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秦可卿: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秦可卿,她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人。

一提到她,读者们恐怕满脑子都是她的美貌袅娜和风流韵事。

关于她的神秘身世,有心人们颇多探轶。倒是她的个性,很少有人去关注。

人们忽略了,仅凭美貌,如何能赢得两府上下所有人心,以至于在她死后,人人悲嚎痛哭。

长辈想她的孝顺,平辈想她的和睦亲密,小辈想她的慈爱,连下人仆从们,都想她“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可见她为人处世之周全妥帖。

她的才干也是首屈一指的。

否则成不了老人精贾母“重孙媳妇里第一得意之人”,成不了眼高于顶的凤姐惺惺相惜的闺蜜,她托梦给凤姐的那一段嘱托与提点,其见识已远在凤姐之上。

这无疑是一个美貌与聪明并举的女子。

兼具了宝钗的明媚鲜妍与黛玉的风流袅娜之美,情商见识都是一流。

除了众所周知的那点桃色事件外,如果一定要说她的缺点,那就是她太过聪明。

聪明的人,都敏感。

别人看不出的她看得出,别人觉不到的她觉得到,她的心像一架高清摄像机,什么也瞒不过她去。

最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知道给别人搭台阶,留后路,说话办事稳妥恭谨,讨人喜欢。

秦可卿正是如此为人,所以才得到了阖府人心。

敏感的人,都心重。

她的感受太细腻丰富,他人的一个眼神,随口而出的一句话,该在乎不该在乎的,她都在乎。

如果秦氏的身世真的大有来头,因故寄身贾府心中便难免郁郁。

人们若对她有些微的不恭,她会无限放大;而反过来,对她小心翼翼的体贴照顾,也会成为她的负担。

她病了后,凤姐来看时,她说:你们一大家子人没有不疼我的,没有不和我好的,可是看样子我是没机会报答你们了。

言下十分过意不去。真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心重的人,都不容易健康快乐。

他们在乎的东西太多,内耗严重,时间一长,身心俱疲。

一件小事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秦可卿,用今天的话说,是典型的“完美型人格”,这样的人活得累,在别人眼里光芒万丈,而内心早已不堪重负。

人前戴着面具强颜欢笑,人后独处时郁郁寡欢。

她病了后,婆婆尤氏曾这样评价她:

“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果然,给她看病的张友士也证实了这一点。

她的脉息 “左寸沉数,左关沉浮;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相对应的心肝脾肺均需调治。

另外他还发现,秦氏得了失眠症。

张友士不愧是名医:“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之事常有;不如意之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身体的病常常与情绪息息相关,好医生都懂这个道理,古今概莫能外。

张友士给出的方子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一共十四味药,两种药引。

红学家刘心武曾经说这方子里有几种药名暗藏玄机,连缀起来似乎是向秦可卿传达某种命令信息。

其实,此方是在养血补气的成方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入了疏肝理气的香附米、醋柴胡和延胡索,补气的黄芪、补肾的怀山药及补血的真阿胶,更妙的是阿胶特别注明用“蛤粉炒”,而蛤粉是用来收敛肺气的,今人已不多用。

十分周全,是个好方子。就病论病,这些药一样样看来,倒是十分对症。

药物配伍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相反相克之处。脉相、症状、用药完全吻合,环环相扣,并不牵强。

张友士临走时说:这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得的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

听起来高深,其实就是说“心病难医”。

秦可卿也深知这一点,她自己说:哪怕是神仙来了,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内心十分悲观脆弱。

她的敏感多思,比黛玉犹甚。那么,对于感情的依赖,也应该比旁人严重。

所以,她和贾珍之间的感情,也不仅仅只是床笫之欢那么简单。

单看她死后,贾珍毫不遮掩的悲痛,“恨不能代秦氏之死”的不管不顾,就知道,他是结结实实爱她的。

可惜不伦之恋终究难有栖身之地,秦可卿唯有以死了结这段孽缘。

焦大醉骂那次,书里已经明说焦大“越发把贾珍都说出来”了,可是大家的反应很奇怪,连贾蓉都能装作没听见。

当时,秦可卿也在场,当焦大粗暴地撕下了她和贾珍的遮羞布时,她发现大家保持着奇怪的缄默,这比焦大骂出来的话更要命。

原来,自己与公公的丑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要面子的秦可卿,那种惊恐程度,应该不低于张柏芝知道自己的艳照被公开的一刹吧。

她很快就病了。连婆婆尤氏都说:“她这个病得的也奇。”

紧接着不久又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弟弟秦钟在学堂里挨了打受了气,又将夹杂着的不干不净的话,都如数告诉了她。

这又一次触动了她的心病,又恼又气,干脆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至少在字面上,她的病因与此类事情有关。

再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前人之述备矣”,不做赘述。

秦可卿的判词里用的最多的字是“情”字,这个“情”即私情。

虽然大书特书她生病的全过程,她的原装死法,应该是私情被撞破后羞愤自缢。

秦可卿在第五回才出场,到了第十三回开头,已经是谢幕演出了。

身在十二钗之列,她的篇幅委实太少,然而就是这区区几回文字,曹雪芹在时间交代上也前后矛盾,让人云里雾里:

第五至十回已是入冬,第八回里天气还下了雪。到了第十一回,园子里反是“黄花满地,清流激湍,西风莺啼,红叶翩翩”,莫名其妙倒退成了秋天,凤姐嘴里也说:“如今才九月半------”。

可见关于秦可卿的正传,原本就不是成稿,她的故事漏洞连连,难以自圆其说,一以贯之的倒是她紧绷敏感的个性。

她要强到什么地步?

贾敬寿辰时见她没来,最了解她的凤姐,就知道她病得不轻:“我说他不是十分支持不住,今日这样的日子,再也不肯不扎挣着上来。”

尤氏才说道:其实她上次出来参加聚会就是强撑着来的。

秦可卿是只要有一分气力,也不肯失了礼数叫人议论的人。

生病期间,请来各家名医走马灯似的,三四个人倒着班一天四五趟的诊脉,秦可卿要坐起来见大夫,便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十分讲究,内室的衣服绝不见外客,不露一丝邋遢相。

引得尤氏心疼,贾珍更别提了:“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

一直到最后,她“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已经到了灯枯油尽的地步,还跟前来探望的凤姐说:

“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吧。昨日吃了老太太赏的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

这是个善意的谎言,那么粘腻的东西,她怎么可能有胃口吃?

即使吃了,恐怕也是为了不拂好意而已。

她永远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克己悦人。

以她的这种个性,即使不自缢,也难长寿,她最终会被自己的聪明内耗致死。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说的就是秦可卿这一类人。

她们顶着“聪明”的名号行走于世间,却过于依赖外界给予的感情,太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凡事要完美,不接受人生一点些微的破损,永远悲观。

即使锦衣玉食仆妇成群,也难有快乐可言。

这哪里是聪明,充其量是庸人自扰的聪明。

真正的聪明,是看得宽,想得开,放得下,过得去。

真正的聪明人,达观、睿智、不娇气、有历练,知道人生苦短,及时开怀,难得糊涂最好。

如果这种境界达不到,为着自己打算,宁可笨一点,迟钝一点,做个乐呵呵的傻大姐,秦可卿式的聪明,还是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