请你们原谅我想今天下午给你们介绍一下欧洲的敦煌学。

斯坦因和伯希和

你们可能比较熟悉这些名字,他们就是斯坦因和伯希和。这两个人对欧洲的敦煌学是非常重要的。

斯坦因你们都知道,斯坦因把一大批敦煌文献带到伦敦来,伯希和是法国人。斯坦因他是1907年到敦煌去,他是第一个外国人去取敦煌文献。

第二个去敦煌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是一年以后(1908年)才到敦煌来,这挺有意思的,我不知道你看得清楚吗?这是伯希和在在莫高窟工作的图片。你看他周围都是敦煌文献,因为斯坦因带回来了一大批敦煌文献,所以伯希和就去了敦煌。

李约瑟跟傅斯年讲要保护莫高窟

李约瑟这个人你们听说过吗?他是一个英国人、一个英国科学家,他对欧洲人和西方人介绍中国的科学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觉得他是非常重要的在英国的汉学家。他在1943年从重庆到敦煌去,他在敦煌呆了几星期,他原来就想呆一两天,因为他的车已经破坏了,没办法走了,所以他在敦煌住了比较长时间。他在莫高窟画了壁画。

李约瑟跟傅斯年有联系,1943年的中国情况特别乱,所以他还给傅斯年写了一封信,说莫高窟一定要保护因为他说敦煌莫高窟是非常宝贵的。

大英博物馆首先编绘画目录

斯坦把敦煌文献和绘画带回了伦敦煌,放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决定把斯坦因带回来的绘画编一个目录,所以他们比较早就注意绘画。第一个人,他们编那个目录是一个意大利人Raphael Petrucci,他是Raphael Petrucci的学生,他住在法国的。他曾经写了一本书关于中国的研究芥子园的画册。

他是最早向给欧洲人介绍中国的绘画,这些插图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一个英国人不知道中国绘画是什么东西,因为很少有机会看。连在当时的大英博物馆也少有。而且初期他的插图都是用自己收藏的绘画。他们的质量不高。

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逝世了,所以他没办法继续。所以以后大英博物馆请一个英国人Arthur Waley编目录。他编好了目录并且出版。所以这个Arthur Waley在英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汉学家。他自己学习,他没有上过大学,他自学汉语。他就翻译了好多的中国诗。20年代的欧洲人、影响人,他们特别喜欢中国诗,所以他也是第一个介绍中国诗人给英国人。

欧洲人非常少研究敦煌文献。虽然在法国和英国有很多的敦煌文献,大约敦煌文献的20%左右在欧洲,但是欧洲人对敦煌文献没特别的关注。注意,Waley除了研究诗歌以外,当然他跟敦煌来的绘画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他也对敦煌文献也感兴趣,虽然他自己不照顾它们,而且他早就发现敦煌文献是非常宝贵的,挺有意思的。所以他出版了好多书,有的跟敦煌直接有关系。所以他出版了好多敦煌文献,只有他一个人在英国翻译过敦煌文献。

Waley在《Ballacds and Storie from Tun-huang》这本书里他介绍了敦煌的情况、敦煌文献发现的情况,他特别批评斯坦因和伯希和,说你是英国人,你有一个很有名的教堂,中国人要是把这个教堂毁坏掉,把这些档案带到中国去,你是什么感受。所以他要将心比心,谈谈斯坦因到敦煌去拿回来所有的档案、文献,中国人有什么感觉,所以他非常批评他们。他也说伯希和把敦煌文献带回英国也是如此。他非常反感斯坦因和伯希和这样的行为。

他说,19世纪的欧洲考古人员在伊斯兰教工作,比如说在伊拉克、伊朗,也在印度工作。他们觉得这一类国家,他们跟他们过去的历史没有什么现代的关系。所以他以为中国可能是一样的,中国人他们不太注意过去的事。他们错了,中国人特别注意他们自己的历史,不像伊斯兰教,他们不注意伊斯兰之前的历史。所以完全不一样,中国是一个自豪的国家,它的历史对他们非常重要。

敦煌文献在欧洲

斯坦因他在印度工作过他不懂汉语,他懂梵文,所以他对印度的过去和印度的语音是比较熟悉的。汉语他不懂,而且他那个人特别喜欢知道它的文献内容是什么。所以他一回到英国来,他就把好多文献就寄给各种各样的学者,请他翻译,让斯坦因了解他带回来了什么东西。所以他脑子很好,他要学着看。

伯希和完全不一样,伯希和可能是为了自己而去收藏敦煌文献。他把文献带回法国国家图书馆来,他把它们锁在他的办公室,他不把钥匙给别人,只是自己有钥匙,别的人不让进去。所以他不让别的学者知道内容是什么。虽然他自己带回来了好多东西、好多文献,但是他并没有给斯因看,而是说愿意帮助编撰斯坦因带回来的文献的目录,他想知道斯坦因带回些什么内容的东西。

斯坦因很愿意,他把200多件文献寄给住在巴黎的伯希和。这些文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回到伦敦来,因为大战的时候没办法还。而且我到法国集美博物馆去看看伯希和的档案。一看他写的东西,就是明白了他不要编别人的目录。他只想知道斯坦因带回来了什么文献。并且常常记录,他说有一个《金刚经》跟我的很像,所以他只是要多了解他自己带回来的文献,还有知道斯坦因有什么。而伯希和基本上不要让别的所有的学者知道他带回来的东西。

所以伯希和老是说这些文献是我的。斯坦因的一个《金刚经》很像我的。所以他当时不是说,这个属于我们国家图书馆,他是说“我的”。

斯坦因除了请学者来看看他带回来的文献,斯坦因也请大英博物馆把他带回来的文献进行展览,所以他们有几个展览。第一个是你看1914年在大英博物馆展览了一次斯坦因从敦煌带回来的文献。还有他出版了所有带回来的文献。这是第二趟他到敦煌去的,你看那么多、那么厚的书。所以斯坦因的意思是要让别人知道敦煌文献是什么东西。英国的国王和他的夫人就去参加斯坦因1925年举办的第二次展览。

伯希和把他带回来的东西就锁在他的办公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都是文献,这是伯希和在藏经洞里。伯希和是一个学者,他的汉语非常好,土耳其语、其他的外语他都懂。所以他自己看,他自己选择。因为斯坦因不懂汉语,斯坦因就说我买这一批、我买这一批,他不知道他买的,而且他不是按质量,而是按重量。他用了24个骆驼带回去。

在欧洲1935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当时中国政府借好多最宝贵的绘画、陶瓷等等给我们加上伯希和选择的敦煌展览作品。这个展览应该说对英国的美术专家、爱好者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展览有700展览品,大部分是中国政府从故宫等等。因为当时故宫关了门,所以故宫收藏的宝贵东西都在上海,而且从上海帮他们到英国来展览。

中国人有点害怕这个展览之后,这些展览品要是跟伯希和有什么关系,非常担心这批东西被留在英国,不过这是英国政府的展览,所以,英国政府担保要把这批作品还回来,所以没有问题。

很有意思和是这个是展览的目录好多是伯希和收藏的敦煌文献, 1935年伯希和说这些敦煌来的文献都是他的。他说这些展览品是巴黎伯希和收藏,而且基本上是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的东西,而伯希和老是说这是我的。

中国学者在英国

斯坦因把献放在大英博物馆,所以我们现在讲一讲文献,不是绘画,绘画早就出版了一个目录。文献有一些问题,当时有一个比较年轻的人叫Lionel Giles,他是在大英博物馆照顾敦煌的文献。他们搬到图书馆去的时候是我负责。而且他有点像伯希和,他很不愿意让中国学者来看。中国的王重民是非常有名的敦煌学者,他们来过英国,他们当然要看敦煌文献,那是当然的。

Lionel Giles 每次只让他们看500卷册,当时一共有7000比较完整的卷册,所以他只让他们看7000的500。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可能早的时候老是问斯坦因能不能让他们看。斯坦因说,对。而Lionel Giles可能有点像伯希和,他可能早就想我自己要编目录,我不要让别人看,不要让别人知道有什么宝贵的东西,我要负责。

大英博物馆收藏敦煌文献:编目录

我刚才说伯希和他提出我要给斯坦因带回来的文献编目录,伯希和认为来不及,他不要做,他只要为了自己的研究而要看。所以请 Lionel Giles就开始工作,20年代开始,他在1953年才出版,而且这个目录也不全。

一个重要的成就是5.10.1953 东京东洋文库订缩微胶卷。50年代初中国学者没有机会到英国来。而且日本的东洋文库拍了四维胶卷,大英博物馆就把一批四维胶卷寄给中国的国家图书馆让学者看。所以从1953年开始就比较快变成比较容易让中国学者来看。

日本学者:来伦敦的机会多

日本人50年代他们也有钱,所以他们到伦敦来是比较容易的,有很多,藤枝晃 Fujieda Akira, 女婿 石冢晴通 Ishizuka Harumichi 从 1960s 每年来伦敦, 巴黎。 仁井田陞 Niida Noboru, 池田温 Ikeda On等都经常来,有的我也认识。

研究敦煌学的英国学者很少

我觉得太可惜,在英国差不多没有敦煌学者。除了Arthur Waley他翻译了这些敦煌变文,还有绘画目录,我的教授Professor Denis Twitchett,他写了一本书关于《唐代经济管理》,而且他是去日本学习,他在日本用英国收藏敦煌文献的四维胶卷,他没有直接来看原件,所以只是通过日本来学习。所以除了这两个以外没有英国人用这些非常宝贵的敦煌文献。

伯希和在1946年死了之后,法国人有机会看看伯希和带回来的文献。1951年,他们成立了敦煌研究组,有非常有名的人,他们的成就不错。所以虽然他们晚一点开始,而且他们的组织非常好,这些人都一起工作,所以真不错。他们差不多全部出了目录,第一本 1971, 第三本 1983, 第四本 1991,第五本 1995。

1970s/1980s 中国专家才来

我觉得英国人有一大贡献,就是他们保护和修复了敦煌文献。特别是从1975年开始,他们跟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建了好多联系,常常去看看,跟他们商量怎么好好保护、好好修复。早在20年代大英博物馆老听日本人的。日本人说应该裱,而且我们说文献,不是一个绘画。绘画可以裱,文献应该用,文献是一本书。所以说不用说它是一个绘画,不用绘画的办法来修复。

这是过去我的老板Howard Nelson,他就开始这个工作。还有我刚才说,很多中国学者来帮忙,我们找钱请他们来,一年四个中国修复专家,从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还有辽宁省博物馆都来帮助我们。

这时候我特别年轻,这是长沙博物馆的,还有杜维生,他国家图书馆。我们用的一个办法是把这些文献放在一种非常好的塑料里面,这样他们比较容易用、比较容易看,也很容易打开。他们最注意修复比较重要的卷子。

我们可能20年以前开始在中国出版复制品,就是跟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而且我们现在都慢慢地放在网上,所以无所谓你在家里、你在图书馆、你在中国、你在英国、你在奥地利,你们可以网上看敦煌网线,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后我劝中国学者多利用敦煌文献,多写文章,多研究。因为我恐怕英国人没有做什么,还有法国人做得比我们好一点,而且不多。所以欧洲人真的不值得收藏很好的文献。

谢谢!

——结束——

(本文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