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歷史上,“長征”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專有名詞。它是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25軍,於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間先後進行的大規模戰略轉移。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長驅二萬五千裡,縱橫11個省,平均每天行軍70裡;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行程2萬餘里,轉戰8個省;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19個月,曲折轉戰4個省,行程萬餘里;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4個省,轉戰近萬里。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四路紅軍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物資供給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就憑兩隻腳,跨江河,爬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打破了國民黨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縱橫14個省,行程共達65 000餘里,與強敵進行重要戰役戰鬥600餘次,其中師以上規模戰鬥達120餘次,終於會師陝甘,挺進抗日前線,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中國工農紅軍用自己鋼鐵般的行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中國革命史上的永恆豐碑。
世界軍事史上的著名遠征都不能和長征相比
世界軍事史與中國軍事史上也有過幾次以戰略退卻為目的、脫離後方基地、沒有後勤供給的“長征”,或叫“遠征”。
公元前401年,一支古希臘軍隊在波斯的巴比倫以北地區被擊敗,主將戰死。餘部1萬人,在一個叫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前430—約前355或前354年)的將軍指揮下,面對強敵的追堵,經過約6 400裡行軍,安全回到希臘本土。這件事當時被稱做奇蹟,震動了希臘的每一個城市,並被譽為“萬人平安大撤退”,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典型戰例,但色諾芬與其軍隊從此幾乎沒有什麼戰績了。色諾芬著有記述這次撤軍行動的《遠征記》,並流傳下來。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將領漢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前183或前182年)從西班牙率軍遠征,連續行軍5個月,用15天的時間,歷盡艱苦,翻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北部,重創羅馬軍隊。即使如此,漢尼拔最終並沒有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
1812年,拿破崙(Napoléon I,1769—1821年)率45萬大軍進攻俄羅斯。是年冬天在莫斯科潰敗,逃回法國的尚有戰鬥力的部隊只剩1萬餘人。此役加速了拿破崙帝國的崩潰。
然而,這些遠征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遠遠不能和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相比。無怪乎美國著名作家艾格妮絲·史沫特萊說:“長征是軍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與長征比較起來,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歷史小劇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崙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災難性的失敗,而長征則是最後勝利的前奏曲。”長征,拉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劇目的精彩序幕。
誰最先使用“長征”一詞
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並沒有計劃進行上萬裡的行軍,起初只被稱做“長途行軍與戰鬥”,以後稱之為“西征大軍”或“遠征” 等。所以,早期沒有“長征”這個詞。在經歷了與險惡自然環境和強大敵人的殊死鬥爭後,廣大指戰員對戰略轉移意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進入大涼山冕寧地區,行程統計超過1萬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朱德名義頒佈了《中國工農紅軍佈告》,指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這是“長征”一詞首次在正式文字中出現,並逐漸在各種正式場合與文件中被廣泛引用。1935年10月,毛澤東創作了著名的詩歌《七律·長征》。1935年12月,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做了題為《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將主力紅軍的“陣地大轉移”稱為“長征”,並17次使用了“長征”這個詞,對長征勝利的意義與原因進行了系統的科學總結與概括。隨著毛澤東這篇膾炙人口、充滿激情、充滿哲理的文章正式發表,“長征”這個詞便不脛而走,傳遍中國,傳遍世界,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象徵。
誰最先提出長征走了“二萬五千裡”
據時任陝甘支隊第1縱隊第4大隊政委的楊成武回憶: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後,在一次中央召開的全軍幹部會議上,毛澤東發表講話,他說:“從瑞金算起,十二個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戰鬥不超過三十五天,休息不超過六十五天,行軍約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軍也計算在內,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後,他扳著手指說:“我們走過了閩、贛、粵、湘、桂、黔、滇、川、康、甘、陝,共十一個省,根據一軍團的統計,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這確實是一次遠征,一次名副其實的、前所未有的長征!”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正式提出長征為“二萬五千裡”。
誰最先使用“長征”一詞
目前從文獻中看見的“長征”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先使用者,分別是朱德、毛澤東。
為什麼紅7軍團北上與紅6軍團西征不屬於長征
首先紅7軍團北上與紅6軍團西征都有著外線的局部的戰役出擊性質,不屬於戰略轉移;其次,長征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必須從影響中國革命全局的行動來考慮,應以中國革命大本營與主力紅軍的移動時間為準。
為什麼一般都說三大主力會師
紅一方面軍抵達陝北後,先期到達的紅25軍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所以,後來的歷史著作中,一般稱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但是,四支紅軍進行了長征與三大主力會師,都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紅一方面軍
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0年8月在湖南瀏陽成立。期間,由於紅一方面軍所在的贛南、閩西根據地與中共中央同在一個根據地,被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總部也數次被撤銷,受中央直接指揮,所以又稱“中央紅軍”。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總部恢復。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改組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11月,恢復紅一方面軍稱號。1937年8月,與其他紅軍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紅25軍
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參加長征的紅25軍於1932年11月在鄂豫皖根據地成立。1935年9月與陝北紅26、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同年11月,紅15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936年7月在西康甘孜地區成立。它的前身為1930年7月在湘鄂西根據地成立的紅2軍團、1933年6月在湘贛地區成立的紅6軍團、1933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的紅9軍團(後改為紅32軍)。1937年8月,與其他紅軍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120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