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经》教会了你哪些道理?

A天道1


通过阅读领悟《道德经》,我学会了谦虚、柔弱、知足的人生道理。

01 做人要谦虚

《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无不遵循物极必反的运动变化法则,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月盈则亏、盛极而衰、寒来暑往、乐极生悲,等等,所阐明的都是物极必反的原理。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始终保持谦虚的姿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傲、不张扬、不放纵,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的那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在这里,老子反复告诫我们:只有谦虚低调,才能保全生命、远离危险;只有不自我表扬,才能美名远扬;只有不自以为是,才能得到别人尊敬;只有不自己夸耀,才能彰显自己的功绩;只有不自我骄傲,才能善始善终。

反之,如果“富贵而骄”,就会“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也就是说,如果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就会自取祸患,招致无妄之灾。

02 做人要柔弱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老子认为,人要想保全生命、远离危险,也必须学会保持柔弱的人生态度。更进一步来讲,柔弱不仅能保全生命,还能够胜过刚强。

对此,《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是这样讲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比如,现实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我们都非常熟悉:水是柔弱的,石头是坚硬的,但就是这最为柔弱的水,却能击穿无比坚硬的石头,这恰恰说明了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

可见,柔弱不仅能够保全生命,而且还能胜过刚强,因此,对于保持柔弱的人生姿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03 做人要知足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也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知足常乐呢?

有的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骄奢淫逸,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了权力、金钱、美色和享乐,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却因为多行不义,自取灭亡,落得个众叛亲离、一无所有的下场。

这就启示我们: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乐、常足;如果贪得无厌、穷奢极欲,只会自毁前程、加速灭亡。

总之,《道德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人世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启发我们:务必保持谦虚、柔弱、知足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险、安享天年。


紫天云


《道德经》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里简单谈两个重要智慧,即不争之争与无为而为。

这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表述是包含大智慧的,首先,不争之争是最高明的争,我们看看周边的成功者,包括企业中得以重用的人,他们常常是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争输赢,只是踏踏实实的把各项工作做的很优秀,我自己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结果他们都陆续被重用,走向领导岗位,实现了不争之争的因果关系。

其次是无为之为,许多人错误理解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这是错解圣人的思想,无为也是随缘的意思,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也是凡是属于善行恶止的意思,也是不做攀缘的事情的意思,也是不做贪嗔痴的事情的意思,可见无为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四十岁时才开始学习儒家道家文化,曾经很喜欢《道德经》,甚至熟练背诵《道德经》,五十岁时在北京大学深圳国学班上听到佛法,慢慢学习佛法后,才知道佛法是更高的智慧,从此专心学修佛法。



耀如乐园


老子写的《道德经》原始本早已遗失,流传下来的都是后人的手抄本。

手抄本有诸多改动,有的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改,例如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早期版本应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汉时因避讳汉文帝刘恒,所以抄经者把“恒”字改成了“常”。

还有一些改动,是抄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其它原因改动,例如减少字或者增加字,甚至句字的位置挪动,使得之后传下来的《道德经》表达的意思与老子原始所表达的意思有较大差异。

传下来的版本也很多,一般以王弼的为通行版本,但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版本,均抄于汉文帝之前,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而且帛书的《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我现在就正在看这个版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帛书老子校注》。

去理解时隔两千多年前的文字,确实需要悟性,不能单句单独地理解,要整篇系统地去理解,而且整部《道德经》也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要把它放在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比较接近地去理解老子想表达的意思。

而且《道德经》所写很多句子都是开放式的,每个人读它都会有自己的体会,理解上可能会不尽相同。

老子确实是个圣人,老子认识相对论比爱因斯坦要早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老子还总结出了宇宙的统一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爱因斯坦两千年后,在他写给自己女儿的信中也提到了宇宙的统一规律,他把它叫做“爱”。伟大的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认识世界惊人的相似。

我还在继续研读《道德经》(即《老子》),之后会在头条号里分享给大家,请大家关注。

其实,我们不管读哪一部国学经典,都应该用思辨的方法去读,这样我们才会有分辨地吸收。

前几天沐木一写了一篇《把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去读,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发表在头条号里,大家可以看看,或者有帮助。

我所讲是方法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沐木一9


《道德经》短短的八十一章文字,就包罗万象,其中有无尽的智慧。相传作者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但其主张“无为”,并无著书立说之念,所以《道德经》成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道德经》的传世,其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传世,也是后世之大幸也。

我读《道德经》所得如下: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告我我们世间万物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化,认识事物要客观;再有就是万物变化应遵循自然规律,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

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再如“降欲取之,必固与之。”

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争强好胜;要懂得奉献;人生难得糊涂等等。

第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如“致虚极,守静笃。”

再如“见素报朴,少私寡欲。”

告诉我们要注重内在的自身修养;要多与内心沟通,做真实的自己;要少些私心,多些善良等等。

以上为个人拙见,简要概述,献丑献丑。


云自流


《道德经》是被翻译的最多,传播最广的中文文字作品。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玑。后者为其注疏,每个字都解释不下万言。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眼里,《道德经》会呈现不同的含义。就我个人理解,包含了三方面的心得。一是做人。自伐者无功,自见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夸夸其谈,自以为自己多了不起。水常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放低自己的身段,多看多学多做。不用自夸,别人也能看见你的成就。二是做事。功成而弗局。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行不言之教。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成败,不要去追逐。只要自己做好了,你的一言一行都能感染别人。越是去争,越是得不到,别人也不会认可你。第三是持家。甚爱必大废,厚藏必多亡。金钱权力人人都喜欢,可是我们得到越多失去也越多。买一件漂亮衣服,牌子款式材质越好,花的钱越多,其实功能是一样的。对于家庭来说,衣食住行够用就行了,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有句俗语“幸福指数与金钱无关”。有个著名的收藏家,一生收藏无数,临终前全部无偿捐献。他说“我的这些藏品大多是从败家子手里收来的。”留给子孙的越多,子孙越不珍惜。以上是我个人粗略的谈了一下。如果要深究,那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负舟客


道德经教给我们进取的道理, 顺应天道而行,我们是人,行的是人道,有些时候我们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违背了天道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行不通,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道理 就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人类社会生存的道理,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说有些人上道了,做什么都很顺呢? 这里的道就是这个道德经的道,道理 ,道路,天道的道。我们人行的是人道,我们犯错,我们学习,我们总结,我们改进,我们适应,我们改变事物。 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交人们成为平凡的人,然而道家思想是比较儒家思想更加理性,比较有扩张性。有进步的意识在里面。 其实我们中国人从小就是受儒家思想熏陶成长的,礼仪仁智信已经根生地固,我们不妨也可以学学道家文化。








Huangyong32506766


其它关于天地自然人道等等不说仅说说“大直若屈”:老子根据前人传统的伦理文献结合自己观察所谓那些大直的人事物参悟得出的哲学术语.譬如超过一定长度的横竖斜的不同的质地物体,就会有不同的弯曲度,古时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到了头,从自古人之不稀奇常理中就发明了“万有引力”的科学道理了!如为人处事中亦是如此大直的人不能一点都不曲孔子说的权宜刚直易折也是人道的大道理呀!毛主席的重庆谈判活学活用终成正果!


张加林11


如果说道德经教会了我那些道理!现在想想,其实还真简单!道德经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是的,就是怎么样做人!以前说什么做什么干什么,则都是随心所欲,心中只有自己再无其他,说什么只图自己痛快,不顾他人感受,做什么要看心情如何,干什么大都不计后果!心中以为这就是人生,人活着就应该这样,谁不是为自己活着。当研习道德经以来,才渐渐懂得了很多道理,人的一生,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干什么,则都要有个理字!说什么,也要有道理,做什么则也要有道理,干什么则更需要有道理,好象这一切若没道理的事,还真的不能去做,没道理的话还真要少讲,想干的若没道理还真的一点都不能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象被什么困住了手脚,行为思想意识以经被什么约束了,心神清醒时,才发现这是道德二字,在心神意识中,播下了一棵道德的种子,以经生根发牙,也已经对心神身体意识,起到了支配,衡量和主导作用!现在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干什么,则都要想一下,这样说和做道德吗,每天干什么好象是为了生活,可静下心想想,这一天只是为了做人而已,只是为了能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已!事情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事情的变数谁也无法掌握,但不管事情如何变化,他是否影响了做人的标准,任何事情的发生,则都是为我如何做人,而提供的场景和环境而已,好象整个身心意识,都被道德所绑驾,而且绑的紧紧的,不道德的事情则跟本不能去做,则也干不了,最后连起一丝的念头,都觉得是罪过,则道德二字,真的是有种神奇的力量,他能改变人的所有!很多人都不愿人用道德来绑驾所有,可当人真心甘情愿的,被道德所绑驾时,你会感觉这才是人生!欲望和执着再也不能支配你,名利情爱仇怨,再也不能把你左右,让这些随风去吧,愿道德长伴!我自然成长。上善!


手机用户宣德


道德经.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几句.甚至西方国家也很推崇.本身是一本写给执政者的关于治国的理论.

但是因为大道相通.任何行业领域的人读到都会有同感.启发.所以.这是一本经典.智慧的书.对扩建智慧.改良思维都有非常大的益处.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一下.那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呢?这需要总结.宏观讲结构.细节如果说枝干了解了.是一个逻辑下来的.

首先讲的就是道.什么是道呢?一阴一阳之谓道.讲完了.就这么简单.道的属性就是简单.换句话说世间所有事都是阴阳一体又一分为二的.有点绕嘴.比如高和矮.是2个概念.但是如果都高.变一样了.矮就消失了.也就没有高了.这个角度.高矮是一体的.

道的规律是.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它的发展是循环的.这也就说明任何事物盛极而衰是必然的.然后又重生.循环.咱们读道德经不要纠结细节.而是要用心体悟老子的思维方式.比如.老子讲处弱势.守柔.止武.无为的目的和思维轨迹是什么呢?

有弱就有强.有柔就有刚.有无为就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目的是达到对立面.天道循环.这是一种方法.到达你想要目的的方法.

整本书写的都是什么就可以理解了.有些时候智慧不够.就把事情变复杂.就远离了自然规律.能化繁为简.看清事物本质.才算顺其自然.

然后从结构上看.会有几个层次.分为道.法.术.器.

举个例子.你想去海南.

道的层次.是方向.指导思想.你往黑龙江开肯定是错误的.根本上的问题.

法.是方法.路径.选择.走高速和土道肯定不一样.

术是技术层面.技能高低.新手和老司机肯定不一样.

器就是工具.开奥迪.和坐牛车肯定是不一样的.

从道.法.术.器.来看.重要性不言而明.

道德经明白这些思维方式.看的就会顺畅很多.只记住几句话.对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当时不解.在某年某月.突然圆融.贯通也是有可能的.

让你改变最大的是哪句呢?


小狠解读


学习《道德经》最主要的就要理解何为“道”,以及“无为”思想。《道德经》反映的思想是中国的智慧结晶,在当今世界仍可为中国方案贡献力量。《道德经》讨论的“道”即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其“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胡为。有时胡为的结果还不如不为。正因为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知道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才能更好地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