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傅抱石”和觀眾——都挺好!

今年元旦

天博推出年度大展

其命維新——傅抱石的藝術世界

依託南京博物院豐富的傅抱石繪畫及文獻收藏

以天津博物館藏品為補充

展現傅抱石繪畫藝術形成、發展、成熟的軌跡

展覽一經展出

廣受觀眾好評

觀眾表示

該展覽精品薈萃

都挺好

展期臨近

依然有觀眾表示

尚未來得及觀展

恐留遺憾

鑑於廣大觀眾的熱情

天博多方協調

原定於3月31日閉展的“其命維新”

展期延長一週

展出至4月7日

還未一飽眼福的觀眾

抓緊最後的機會吧!

另外

因展廳施工

丹心慧眼護國門——天津文物進出境管理成果展

暫時關閉

4月2日——4月7日正常開放

請妥善安排參觀時間!

其命維新——傅抱石的藝術世界

展品賞析(部分)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軸 紙本 設色 64.7×75cm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的歷史人物畫,無論是談詩論道,還是蕉蔭對弈,無論是策杖行吟,還是臨泉聽瀑,人物造型高古超然,氣質安逸清雅,營造出一種曠達疏遠、清新古雅的文化精神世界。

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劉伶、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常集於山陽竹林之下,對酒當歌,與竹為友、與猿為伴,還有阮琴,隨嘯隨賦,故有“竹林七賢”之稱。

傅抱石曾多次畫《竹林七賢》,或斗方,或立軸。此圖未及題款鈐印,但已經完成。通過與故宮博物院藏其1945年所作《竹林七賢》軸的筆墨風格對比研究,此作應完成於1945年前後。

萬竿幽篁,七賢優遊其間,或談書論文,或撫琴吟唱,或冥神苦思,或閉目養神,姿態各異,神采自存。竹用淡墨,勾畫率意,取清靈秀潤之氣;衣紋疾細線勾勒,遒勁挺拔。在扁方的紙幅上,七人錯落有致,佈局巧妙自然,營造出如此清幽高雅的氣氛,得益於畫家的精心構思。

傅抱石王維《渭城曲》詩意圖

紙本 設色 28.7×39.6cm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圖繪王維《渭城曲》詩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細雨濛濛,溼潤了大地。客舍周邊,楊柳青青,隨風搖曳。屋舍內,賓主兩人相互敬酒,依依惜別。儘管牛車軋已備,但因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難以割捨,離愁別緒湧在心頭,始終不能說盡而久久未發。

此幅詩意畫構思綿密,佈局精巧,不僅要表現字面描寫的景象,更要表現出其背後隱含的意境。他擅長以對比的方法突出詩中境界新綠籠罩,醉人心脾,而想到友人一旦西出陽關,便是茫茫戈壁,漫天風沙,兩者比照,怎能不令人增添傷感情緒,而客舍的人物、西去的牛車,一靜一動,含蓄委婉地描繪出行將離別的動人一幕,突出主題。

傅抱石 春到梅花山圖軸

紙本 設色 76×99cm 1960年 南京博物院藏

題識:抱石,一九六〇年寫。鈐印:傅(朱文)、一九六〇(朱文)

1946年,傅抱石定居南京,六朝古都秦淮煙柳的許多勝景都是他筆下常常攝取的景物。梅花山是南京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於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因遍植梅花而得名。252年,東吳大帝孫權病故,下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陵寢史稱蔣陵,葬處得名孫陵崗,開啟歷代定都南京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愛以鐘山作為陵址的先河。葬於鐘山的帝王級人物不下於10位,但能葬於主位即鐘山主峰或東、中、西峰下的只有葬於梅花山的孫權、葬於明孝陵的朱元璋和安葬在中山陵的孫中山。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逝,運回南京安葬,遂改名梅花山。1946年,國民政府炸燬汪精衛墳,汪氏屍骸在清涼山火化揚灰。汪墓原址建起一座廊亭,定名“觀梅軒”,北面橫額上有孫科手書“放鶴”二字。此後,梅花山內外梅花繁茂,成為南京名勝之一。

傅抱石表現梅花山似乎另有一種深意,近景梅花盛開,松樹青翠,遠景鐘山鬱鬱蔥蔥,山峰的描繪基本採用渲染的方式為之,層層疊疊,沉穩厚重,畫家把紙質的肌理和多層渲染有機結合起來,實而不浮,與前景的紅梅一起共同組成“春天”的氣氛。在這層層渲染的綠色中,他精心留處空白,中山陵點綴其上,十分醒目,解決了密而不塞的問題,頗見畫家的良苦用心。

傅抱石 山行遇雨圖 軸

紙本 設色 181.8×68.7cm 南京博物院藏

題識:己丑春分前三日,寫於洪都北郊。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朱文)、抱石私印(白文)、代山川而言也(朱文)、蹤跡大化(朱文)

傅抱石一變傳統皴法,以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創“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此幅畫於1949年3月18日,時傅抱石在南昌。淡墨枯筆勾勒山石結構,散鋒皴擦山石肌理,粗頭亂服;近景松樹畫法介於勾針法和破筆點之間,枝幹造型稍顯拘謹,樹林間一高士撐傘行走,點明幽遊主題;最後大筆橫刷雨景,煙雨濛濛,氣象萬千。

傅抱石 仿橋本關雪《石勒問道》圖

紙本 設色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題識:傅抱石東川寫。

鈐印:傅(朱文)、抱石得心之作(朱文)、蹤跡大化(朱文)

1940年代,傅抱石喜歡將歷史故實圖像化,反覆以高士為題材,如“淵明沽酒”“羲之愛鵝”“竹林七賢”“東山攜妓”“山陰道上”“虎溪三笑”“晉賢酒德”“懷素醉酒”“赤壁舟遊”“西園雅集”等,構成其人物畫的主體。這些高古的題材,在傅抱石筆下成為抒發情感的工具,表達了對古代高人逸士的理解與共鳴,並藉此宣揚他尊崇的中國繪畫民族精神。

《石勒問道圖》描繪了十六國羯族人石勒為統一中原,爭戰前問道於天竺僧佛圖澄的情景,圖式仿自日本橋本關雪,但筆墨純是中國化的、個性化的。傅抱石十分善於把難以言傳、難以把握,甚至不易感受到的微妙氣息準確地表現出來。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監製:天博黨委副書記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