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唐代行書的一座高峰——李邕《麓山寺碑》,最高清欣賞

感謝你的關注和轉發


《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長沙嶽麓公園。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側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現在長沙嶽麓山公園內。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嶽之不可撼。運筆博採魏晉及北朝諸家之長,結體縱橫相宜,筆法剛柔並施,章法參差錯落,行雲流水,化柔為剛之美。北宋黃庭堅評其:“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務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 清孫承澤:“《嶽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書爾爾。昔俞仲蔚謂此碑勝《雲麾》,必有所見也。北海書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蘇、米而稍襲其法;又至趙文敏,每作大書,看意以擬之矣。”(《庚子消夏記》)後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趙孟頫等都沿襲其法。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嶽之不可撼,歷來於《李思訓碑》並稱為李邕的書法傑作。

傳世北宋拓本有故宮博物館藏本、趙聲伯藏本、蘇州博物館藏本。歷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國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書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為底本。

李邕《麓山寺碑》版本一

李邕書法集評

唐·竇蒙:時議雲:“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述書賦注》)宋·歐陽修:餘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餘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餘偶從邕書而得之耳。(《試筆》)宋·米芾: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海岳名言》)元·劉有定:初行草之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鍾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之,而後世多效尤矣。(《衍極注》)明·項穆: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書法雅言》)明·項穆: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書法雅言》)清·馮班:董宗伯雲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雲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鈍吟書要》)清·吳德旋:學趙松雪不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歐陽渤海。(《初月樓論書隨筆》)清·朱履貞:李北海正書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其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書學捷要》)清·錢泳: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於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書學》)清·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與魏、劉諸碑相似也。(《南北書派論》)清·包世臣:降及唐賢,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書碑版皆有橫格就中。九宮之學,徐會稽、李北海、張郎中三家為尤密,傳書俱在,潛精按驗,信其不謬也。(《藝舟雙楫》)清·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藝舟雙楫》清·劉熙載: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謂“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書多得異勢,然所恃全在筆力。東坡論書謂“守駿莫如跛”,餘亦謂用跛莫如駿焉。(《藝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