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董其昌 行書詩冊 冊頁 水墨綾本 王文治題跋

作者簡介:董其昌,字玄宰,號香光、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人。萬暦十七年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詔加太子太保。才華俊逸,少負盛名。工詩文,善書畫,精鑑賞。書法超越諸家,以行楷稱絕一代,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並稱“邢、張、米、董”明末四大家。其書法自成一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山水師董、巨,以黃、倪為宗,以禪論畫,有“畫分南北宗”之說,著有《畫禪室隨筆》等。






















出版:《憨齋珍藏書法集》P23~28,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題識:為愛逍遙第一篇,時時閒步賞風煙。看花臨水心無事,功業成來二十年。溪中士女出笆籬,溪上鴛鴦避畫旗。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伎採茶時。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莫道官閒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憑君先上江頭看,柳色於今深未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雖有柴門長不關,片雲高木共身閒。猶嫌住久人知處,見欲移居更上山。此去臨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不知迭嶂重霞裡,更有何人度石橋。家在雙峰蘭若邊,一聲秋磬發孤煙。山連極浦鳥飛盡,月上中峰人未眠。風捲長空亂雪晴,江煙消盡柳條輕。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只去都門十里強,竹陰流水繞回廊。滿城車馬皆知有,每喚同遊盡道忙。望水尋山二里餘,竹林斜到地仙居。秋光何處堪消日,玄晏先生滿架書。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來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知掩山扉三十秋,魚須翠碧棄床頭。詩興到來無一事,五言今日為君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自入花叢懶回顧,半因學道半因君。秋天一夜淨無雲,斷續鴻聲到曉聞。欲向徵人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夜深閒到戟門邊,卻繞行廊又獨眠。明月滿庭池水綠,桐花垂在碧簾前。其昌。

鈐印:「玄賞齋」、「知制誥日講官」、「董其昌印」


王文治題跋:憶文治在滇南時與壽雪太世叔忝為同官,荷蒙出示家藏董冊。治攜歸行館賞玩,時方理裝歸裡,倥傯之間忽然失去。負疚於心,迄於三十年矣。昨同裡義烏縣尉姚君之便,承寓書垂問,兼及此事,慚汗如雨。爰取治所藏董書致佳品奉償。蓋欲補前愆,不得不割其所愛也。至此冊渾古淡宕,為華亭上乘書,有目者皆能賞之。矧太世叔為海內鑑賞宗工耶。聊志數語於冊尾,留作他時佳話雲。嘉慶元年冬十月世侄王文治記。|鈐印:「王氏禹卿」、「夢樓」


|鑑藏印:「周氏懷民鑑藏」、「河南巡撫兼提督銜關防」、「共栽桃李壽山河」、「憨齋鑑藏」|籤條:董文敏公真跡。瑞研堂藏。鈐印:「夢樓」|

注:此件原為王文治(1731-1802)舊物,後為周懷民所得。據王氏於此冊後跋可知,王文治官雲南臨安知府,曾向“壽雪”借家藏董冊歸行賞玩,忽然失去,三十年後以此冊見償。“壽雪”或為張若澄(1728-1802),安徽桐城人,乾隆十年進士。王文治書學董其昌,專取風神,故於董書有痴癖者。跋語中謂此冊“渾古淡宕,為華亭上乘書”,信為知者之言。

跋者簡介: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鎮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出任雲南姚安府知府。曾掌教杭州崇文書院。工書法,與翁方綱、劉墉、梁同書齊名,並稱“翁劉梁王”四大家。

藏家簡介:周懷民(1907~1996),名仁,以字行,號蘆塘居士,江蘇無錫人。早歲學土木建築。1926年始在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習山水,師從吳鏡汀。曾任京華美專和北平藝專教授。擅山水,傳統功力深厚。曾為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畫院專業畫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