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新年新作——兼談楚三先生篆書、篆書創作及其他

2020新年元旦,陰雨綿綿的暮冬初晴,陽光燦爛,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打開微信,朋友圈裡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突然眼前一亮,《【新年第一帖】2020年徐正濂迎新對聯選》跳入眼眶,那是著名篆刻家徐正濂先生(別署楚三)在新年第一天發佈的篆書對聯新作36幅。相信書法篆刻界鮮有不知道楚三先生的,他那獨樹一幟的篆刻作品,看似粗頭亂服,漫不經心,事實上他是以一種自己特有的機智將古人經典連同自己的慧心融匯在一方小小的印章裡,可謂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給人遐思不盡之感覺。對於楚三先生,我是敬仰已久,但似乎機緣未到,從未謀面。直到去年十一月徐州舉辦“大漢氣象·國際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活動邀請與會,方得握手言歡,一敘仰慕之情。

以前拜讀到的大多是楚三先生的篆刻作品,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先生一直是當代印壇的“主角”之一,凡有大的“舞臺”,必有他的“節目”。難道不是嗎?新年伊始,他就來一出以前不常上演的“篆書對聯”大戲,看到了感覺特別新鮮特別親切特別耐人尋味。讀後,深受啟迪,感想頗多:

一、作為功成名就的名家,不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非常刻苦勤奮,新年第一天就為觀眾奉獻一道精神大餐。我瞭解的書法篆刻藝術圈,還沒有看到其他諸師發佈那麼多新作。楚三先生的不固守雷池、不固步自封,而是不斷開拓創新,很是令我敬佩。

二、他是在挑戰自我,實踐著完白先生倡導的“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的書法篆刻理念。大凡篆刻大家,必定是篆刻水平獨步,同時篆書水平卓然,兩者互為營養,風格一致,書印交融者也!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父、齊白石、王福庵、韓天衡先生如是。我看楚三先生也在朝著此目標行進中,這是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毅力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擾的,非一蹴而就之易事。

三、觀楚三先生篆書之探索,以愚之臆測,來之於兩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於其篆刻創作。篆刻奇妙之處,是章法、篆法、刀法的完美結合。而關鍵就是在線條中見高低。一根線條中能見才情、見學養、見功夫、見品格;品鑑篆刻,既觀境界格局,次品刀筆線條。好的筆墨和刀法的結合而產生的線條,是能打動你的心魄,令你品味再三而流連忘返。明清以來,無數篆刻家在琢磨研究實踐篆刻中使刀如筆,或者說如何體現金石意味的問題。浙派用切刀,想表達殘破感;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則用刀儘量表現書寫的筆意。事實上,用刀是無法完全體現毛筆的書寫意味,用毛筆書寫也無法完全體現刀刻的效果。刀有刀的趣味,筆有筆的韻致,兩者有其自身規律,互為表裡,無法替代。探索篆刻創作的同時也在錘鍊篆書的線條形態、結構開合的變化是許多書法篆刻家所追求的。而楚三先生篆書則是從篆刻中汲取營養,比如篆刻之章法,線質之刀屑味,將之化為筆下的世外桃源;其次是在吳昌碩、齊白石篆書中吸收養分,竊以為其線條的渾厚、質樸、金石氣來之於缶翁,結構的直率、開合、挺勁,甚至是浪漫則來之於寄萍老人。這種借鑑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是通過反覆咀嚼、消化、吸收而成為自身營養,繼而轉化為自身能力,生髮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創造,無影無蹤,這是一種高級的學習借鑑。食而不化、始終亦步亦趨的學習那是低級的本能,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創造力的表現。

四、創造力的表現可以說是個人風格的確立。個人風格的確立要分兩個方面來評價:一是既要有傳承有借鑑,有技法高度的支撐,又要有藝術氣質的滋養,自出機杼、別開生面,這種風格的確立是有創造性意義的,無疑是值得每位藝術家去追求的,也是難以企求的;另是為了風格而風格,既無經典傳承,又無較高的技法能力,而是人為的製造賣點,誇張的表演賣弄,吸引眼球,好比是人之長相,本無突出相貌特點,為了製造特點,在本自好好的臉上,不惜血本自殘出一塊大疤來,特點是有了,但這特點毫無美感可言,可謂是本末倒置。楚三先生的篆書風格無疑是前者——創造力的表現。

我今天讀到楚三先生的篆書對聯,甚為激動,甚至是衝動。楚三先生的篆書,我甚為關注,以前更多讀到的是他的篆刻作品。但是這幾年,我覺得他把重點放在篆書的創作上,追究因由,我以為他踐行著鄧完白“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的理念並已進入“書印交融”的創作狀態,可以說他現在的篆書和篆刻創作是互補的,風格互相交匯,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是其不固步自封、不斷探索的結果。我受楚三先生篆書的啟發,晚上即用這36幅篆書對聯內容,也來創作一番,我想楚三先生應該是高興的,不會怪罪於我。正如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有眾多的粉絲,且一直傳唱,那麼他的歌曲從而成為流行併成為經典,那是多麼幸福的事哦!楚三先生寫篆書,我也一直在寫篆書,只是我“嗓音”沒有他那麼有磁性那麼有穿透力那麼有感染力。但是我也想做他的粉絲,也有亮那麼一“嗓子”的衝動,學唱一回他的“歌曲”。

無事此靜坐 有情且賦詩

琴臨秋水彈月色 客至奇峰掃白雲

天為補貧偏與健 人因見懶誤稱高

心閒讀書樂 親健得天多

閒釣秋陽圖一樂 靜吟明月解千愁

閒看秋水心無事 坐對長鬆氣自豪

白雲初晴舊雨適至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壯士腰間三尺劍 男兒腹內五車書

山靜日長林泉消夏 官清民樂疇圃連雲

四海連天浪 九州動地詩

書到右軍難品次 文如開府得縱橫

此心平靜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過雲

司馬文章元亮酒 右軍書法少陵詩

萬頃煙波鷗境界 九秋風露鶴精神

讀世高天知學問 析疑靜夜啟玄機

好山須作圖畫看 流水可為琴曲聽

時契幽懷同靜氣 因觀流水悟文情

閉戶觀天地 藏書教子孫

我的篆書之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因緣篆刻,我於八十年代初既學篆刻,又學篆書,由《說文》而識篆、寫篆,概因篆刻之需也。期間臨習吳昌碩石鼓文、趙之謙篆書,直至八十年代末。這個階段主要是體悟篆書之基本點畫和用筆方法、線條關係的處理方法以及布白方法,求得篆書學習的方法和理念,熟練掌握和使用篆書常用字,做到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凝練勁挺,圓健美觀。

二、九十年代初開始臨習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結構上,長短大小不一,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嚴整莊重,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些字帶有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這個階段學習甲骨文,體悟其嚴整瘦勁、剛勁爽利、鋒芒四射、自然超逸、隨勢賦形的藝術特點。

然其可識者寡,況資質愚鈍,創作尤難;兩三年後,繼而轉學金文,凡《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牆盤》《九年衛鼎》,等等,感受其渾厚典雅,規矩整飭,含蓄內蘊,凝重雄放,凝練奇古,雄偉挺拔,遒勁華麗,豐富多變;體悟用筆方圓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之金文精神。舉凡詔版權量、秦磚漢瓦,皆有涉獵。

三、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又把篆書學習的重心轉移到清代篆書名家的研習上。先後學習鄧石如的雄渾蒼茫,蘊涵隸意;吳讓之的婀娜多姿,吳帶當風;楊沂孫的融匯古今,自成體貌;莫友芝的遒麗厚重,圓潤婉通;胡澍的遒勁柔媚,飄逸委婉;徐三庚的姿媚綽約,飄逸俊秀;趙之謙的融碑鑄隸,獨領風騷;吳大澂的參差錯落,別開生面;吳昌碩的剛柔兼施,金石聲振;黃士陵的端莊謹嚴,穩健沉雄。這一階段的多篇學習心得陸續發表在2014年的《書法報》上。清代篆書名家成就非常高,但我最為喜愛的還是缶翁,從八十年代初開始臨習,斷斷續續,卻是一直心儀於心,未曾放棄。

學習篆書有年,回顧學習歷程,有四點體會:

一、篆書的學習與創作似乎比較簡單,一條線,與其他書體相較,似乎缺少變化,比如提按、疾緩、誇張、變形,一句話,好像創作的空間不大。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簡單中要體現出其變化,簡約中蘊積其豐富性,正是篆書妙不可言處。

二、關乎風格,作為一位有四十年學習經歷的行者來說,應該有所顧及。要說風格其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只要下功夫,隨著功力的積澱,作品自然會有一些個人的特點。但如果要創作出點畫、結構、章法沒有前人經驗痕跡的作品來,只屬於自己特點和心路歷程的,又有正能量的審美作為支撐,那才是可以與前賢媲美的成就,也難之又難。沒有正能量的審美作支撐的個人風格,只是野狐禪而已。

三、有點成績以後,經常有人說你寫字真有天賦。殊不知,一個人的天賦就像是一塊土地。天賦高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勤奮耕作,肥沃的土地只能野草遍地,荒蕪無收。天賦平平,好比是一塊貧瘠的土地,但如果勤奮耕耘播種,即使是貧瘠,同樣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碩果累累。比之於藝術,何嘗不是如此呢?說到用功,我覺得學習藝術一定要非常著魔才行,同時保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才會不斷的激發強烈的創作熱情和激情四射,才會有所收穫有所成就。

四、藝術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別;高看低一目瞭然,低看高模糊不清;雅看俗無可奈何,俗看雅熟視無睹,更何以與人道?做不到高看低,何得以高?做不到雅看俗,又何得以給自己的“雅”定位,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保持“眼高手低”的狀態,以高度的審美能力指導學習和創作,創作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品位。

新年新作,意猶未盡,拉拉雜雜,不當之處,期盼師友指謬匡正是幸!­­

多讀古書開眼界 少管閒事養精神

欲高門第須為善 要好兒孫必讀書

貧知世路險 老覺道心微

庭養沖天鶴 池潛縱壑魚

一亭盡覽山中趣 幽室能觀世外天

浮天滄海遠 去世法舟輕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微言釋大義春秋有筆公羊傳

舊貌換新顏歲月無情司馬遷

幾味君臣藥 一丸天地心

今日得寬餘權借琴棋娛晚景

壯心猶未已但將詩畫寫情懷

三世積德元氣厚 千秋讀史患憂多

山晚浮雲合 江鳴夜雨懸

萬卷圖書天祿上 四時風物月華中

窮達皆為身外事 沉浮豈改舊雨情

浮雲連海氣 落日動湖光

絕世貪愛 趣佛菩提

篆字通玄道 書風仰古賢

忠厚傳家遠 詩書濟世長

楊劍,字貞生,號禪石、靜遠室主,1960年9月生,江西廣豐人。曾問學於胡潤芝、傅周海、錢君匋、洪丕謨等先生,師從陳振濂、韓天衡先生。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計量大學客座教授、江西省書協副主席、江右印社社長、上饒市文聯副主席、上饒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吳俊發藝術館館長,央視書畫頻道篆刻主講嘉賓。

書法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首屆國際書法大展、全國首屆楹聯書法大展、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篆書作品展、全國首屆手卷書法展、全國第四屆正書大展、“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以及西泠印社第二屆篆刻評展、西泠印社第五屆篆刻評展、西泠印社第二屆國際篆刻書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屆中國印大展、西泠印社首屆中國書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屆楹聯手卷扇面書法大展(三項)、首屆國際草書藝術大展、首屆國際肖形印大展等四十餘次國內外重大展覽。

榮獲第二屆國際書法大展銀獎、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賽銀獎、 “金龍獎”全國書法篆刻大賽金獎、首屆中國書壇“百強榜”百強書法家、《書法》風雲榜(2009-2010年度)最值得期待獎。2012年12月19日《書法報》在頭版以“提名青年實力書家”作重點介紹。2019年4月在央視書畫頻道進行為期半月的電視篆刻教學。

《書法報》、《美術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中國書畫報》、《香港書畫報》、香港《墨林》、《羲之書畫報》、《中國書法》、《書法》、《書法世界》、《書畫藝術》、《書法賞評》、《當代書法家》、《詩書畫》、《青少年書法》、菲律賓《商報》、日本《書道》、泰國《世界日報》、《亞洲日報》等百餘種國內外報刊及中國中央電視臺、泰國電視臺、江西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專題介紹其藝術成就。作品、論文發表於《中國書法》、《書與畫》、《篆刻》、《國畫家》、《現代書法》、《書法藝術》、《中國文化報》等報刊。

作品被國內外數十家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紀念館等專業機構珍藏及選送日本、韓國、美國、臺灣、香港、澳門、加拿大、比利時、新加坡、法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被收藏,刻碑於泰山摩崖碑林等。

曾應泰國政府邀請,在曼谷市成功舉辦個人書法篆刻藝術展覽。並在福建、江西、北京、廣東、浙江等地舉辦放歌武夷——楊劍書柳永詞作品展;禪心是雪·楊劍書法篆刻藝術展;楊劍、姚學智書法藝術展;雅韻集 · 黃君、楊劍書法作品聯展;嶺東雅韻·西泠書畫名家邀請展;中國西泠十家齊聚海寧書法篆刻品鑑會。書法篆刻作品曾在北京保利拍賣有限公司、北京匡德拍賣有限公司、浙江中財拍賣行有限公司、浙江瑞豐拍賣有限公司、浙江大地拍賣有限公司等中國書畫精品拍賣會分別以較高價位拍賣成交。出版《楊劍書法篆刻藝術》(中國藝術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放歌武夷——楊劍書柳永詞作品展錄》(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楊劍印存》(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名家書經典名篇叢帖——楊劍篆書千字文》(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西泠名家楊劍——蘊籍溫厚,恣情肆意》(人民日報社主辦《走遍中國》雜誌社2017年9月出版)《西泠印社名家專輯——楊劍》(河北省文聯主辦《書法家》雜誌社2017年10月出版)《禪心是雪·楊劍書法篆刻藝術展作品集》(中國篆刻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應邀參加西泠印社建社115週年“重振金石學”中國近現代名家及西泠印社社員金石拓片題跋大展、“印道”中國篆刻藝術雙年展·國際篆刻藝術名家邀請展、印證·當代書家用印題跋邀請展、“文心在茲·金石華彩”西泠印社社員創作淄硯銘文作品展、巨來印風·國際印社篆刻作品邀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西泠印社社員主題作品展、“親情中華·瑞福新章”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西泠印社社員篆刻作品展、2019年當代篆刻名家作品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