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好不容易找到的米芾高清书法附释文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 过州郡 两人并行 寂无声 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 鲍提仓 吕提举 壕寨左藏 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 想闻左右 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 可勒贺兰 不妄 不妄 芾皇恐

释文:丹阳米甚贵 请一航载米百斛来 换玉笔架 如何 早一报 恐他人先 芾顿首

释文:敬闻命 此石亦不恶 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 彦臣如何

释文:真酥一斤 少将微意 欲置些果实去 又一兵陆行 难将都门 有干示下 酥是胡西辅所送 芾皇恐顿首 虞老可喜 必相从欢

释文: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 米老平生好石 获此一奇而铭 以传之 宣其书迹之尤奇也 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 而微嫌其不淡然 米书之妙 在得势如天马行空 不可控勒 故独能雄视千古 正不必徒从淡求之 落此卷则朴拙疏瘦 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 偶然而得之耶 使思翁见之 当别说矣 乾隆戊子十一月 昌平陈浩题 卷首图片省略 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 鸢飞鱼跃

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释文:芾顿首再启 芾逃暑□山 幸兹安适 人生幻法中 □□为虐而热而恼 谚以贵□所同者热耳 讶挚在清□之中 南山之阴 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 非幸□□ 秋可去此 遂吐车茵 芾顿首再启

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 倘蒙明公荐此职 为成此河事致薄效 何如 芾再拜 南京以上 曲多未尝浅 又以明曲 则水逶迤 又 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 以曲折乃能到 向下则无水头 此理是否

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 力疾书数日也 吾不来 果不复来用此石矣 元章

释文:芾顿首再启 弊邑幸岁丰无事 足以养拙茍禄 无足为者 然明公初当轴 当措生民于仁寿 县令承流宣化 惟日拭目倾听 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 芾顿首再启

释文: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释文:芾顿首 戎帖一 薛帖五上纳 阴郁 为况如何 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 右军 帖 获之 梁唐御府跋记完备 黄秘阁知之 可问也 人生贵适意 吾友觑一玉格 十五年不入手 一旦光照宇宙 巍峨至前 去一百碎故纸 知他真伪 且各足所好而已 幸图之 米君若一旦先朝露 吾儿吝 万金不肯出 芾顿首

释文:芾再启 贺铸能道行乐 慰人意 玉笔格十袭收秘 何如两足其好 人生几何 各阏其欲 即有意 一介的可委者 同去人付子敬二帖 来授玉格 却付一轴去 足示俗目 贺见此中本 乃云 公所收纸黑 显伪者 此理如何 一决无惑 芾再拜

米芾〈褚摹兰亭跋赞〉释文:右米姓秘玩 天下法书第一 唐太宗既获此书 使冯承素 韩道政 赵模 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 褚遂良时为起居郎 盖检校而已 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模 观意易改误数字 真是褚笔 落笔直书 馀皆双勾 清润有秀气 转折芒锷备尽 与真无异 非知书者所不能到 世俗所收或肥或瘦 乃是工人所作 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 岂晋所得 卷器泉石 流腴翰墨 戏着谈标 书存马式 郁郁昭陵 玉椀已出戎温无类 谁宝真物 水月何殊 志专乃一 绣缫金鐍 猗欤元章 守之勿失 元佑戊辰获此书 崇宁壬午六月 大江济川亭 舟对紫金避暑手装 米芾

释文:司谏台坐

芾我思岳麓抱黄阁 飞泉元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点去)出湔一里 赤日雾起阴纷薄 我曾坐石浸足眠 时项抵水洗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 一夜转筋着艾燃 (下注: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 安得缩却三十年 呜呼 安得缩却三十年 重往坐石浸足眠

释文:芾非才当剧 咫尺音敬X然 比想庆侍 为道增胜 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 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 人和端使一身闲

释文: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 数厕坐末 款闻议论 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舟 即迳出关 以避交游出饯 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 曷胜下情 谨附便奉启 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 鹿得鹿宜 俟之 已约束后生同人 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 十官如到部 未缘面见 欲罄绅区区也 芾顿首再拜

释文:五月四日 芾启 蒙书为尉(通慰) 审道味清适 涟 陋邦也 林君必能言之 他至此见 未有所止 蹄涔不能容吞舟 闽氏泛海 客游甚众 求门馆者常十辈 寺院下满 林亦在寺也 莱去海出陆有十程 已贻书应求 倘能具事 力至海乃可 此一舟至海三日尔 御寇所居 国不足 岂贤者欲去之兆乎 呵呵 甘贫乐淡 乃士常事 一动未可知 宜审决去就也 便中奉状 芾顿首 葛君德忱阁下

释文:厚 不敢着潜夫 常贫须漫仕 闲禄是身荣 不托先生第 终成俗吏名 重缄议法口 静洗看山睛 夷惠中何有 图书老此生

释文: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暂给一视其背 即定交也 少顷 勿复言 芾顿首彦和国士 本欲来日送 月明 遂今夕送耳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 间有一两字好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信书亦一难事

释文:芾箧中怀素帖 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 便惊云 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一年 扬州送酒百余尊 其它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释文:芾启 久违 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 衰年趋(趋)召 不得久留 伏惟珍爱 米—斛 将微意 轻尠(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 嘱其子入棺 吾今得之 不以敛 传世之物 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释文:此晋纸式也 可为之 越竹千杵裁出 陶竹乃复不可杵 只如此者乃佳耳 老来失第三儿 遂独出入不得 孤怀寥落 顿衰飕 气血非昔 大儿三十岁 治家能干 且慰目前 书画自怡 外无所慕 二曾常见之甚安 芾顿首

释文:蒙面谕浙干 具如后 恐公忙托鼎承 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 收翟院深山水两帧 第二帧上 一秀才跨马 元要五千卖 只着三千 后来宝月五千买了 如肯辍 元直上增数千买取 苏州州衙前西南上 是晋公绘像恩泽 丁承务家秀才 丞相孙 新自京师出来 有草书一纸 黄纸玉轴 间道有数小真字注 不识 草字末有来戏 二字 向要十五千 只着他十千 遂不成 今知在 如十五千肯 告买取 更增三二千不妨

蜀素帖董其昌释文:增城嗜书 又好米南宫书 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 尝与增城言 米书无第二 但恨真迹不可得耳 凡二十余年 竟为增城有 亦是聚于所好 今方置棐几 日夕临池 米公且有卫夫人之泣 余亦不胜其妒也 董其昌题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武帝 王戎书若篆籀 谢安格在子敬上 真宜批帖尾也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 徒成下品 张颠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梅惇帖》

行草书。凡十行,共六十九字。写于元符二年(1099)六月前。存明拓《停云馆帖》。

梅惇奉議部授漣水,何處人,非子中甥乎?告詳問以告,中間紛紛,了無事,蓋子中不留,遂皆痿蕤。昭代有此老,不能與人爭。若得(按二字有互換記號)在杞時,又須廝論也,芾頓首。人聞之有保老友者不?

米芾《葛叔忱帖》

草书。凡十一行,共九十七字。写于元符二年(1099)六月前,存明拓《停云馆帖》。

葛叔忱家計如何?何人經理?子弟成長不?莫且依邵氏過不?邵氏而子弟生事如故不?令人念之。白老住院隨小師在丹徒安否?久不得好矣。白沙有何舊人?子平所苦何疾?得宣城,佳郡也。然既以疾辭,莫難便拜命不?須且辭浼也。度過山陽,或入一見之。

米芾《通判帖》

凡十四行,共八十一字。存清拓《三希堂法帖》。

芾頓首再拜。通判朝請明公閣下。比者大旆行邑,獲望顏色,許立下風,用是寒蹤,知所依託。稍睽侍右,詹(通瞻)系實深。尋承徑之鹽城,比知已還治府,謹奉狀陳情謝芘,不備。下邑令米芾頓首再拜。通判朝請明公閣下。

米芾(1051-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的求仕之路与众不同,他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世代武官出身,他父亲米佐不喜棍棒好读书,可惜没当上官,其母阎氏被选入皇宫,当了宋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大概她奶水特别好,后被封为丹阳县太君。米芾自幼随娘在宫中长大,也因高皇后这层关系,米芾后来派到地方上当了公务员,可米芾对当官并没兴趣,整日痴迷古帖字画,还对奇石大感兴趣。米芾有次去见上司,见旁有块怪石,造型嶙峋峻峭,米芾见之大喜,赶紧下跪,呼石为兄,把上司冷落在一边。

米芾在官场上最讨厌逢迎,举止颉颃,不与世俯仰,因与物迕,故时人号之“米颠”。他因整日迷恋字画,地方官是当不下去了,幸亏有高皇后这个后台,他先任校书郎,后来又当了书画学博士,有机会与爱好书画的皇帝谈论书画,当上了礼部员外郎。

在北宋的文人中,米芾处世独特,他自述:“功名皆一戏,未觅负平生”,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花在迷石、写字与绘画上。他整日埋首古帖中去集字,“全无富贵愿,独好古人笔札”,他先学颜(真卿)字,后学柳(公权)字,再学欧(阳询)体,又学禇(遂良)体。他的老友苏轼说晋人书法了得,米芾又从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羊欣的书法中汲取精华,他一生写过麻笺逾十万,其子米友仁说父亲连大年初一也在练字。

米芾对自己练字要求极高,必须“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他写《海岱诗》,写了三四遍,只有一两个字自己还算满意,如此苦练,终于创造了“米体”书法。苏轼为之赞道:“米书超逸入神”。我曾经买过好几本米芾的字帖,也在博物馆与碑林上细细品味他的字,他现存有《方圆庵记》《苕溪诗帖》《蜀素帖》《拜中岳命诗》《多景楼诗》,皆在字里行间,显示出雄健清新、圆润遒劲的风格。在字的结构上,厚重而爽利,险绝而沉稳,通篇看来,显示了欹纵变幻而顾盼生情的艺术特点。

米芾一生只活了56岁,甚为可惜。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比不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但作为一个书画大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除了书法上的造诣,米芾在绘画上也标新立异,他与其子米友仁开创了“米氏云山”画技,将骤息万变的烟云雾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而又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水墨山水的鼻祖。

米芾之颠,还有几件小事可记,一是他好穿奇冠异服,世称“伟岸不羁,口无俗语,束带一古君子”,清高离奇得让人吃惊。二是他有“洁癖”,因其收藏书画甚丰,无论是高官还是朋友要看其藏品,米芾不让对方动手,自己先洗手,然后翻开让对方欣赏。有好友劝他这样做会得罪人,他宣称“要官可忤,不可改心。”三是米芾口无遮拦,胸无城府,有一次索性与皇帝耍赖,把一块皇家名砚占为己有。其“颠狂”之态在文人中颇为奇特罕见。

延伸阅读(一)

米芾鉴评未必可靠

北宋宣和年间,朝廷庋藏的各种书画珍玩物品经多年积累,达到了前所未见的丰赡。在此基础上有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与《宣和博古图》三种著作之编纂,这是中国古代收藏史上第一次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著录工程。内府不仅荟萃天下之珍,赵佶这个擅书能画的风流皇帝更不惜工夫进行种种保护和整理。宣和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重新装裱编成卷帙,多押钤“大观”、“政和”、“宣和”印鉴,赵佶亲自题写标签,分级入藏。

在整理和著录御前书画藏品方面,赵佶先后任用过宋乔年、米芾两人,其他曾被任命参与鉴定、整理、著录和装池的尚有蔡京、梁师成、蔡卞等。

米芾精于鉴别古书画,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这个职务他担任了很久。宋代宫中藏品他多得预观,“便殿赐对询移晷”,连皇上也每每不耻下问,向其请益。米芾凡遇古器物书画,即极力求取,家藏古物法书碑帖至富,是北宋首屈一指的私人收藏家。他在《画史》中沾沾自喜说:“余家最上品书画,用姓名字印、审定真迹字印、神品字印、平生真赏印、米芾秘箧印、宝晋斋印、米姓翰墨印、鉴定法书之印、米姓秘玩之印。玉印六枚: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米芾印、米芾元章印、米芾氏,以上六枚白字,有此印者皆绝品。玉印唯著于书帖,其他用米姓清玩之印者,皆次品也。无下品者。其他字印有百枚,虽参用于上品印也。自画古贤唯用玉印。”

按他所评鉴厘出的不同品级,分别钤上不同印鉴,虽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倒也是在鉴藏史上开新风气的做法。而这,与其时的文人画思潮自然是有关系的。不过,他所经手收藏的书画珍物虽多,惜乎未曾留下完整的记录,难以据此验证之。

米芾所著《书史》、《画史》和《宝章待访录》,都是札记体裁,随手记述他所见所闻的名迹,内容并无一定条理。从一段段文字来看,米芾接触交往的收藏者甚多。于此,他分出两种不同人等:“好事者与赏鉴之家为二等。赏鉴家谓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能自画,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赀力,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此谓之好事者。”

好事者虽有的是钱,却有眼无珠,只有真正的行家才会收到精品。这所说的,明显就是内行和附庸风雅者的差别。诚然,真正的鉴藏行家亦复不少,粗略说来,米芾在上述几书中提及的收藏行家就有百名以上,这已不在少数。仅在《画史》一书中,就可知他观看过王诜、赵令穰、李公麟、李玮、海京、文彦博、仲爰、沈括、蔡仲永等人所藏书画或铜器。总而言之,说米氏见多识广是毫不过分的。

不过,米芾为人行事颇有令人意料不及之处。别的不说,他援手王诜造假就是一例。王诜字晋卿,是宋神宗时的驸马都尉,擅画山水,家有广藏名画法书的宝绘堂。米芾在《书史》中自白说,王诜每每想方设法请他临帖,然后“染古色麻纸满目皱纹,锦囊玉轴装,剪他书跋连于其后”。看,作伪的三大招式已略备于此,这个驸马都尉竟是地道的造假高手,让米芾在这里泄露了天机。

但米芾“助纣为虐”难道就没有丝毫干系吗?更离奇的是米芾以精于鉴赏驰名,但其私家所藏书画当中也多有赝品,弄得一再成为苏轼、黄庭坚辈的笑柄。宋代陈鹄《耆旧续闻》说:“近代酷收古帖者,无如米元章……元章广收六朝笔帖,可谓精于书矣,然亦多赝本。东坡跋米所收书云:‘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山谷和:‘百家传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见诸水。’又云:‘拙者窃钩辄折趾。’盖讥之也。”

不幸的是,其子“小米”也因鉴评书画欠缺公允而为后人所诟病。米芾长子米友仁晚年受高宗赏识,常居近侍,奉命鉴定搜集入宫的书画作品。今存米芾书迹《苕溪诗》,后有米友仁跋云:“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即其时所留。但米友仁眼力虽高,在鉴辨内府书画时“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这种曲意逢迎,弃客观真假不顾的做法是鉴评行家的大忌,难怪元代汤垕《画鉴》在记述了“小米”这不光彩的做法后,要特别提醒后人“鉴者不可不知也”。

看来,米芾名士风流一世,鉴评书画则未必可靠,而这竟又成了米家特色。但,米芾所留笑柄还留给人们另一层思考,那就是鉴别确乎不仅仅是眼力问题,书画藏品孰真孰假的判断,难就难在这里。 (据《东方早报》)

延伸阅读(二)

米芾墓之谜

米芾画像

米芾墓地

山荒樵径十三松,米老孤坟此地逢。

断陇牛羊青草卧,残碑风雨绿苔封。

像栖破屋春浇酒,魂傍空门夜听钟。

我欲揖君供片石,壶中无复九华峰。

——(清)余京《米南宫墓》

此诗为清前期“京口三诗人”之一余京的代表作。唐宋时鹤林寺前有许多巨松,至明代只剩下了13棵,清前期尚存。米芾墓原在鹤林寺西南黄鹤山北坡下,与13松均被列入“鹤林八景”中,余京经此所见已是孤坟残碑,绿苔封路,十分荒寂了。

米芾一身都是谜:生平之谜、生卒年之谜、何时定居润州之谜、性格诡异之谜、死葬何处之谜、画作失传之谜等。其中死葬何处,就是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

米芾逝于何时记载不一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因官至礼部员外郎,故世又称米南宫(南宫为礼部习称)。《宋史》中列传,但十分简略: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含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主撰,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一,但记载米芾显然用笔吝啬,且文中有误,如称米芾年仅四十九岁就与事实不符。米芾生前好友蔡肇所撰《米元章墓志铭》称“享年五十有七”,南宋人撰写的《京口耆旧传》也说“卒年五十七”。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撰有《米海岳年谱》,考定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活到五十七岁(实56岁)。翁氏所撰《米海岳年谱》称:

大观元年丁亥,五月丙戌朔,作章吉老墓表。□月,卒于淮阳军廨。方信孺记云:“痒生于首,谢事不许,卒于宫……”按大观元年丁亥,米公卒时五十七。《宋史》本传云:“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其误明矣。又,厉鹗《宋诗纪事》云:“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亦误也。又宋程俱《北山小集》题米元章墓文,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此亦不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言之为详。张丑云:“米公卒于大观元年丁亥。”又引蔡肇所撰米公墓志谓葬于三年六月,此与方信孺记云大观三年葬于丹徒□山下正合也。且黄长睿《东观余论》序云“元章今已物故”,此序作于大观二年戊子六月,则米芾卒于大观元年为定说矣。

今人学者也有定米芾逝于大观二年(1108年)的,如曹宝麟《米芾年表》记:“大观二年,戊子,五十八岁。米芾在淮阳军任上。开春上章谢事,不允。三月某日,卒于军廨。先是,疡生于首,卒前一月,作书别亲友,尽焚所好书画奇物……前七日,不茹荤,更衣沐浴,临死作偈,合掌而逝。”

总之,米芾生于1051年,卒于1107年或1108年,活到五十七岁(实56岁)或五十八岁(实57岁)。但学界以翁方纲据蔡肇的大观元年(1107年)说为多说。

北宋人记载均未说死葬黄鹤山

其一,米芾去世后,蔡肇撰写《米元章墓志铭》(载于清《京口山水志》),铭称:公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徙襄阳。自其高曾以上多以武干官显。父光辅,始亲儒嗜学……父佐左武将军,赠中散大夫。母阎氏,赠丹阳太君,既卒始葬润州黄鹤山,以中散附……(米芾)娶许氏,封宁公县君,有贤行。五男……八女子……孙男女各一人。以大观三年六月某日葬丹徒长山下。余元丰初,谒荆国王文公于金陵,(米)公以诗文贽见。……余由是始识公,故为之铭。

蔡肇( ?-1119年)为米芾生前的同辈好友,字天启,润州丹阳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著有《丹阳集》。蔡肇与米芾交谊近三十年之久,晚于米芾十余年去世。此铭文应是在米芾辞世后而未下葬前由蔡肇应其家人托请而撰写的,铭文中已明年及月,而未明具体之日,是因为撰写需有一个提前量,且米家计划中的安葬日也会因到时准备不足或因天气变化(如下雨等)而不能在事先完全敲定。

其二,程俱的题文。程俱(1077-1144年),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人,北宋绍圣进士,南宋高宗朝任太常寺卿、秘书少监、朝议大夫等职,绍兴和议后告归。程俱小米芾27岁,著有《北山小集》《麟台故事》等,衡正安先生在其书著《镇江古代书家研究》中引用《宋辽金画家史料》中的一则材料,即程俱撰写的并收入《北山小集》中的《题米元章墓》。题文概括米芾的生平:呜呼,是惟元章米公之墓。公少名黻,后更为芾。常自号襄阳漫仕,盖襄阳人云,中年乐南徐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历官州县,入朝为书学博士、太常博士,至尚书礼部员外郎,出守淮阳军,卒。生于皇之辛卯,卒于大观之庚寅……舁归,葬丹徒五州山之原,遵治命也。据此,米芾死葬润州城西的五州山。但程俱要晚米芾一辈,且题文中将米芾卒年搞错,称米芾卒于大观庚寅,庚寅为大观四年(1110年)。程俱的题文在可信度上要低于蔡肇的铭文记述,很可能将润州城西南的长山与五州山混同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南宋人还是明清人,凡提及米芾事多用蔡肇的《米元章墓志铭》材料,极少用程俱的题文。不过,与米芾同辈的蔡肇或晚一辈的程俱在记载中虽有葬长山或葬五州山之异,但均未记米芾死葬黄鹤山,则北宋时米芾墓不在黄鹤山已明。

南宋史料均记米芾墓在黄鹤山

其一,《京口耆旧传》(收入《四库全书》)卷二米芾条:…… 踰年,召入为书画学博士,擢为礼部员外郎,以言者罢知淮扬(阳)军,弥年,疡生其首卒,年五十七,葬黄鹤山。

《京口耆旧传》未署撰著者名,《四库全书》提要中推论撰著者为“南宋末年人”,而据清末民初镇江籍学者陈庆年考证为镇江府金坛人刘宰所撰(见陈庆年《京口耆旧传撰人考》)。刘宰为南宋中期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曾任泰兴令、江宁尉,后弃官归隐,居乡三十年,是南宋著名学者。刘宰一生著述甚丰,《京口耆旧传》应是其弃官归隐时所撰。

其二,《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古迹·陵墓条:礼部郎中米芾墓在黄鹤山,中书舍人蔡肇铭。芾之父,左武卫将军赠中散大夫□(此处有缺字,应为“光辅”二字);母,赠丹阳县太君阎氏皆葬于此山。

嘉定(1208-1224年)是南宋宁宗的一个年号,《嘉定志》的这一记载很重要。一是记载墓在黄鹤山,与《京口耆旧传》所记相同,表明至迟南宋中后期时米芾墓确已在黄鹤山了。二是记墓碑仍用“中书舍人蔡肇铭”。这只有迁葬才能解释此时墓在黄鹤山而墓碑仍用蔡肇撰写的《米元章墓志铭》。如此,无论当时人或后代人,经此所见就不会有诧异了。

其后,明清人记载的米芾墓都在黄鹤山下。如明万历初辑刊的万历《丹徒县志》(天一阁藏本,事载至隆庆六年即1572年)称:“礼部郎中米芾墓,在黄鹤山,中书舍人蔡肇铭。父、左武将军赠中散大夫,母、赠丹阳县太君阎氏皆葬于此。”明万历《鹤林寺志》(万历甲寅即1614年陈继儒作序)也记:“米光辅墓、米元章墓俱在黄鹤山下。”清前期余京的《米南宫墓》诗更是实证了清代米芾坟墓在黄鹤山北坡下、鹤林寺前的十三松近侧。

米友仁或于南宋绍兴中迁葬父墓

米友仁(1074-1153年)在《京口耆旧传》中也立有小传,内称:……绍兴中,高宗留意翰墨,尤喜芾书。以芾平生篆隶真行草书,分为十卷,刻石禁中。会有荐友仁者,浸被简知,擢权工部侍郎,敷文阁待制,卒。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成,双方以淮水为界,南宋得以偏安。此后宋高宗留意文治,尤喜米芾书法,广为搜罗、汇编各种字体的米芾真迹。米友仁(世称小米)也时来运转,被召到临安(杭州)担任高官(《宋史·米芾传》附记米友仁仕至兵部侍郎,元《至顺镇江志》则记仕至户部侍郎)。以绍兴中推算,米友仁此时也已六十多岁了。年既已老且身为朝廷大官的米友仁出于祭扫之便,将父墓由长山下迁葬黄鹤山下,与祖父母坟墓相邻近,这应是依据现有资料记载作出的合理推论。

“岁月深祠宇,丛林祀昔贤”(明鄔佐卿《米元章祠》),旧时鹤林寺西南米芾墓旁还建有米公祠,供人瞻仰纪念。“米家云山”墨染山水画技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米芾人格和才艺长存在后世文人墨客的记忆中,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而米芾存世墨宝更是价值连城。米公逝世至今已有902个年头,如以绍兴中米友仁迁葬算起,则墓在长山约40余年,而在黄鹤山有850余年;如从南宋中后期有文献实证算起,则墓在长山约100年,而在黄鹤山约800年。现镇江黄鹤山北坡只有1984年新建的米芾墓一座,这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建议加快打造镇江南山风景区,在黄鹤山下新建米芾纪念亭和纪念馆,将墓、亭、馆建成一个园林式的整体,以结束四方游人慕名来镇江却无处瞻仰这位先贤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