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浅评|为什么“反感”国学?

近几年,掀起了一场“国学热”。许多学校要求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二十四孝。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国学是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提高一下自己的修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国学的教授却慢慢变味儿了。这让不少人开始“反感”国学。其实,国学不应该背这个锅。

细想,国学的传播遭遇阻碍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

糟粕翻身

就单拎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来说,大多是披着“孝”的外衣,做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事。其中的“埋儿奉母”实在令人细思极恐,因为养不起老母,就要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埋掉,幸亏是挖出了金子,要不然这个可怜的生命就被亲生父母葬送。

不过,二十四孝本不属于正统儒家的思想。孔子一直提倡“生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先要做好自己,这才是大孝。至于所谓的为了父母,损伤自己的行为本就入不了真正儒者的眼。

现在“二十四孝”重新被人们所提倡,实质就是把封建时期统治思想的工具重新运用。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可是千万不要愚孝。而且现今各种养老途径越来越多,老年人也不需要一味地争取儿女来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这种愚孝的思想枷锁还是不要的好。

总之,这类教化是服务于封建社会的制度,实为糟粕,把它们重新提出来去“弘扬”只能令人反感。正如一位网友说:

说白了,这两年的国学热,不是让你体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热血,也不会让你欣赏《滕王阁序》的华丽辞藻,更不会让你感叹《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国学热只不过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捡回来而已。

说得确实有一定道理。

叶公好龙

真正学国学的人,应该都知道,国学之广之丰富,远远不是什么为人处世、空谈大道理的文言文。我们真正的国学从大方向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现代学科划分有有古汉语、文献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考古学、哲学等十几个专业。其中,“经”有经的学法,“子”有子的学法,古汉语有古汉语的方向,文献学有文献学的路子。而且具体怎么学,也是一门学问。

比起被人称道的“为人处世”,你可知道中国文化还有恣意狂放的一面?总说“历史大儒”,你可知道还有诸子百家各不相同?比起那些整天长袍加身做事刻板的“所谓国学大师”,真正爱好国学研究国学的人也爱好现代科学乐于接受新事物。

其实本质上,就是“叶公好龙”的人太多。大多不是真正爱好国学,只是想附庸风雅,殊不知是俗不可耐,反而成为最不懂国学的那部分人。

妄自尊大

认同自己的文化固然是好事,可是捧一踩一就不好了。有多少的国学讲师一味的说只有中国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又有多少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思想?

我们的祖师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偏激的思想,让别的国家和学派作何感想?这样的说法能不令人反感么?

这么说不是贬低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反而,我们应该有着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和尊崇儒家的心。在这个基础上,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多多学习,多多借鉴,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国学不简单。其实学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局限。就拿儒家的中庸思想来说,过去我们认为是糟粕,但现在的研究发现,中庸并不是让我们做个烂好人,而是一种近乎哲学的思想,具体的内容就不在这过多阐述。总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想必老祖宗带给我们的遗产也将发出更大的光辉。

对于怎样学习国学,欢迎大家积极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