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以前的北門大橋


徐海濤

說到北門大橋,老成都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橋頭的“大安茶樓”。
可是我完全沒有大安茶樓的記憶。
不是因為我沒有去過北門大橋。
而是因為成都曾經有一段時間,
茶鋪一夜之間幾乎全部消失殆盡。
那是在1966年的夏天,突然一聲令下,
關閉了成都幾乎是全部的茶鋪。
改成只提供開水或者熱水的老虎灶。
那個時候有人不喜歡老百姓休閒,
那個時候有人巴不得老百姓像周剝皮僱的長工,
沒日沒夜的做活路。
那個時候有人說茶鋪是修正主義的溫床,所以必須取締。
我對北門大橋的記憶是60年代中後期。
那個時候我沒有看見大安茶樓,可能剛好是就是被取締的時候。
我記憶中的北門大橋的南頭西側是一個冷飲店,


曾經去吃過冷飲。
北門大橋的南頭東側有一家很有名氣的麵館。
名字叫“師友麵館”是成都一家專業麵食店,

創建於20世紀40年代初,因是幾個師兄、朋友合夥開辦,

故取名“師友面”。
“師友面”經營的主要品種有“宋嫂面”、“牌坊面”和“海味煨面”等。
關於宋嫂面的來歷,董仁威先生是這樣介紹的。
宋五嫂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魚為生。
一次,小叔得了重感冒,

宋嫂用鱖魚及椒、姜、酒、醋等作料燒了一碗魚羹,

小叔喝了鮮美可口的魚羹,頓時痊癒。
小叔覺得魚羹如此鮮美可口,

何不開一小店專賣?
於是宋嫂就開始賣起了魚羹,

她先將鱖魚蒸熟剔去皮骨,

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及雞湯等作料烹製,

成菜色澤悅目,鮮嫩潤滑,若似蟹羹,故又被稱為“賽蟹羹”。
一天,乾隆皇帝來遊西湖,

品嚐了“宋嫂魚羹”,大加讚賞,題字並賜金賞銀,從此,

“宋嫂魚羹”名傳四方。

有詩為證:

“一碗魚羹值幾錢,

舊京遺制動天顏。

時人信值來爭市,

半買君恩半買鮮。”
幾百年後的20世紀30年代,

成都有個徐家酒店,

它仿照宋嫂魚羹的製作方法,用魚肉、芽菜、香菌等為原料,

加上四川特產郫縣豆瓣、紅油辣椒、花椒麵為作料,

製成臊子,蓋在麵條上,

創制了宋嫂面。
宋嫂面味鮮湯濃,在鮮香中透出麻辣味感,

入口爽滑,受到顧客歡迎。

後來,宋嫂面成為以經營海味河鮮面出名的師友麵館的當家品種。
北門大橋的北頭東邊,曹家巷的口子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安茶樓。

我沒有進大安茶樓喝過茶,

不過大安茶樓的隔壁子有個“么姑兒”,

關於這個“么姑兒”,我倒是聽到了一些“閒話”。
(小時候唱的兒歌是“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隔壁子么姑兒說閒話)
這個么姑兒姓啥子,不曉得!只曉得大家喊她五妹。
五妹命苦,才十多歲就父母雙亡,

成了孤女,本來孤女是可以不下鄉,

應該由辦事處負責安排到街道小廠或者生產組工作的。
不曉得雜個的,

辦事處居然沒有給她安排工作,

讓她下鄉去了西昌。
其實五妹樣子並不算漂亮,

不過,不管咋個說還是成都省的妹兒。

在鄉壩頭還是躲不過地頭蛇色狼。

結果是給鄉壩頭留下了一個成都的後代。
後來五妹丟下自己的娃娃跑回成都來了,

在成都的日子過得很艱辛,

因為她沒有成都戶口,

就沒有糧票,

就沒有布票,

就沒有… …
好在她在大安茶樓隔壁子的一間小房子還可以遮風避雨,

幾經周折,她終於找到了一條活路,

想辦法找了一些肉票,

下午在梁家巷自由市場買一些肉和一些便宜的少用票的豬下水,

晚上利用蜂窩煤爐子把這些打整乾淨的豬下水滷巴適,

然後在第二天中午推個車車兒到曹家巷口子上去賣。

一來二去就還有了一點點積蓄了。
這個時候五妹還耍了一個男朋友,

但是這個男朋友當時還很窮,

沒有正式工作,

在中同仁路和魁星樓街交叉口的紅燈茶鋪說評書,

紅燈茶鋪賣的茶沒有評書的時候是6分錢一碗,

有評書的時候是9分錢一碗蓋碗茶。(名字叫書茶)

多出來的3分錢就是給說書人的。
一碗茶只有3分錢的收入,

所以五妹的男朋友的收入只夠他自己喝點小酒的。

連下酒菜都要吃五妹的。

更不用說給五妹啥子錢了。

完全是五妹倒貼耍朋友……

他們是同了甘苦,但是沒有同享樂。
曹家巷的巷子裡面,商鋪不多,單位不少,

有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成都工業鏈條廠,成都第五釀造廠,成都市機械化施工公司,省建六公司安裝處。


關於曹家巷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以前姓曹的人在這裡住,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雞公車碾壓成槽,諧音為曹。
曹家巷的河對岸是下河壩,有一家黃油槍廠和一家標準件廠。


北門大橋的北頭西側是金華街,小時候的金華街很窄,低矮的平房,街道中段有一個石拱小橋,橋的名字叫金華橋,很早的時候街上有金華寺,這條街是因金華寺而得名的。
小時候金華街上沒有什麼商鋪,有一所金華街小學,有一個飴糖廠,木工機床廠,西南建築設計院是高樓大廈,鶴立雞群。
80年代以後金華街整條街上都是賣電子產品和電子元器件的商鋪。90年代我響應黨的號召還在金華街上開了一個鋪子,下了一趟海,嗆了幾口水就趕忙上岸了。

北門大橋的南頭的街道,現在叫北大街。
以前是有好幾條街,

北門大橋下橋到西馬道街的東頭這一段名字叫天星橋街,天星橋街不長,是因為原來有一座天星橋而得名的。
從西馬道街東頭到西珠市街東頭又叫青果街。


青果街以南,直到北東街西頭這一段叫北大街。
60年代中後期這一段路全部都叫解放中路一段。
1981年成都市地名普查時,
把這三條街統稱為北大街。
不過許多老成都人還是記得到青果街。
北門大橋的北頭,原來是下橋就接簸箕上街,

後來改成解放北路二段,

1981又改成解放路二段。

但是老百姓還是說成簸箕街。

現在你在地圖上輸入“簸箕街”出來的是“簸箕街公交車站”
以前的街道劃分,橋是不屬於任何街道的。
現在的地圖顯示北門大橋整個橋,包括橋南橋北都是叫北大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