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种神奇的“刀尖药”,为何解放后却消失了?

银振冰


清朝是我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入关建立起的政权,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以游牧为生的女真人与农耕文明的汉人有着迥异的生活习惯,所以在清朝入关后,两种文化产生了碰撞。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人发型的问题,在清朝以前,汉族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精神指导,无论男女皆蓄着厚厚长长的头发,将头发绾起,称其为束发。

而女真人常年在关外牧羊打猎,衣服要保暖方便骑马,发型也得干脆利落,所以女真人都剃头,而且女真人最开始的发型并不是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剃一半留一半编个大粗辫子,而是只留后脑勺的一小块,编的辫子只有老鼠尾巴般粗细,“金钱鼠尾”的发型,后来与汉族慢慢融合,辫子也开始慢慢变粗了。

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强制命令汉族男子也必须剃头,在留发不留头的重压之下,全民都主动或被迫地加入了剃头大军 。

剃头匠成了热门的新兴行业,正因为是新兴行业,手艺不精的剃头匠比比皆是,剃头的时候刮伤头皮是常有的事情;就算是手艺好的师傅也难保剃刀没磨好,刮破了客人的头。

就算不得破伤风要不了性命,剃头搞得鲜血直流也是不愉快的经历,后来聪明的剃头匠们发现了一种止血的特效药,叫做“刀尖药”,每日上工都带几包刀尖药,一旦把客人头剃破了,就往流血的地方把这粉末一撒,很快就能止血,这刀尖药的功效也被传得神乎其神,说不管是多重的伤,只要不是脖子上的一刀,都能救活。

据说这种具有神奇治愈疗效的药,是由罕见的“龙骨”研磨制成的,所谓的龙骨肯定不会是神兽真龙的骨头,毕竟龙这种生物只存在于神话书中,没有人见过,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龙骨其实就是一些埋藏在地下的时间相当久远的动物骨头。

据《甲骨年表》记载,光绪年间有农民在田间地头挖出一些动物骨骼,农民们将这些骨头卖给药店,药店中人称这些大块的骨头名字叫“龙骨”,是可以入药的。这“刀尖药”的主要成分便是这碾碎成粉的龙骨。而且这些骨骼上还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们都看不懂的印记,人们都看不明白,只觉得这龙骨很是稀奇。

这么神奇的刀尖药后来却停产了,是因为一个人发现了龙骨的秘密。

这个人是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叫做王懿荣。王懿荣是山东人,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后来在光绪六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入了仕途,还做了国子监祭酒。

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王懿荣略感身体不适,因为自己本身就精通医术,于是就自己去药铺抓药,在买到的药中就有龙骨这味药材。王懿荣见着这龙骨上刻画的痕迹,凭着多年搞学问的直觉,他深信这并不是随意乱刻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一种符号。

王懿荣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他立刻联系熟识的古董商人朋友,帮忙大量购买龙骨,对上面的图案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是前人文字的结论,并且断言称,这些就是商代的文字。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轰动了中外的学术界,而且将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而王毅荣也成为了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不仅如此,在2009年的时候,为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还专门设立了"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

原来所谓的龙骨,正是甲骨文的载体,在中国解放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对文物的保护、甲骨文的研究,刀尖药的主要材料龙骨都被收走以供研究了,刀尖药自然也就停产了。

不过现代医学中西贯通,治疗伤痛的特效药有的是,根本不需要刀尖药了,还是让龙骨躺在历史博物馆里发挥更大的功效吧!


史论纵横


因为这种“刀尖药”的原材料非同小可。

刀尖药

清朝末期,男人都梳着辫子,剃头行业极为吃香。许多剃头匠都会在箱子里预备几包“刀尖药”,以防在剃头时,自己万一失手划破顾客头皮时手足无措。因为这种刀尖药的疗效非常神奇,但凡破皮刮伤,只要敷上一点刀尖药,第二天便可以好。这种刀尖药在当时各药铺都有卖,堪称“最好的金创药”。当时民间还流行有一句话“除了砍头,,一敷便好”,足见此药的神奇疗效。那么这种刀尖药是用什么配制的呢?


原来清朝末期,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他剃头的技艺不怎么样,常有把顾客的头皮划破的现象,为此他十分懊恼。后来他听说自己老家亲戚有一种神奇的止血药。于是他回到家收集该药的秘方。原来这些药是老乡们从野外捡回来的“龙骨”,捣碎后制成粉末,敷在伤口上,便有了神奇的止血功能。自此以后李成就做起了收集这种龙骨捣碎后制成“刀尖药”,专门卖刀尖药为生了。

后来有专家偶然发现这种制作刀尖药的龙骨上面有字样,经过认真研究,断定这种龙骨非同一般,而是殷商甲骨,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有个叫范维卿的意识到这种甲骨的珍贵价值后,不惜变卖家产,将全城的甲骨买下,终其一生共收集了甲骨1500多片,为抢救我国历史文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随着国家对甲骨的加大重视,它们都成了重要的国家级文物,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故此在民间流行的这种神奇“刀尖药”也就逐渐绝迹了。其实这种刀尖药在当时之所以被传得如此灵验,并非它的止血效果优于其他金创药,而是在当时社会医疗药品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这种刀尖药似乎是性价比最高的良药了。



在无知的情况下,国家重点历史文物竟然被用来制作“刀尖药”,幸亏被有关人士及时发现,并受到了保护,不然真是可悲。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刀尖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疮药”,这种药是专门用于治疗刀伤等兵器所造成的伤势。传说,只要敷上这“刀尖药”:“破者五分钟可以止血止痛而愈,未破者肿消疼止而愈。伤在手指脚趾青紫不破者,每脱去黑皮而愈”,就是只要不是被砍头,任何伤口,无论深浅,都能在五分钟内止血止痛,并痊愈。而若没有伤口,但却是有肿痛感的,敷上后就可瞬间消除痛感,同时若有发青发紫现象,亦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首先,我们需明白,古时候的“金疮药”在当代并未消失,只是不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东西。现如今我们多数普通人用到的“云南白药”,这其实就是古代“金疮药”的简化版,功效与金疮药类似,但效果肯定没有货真价实的金疮药好,见效也没有那么快。

到这里,或许就有人会问,为什么古代平常人能用得到的“金疮药”,到当代就成为少数人才能用得起的药物呢?

其实,这原因很简单,以前用于制造“金疮药”的中药,到当代多已成为稀罕物,虽有,但价格要远比古代高的多,说是一两千元都不为过。当然,我说的稀罕物的中药,这中药是野生的,而非种植的,谁都知人工种植的草药,其功效是远远比不过野生的。由此,正是因物以稀为贵,因制造“金疮药”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这种批量生产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算是生产,也只能是小量化生产,并且多数只特供于一些特别的人群使用,普通人难以再购买到这种特效药。



总得说,其实不是“金疮药”消失了,而是因成本的提高,再加上某些中药已经不再常见,它不能再大规模生产了,只能是特供于某些人群。如此,一个寻常人普遍见不到特效药,自然就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存在的东西了。

此外,“金疮药”会消失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除了有野生中药匮乏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制造繁琐。为何有些药方,明明现代能以此制造出相应的药物,但却没有以前书中所说的那种功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药物多是用机器完成,而非人工,因此其药效自然大为削弱。



如此,想想看,如果“金疮药”要想有书中说的那种功效,他就必须要严格遵循书中所说的制造过程,可一旦遵循这个过程,他就不可能大规模供应。但是一旦用机器来完成,他虽可以大规模供应,可药效却会被大大减弱,而如果用贵的离谱的中药去做一个药效被大为减弱的“金疮药”,与用其他便宜的药材做出的拥有差不多功效的,如云南白药这般的,他们又何故去做“金疮药”呢?

因此,正是基于如上种种原因,最终“金疮药”就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那个早已消失了的神药。


澳古说历史


为什么消失?因为如果有这种药的话根本没有人用得起!

故事的开始首先要介绍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名字叫王懿荣。

公元1899年夏天,王懿荣偶感风寒由于刚开始没有注意,过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痊愈,王懿荣的家人就到药店中找郎中配了一副药。王懿荣对药学也十分的感兴趣,家人回来之后拿起医生开的药方就看了起来。突然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了视野中,“龙骨”是一味什么药,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王懿荣打开药包,找到了方子上的龙骨,看起来像是某种动物的骨头,上面似乎还有类似于线条的东西,在一片稍微大一点的骨头上,一个类似汉字的线条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作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知道这可能不是上面简单的药材。

这个时候的王懿荣已经顾不上治病了,连忙赶往药店。在药店掌柜的描述下,王懿荣了解到龙骨这种药材大多来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地的百姓在田里劳作时无意中挖到了大量的龙骨,而百姓也认为这是好东西,于是将其研磨成粉末贩卖到药店,而各大药店也给龙骨取了一个名字——刀尖药,意思就是止血效果特别的好。

了解到情况之后,王懿荣嘱托药店掌柜,如果再有整片的龙骨不要研磨成粉末,我花钱购买。这样子掌柜当然很高兴,没过多久就给王懿荣找了多片完整的龙骨,王懿荣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而龙骨研磨成粉末的售价每斤才五文钱。

当王懿荣仔细地研究龙骨之后,发现上面撰写的就是早已失传已久的殷商文字,这个消息一出,龙骨的身价暴增,再也没有人将龙骨作为一种药材,龙骨就此变成了国宝。那么为什么如此宝贵的东西会大量的出现在河南安阳这个小地方呢?后来人们才知道小屯村就是当年殷墟的中心地带,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龙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甲骨文”。

只是不知道当年有多少“甲骨文”被人们当做“龙骨”吃进了肚子。


七七谈历史


清朝时那种神奇的“刀尖药”,实际上是一种快速止血药。这种“刀尖药”后来消失的原因是,它所使用的原材料太珍贵,其中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大秘密。

我们先来看这种神奇的“刀尖药”最早是怎么发现的?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这个地方的一个小村庄的农民,偶然发现了一种甲片,都不明白是什么东西。村子里的一个老先生知道后,特意拿回去研究。

老先生查阅了很多书籍,终于在一本医书得知这是龙骨,也就是大象、犀牛的骨骼化石,也有些是乌龟的龟壳,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

根据医书的记载,这种东西有很好的止血功效。有村民就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将龙骨磨成粉,遇到劳作时受了伤,撤在伤口上,很快伤口就痊愈了。在农村,谁都容易受个小伤,听说有这样好的治伤口的药,村民们都纷纷去地里找这种龙骨。

很快,有药店老板知道后,也开始大量收购这种龙骨加工成药粉,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刀尖药”,寓意这种药对刀伤效果奇好。

慢慢地,这种刀尖药以及它的原材料龙骨在北京城里都有了销售。

龙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发现龙骨的地方,河南安阳。对于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她简称叫殷。著名的殷墟就在河南安阳,她也被称为是殷商故都。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原来这刀尖药的原材料龙骨就是上面刻得有甲骨文的宝贝。这上面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及以前时期,我们远古先民的渔捞、征伐、农业等诸多事情,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记载了解老祖宗生活的秘密。

这样的宝贝,你还舍得把它磨成粉,仅仅是用来止血,治伤口吗?当然不能,仅仅是想到有那么多宝贵的文字都被磨成了粉末,就心疼啊。

龙骨上的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得感谢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王懿荣所生的那场病。当然,还得感谢来探望王懿荣的作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老先生。

话说这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三次做国子监祭酒。这天,他生病了,就让人到药店里抓了一副中药。

药抓回来时,适逢老友刘鹗老先生听说他生病来探望。两人一起检查药剂,就看到了其中的龙骨。不过,平时做为刀尖药时,都是磨成粉的,这次是煎后内服,是整片的龙骨。

两人都通些医理,知道龙骨的妙处,就取出仔细观察,竟然发现这上面刻着一种图案。详细研究后,两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基于对文字研究的敏感,王、刘两人收集了北京各大药店的龙骨。

王懿荣知道这种龙骨来至远古商朝的故都,意识到那个地方应该还有更多的类似文物。他一方面让刘鹗带着他的积蓄到安阳收购龙骨,另一方面马上向朝廷作了汇报。

这样一来,龙骨才避免了被做为中药材被消耗掉的命运,它上面刻着的甲骨文才有机会向世人述说那些遥远的故事。

没了龙骨这种原料的刀尖药,自然慢慢的消失了。解放后,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更有效果的止血药,就更没有用龙骨做原料的刀尖药的市场了。

我是挚守静笃,一个专注于历史领域的答者,欢迎点评和关注哟!

挚守静笃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清朝流行一种神奇的“刀尖药”,这种药用来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后,药店里不见“刀尖药”的踪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何谓“刀尖药”?

“刀尖药”是由龙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龙骨”在清朝时是一味药材。其实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大象或者犀牛这些古代珍贵动物的骨头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如山东,河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区。

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挖出龙骨以后,放在空气中极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制成粉末。



发现龙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个老农民。

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阳附近的老王头在一片闲散地里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几根大骨头,清去泥土,发现骨头上刻着字。

老王头很好奇,于是就把这些骨头装在布袋里拿回了家。

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夫子,他拿着这些骨头让老先生辨认一下上面的字。

当老王头拿出这些骨头后,老先生马上认出这是大象、犀牛等之类的骨头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老先生说这是“龙骨”,医书上记载这是一味中药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说:“药店里回收这些东西,你不妨卖给他们换点零用钱”。



老王头一听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误打误着能挣点外快。于是老王头把骨头卖给了药店,药店研制成粉末,起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刀尖药”。

据说这种药对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收敛有特效,堪称神奇的“云南白药”。

老王头尝到了甜头。更加卖力的翻耕土地,还别说,陆陆续续又挖出了一些龙骨。

老王头有钱了,人们也知道了他这种赚钱方法,于是纷纷效仿在地里寻找龙骨,逐渐在安阳地区形成了买卖龙骨的市场。

转眼19年过去了,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人的出现垄断了龙骨市场,所有的龙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这个人为什么要垄断龙骨市场?他是谁?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王懿荣。

原来这一年他得了“伤风感冒”,由于平时他通晓一些医术,于是自己就去北京乐仁堂去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1845~1900年),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赏家和书法家,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三次荣任国子监祭酒。

顺带说一下,龙骨是一种多用途的中药,它不仅只有止血的功效,与其他药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荣买回了一根龙骨,突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由于他是鉴赏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认出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马上联想到安阳市是殷墟遗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地下肯定埋藏着许多古物,这也是为什么老王头和安阳地区的人们能够从地里翻出龙骨的原因。

王懿荣马上向朝廷做了汇报,与此同时他让好朋友到安阳龙骨市场收购,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来收购龙骨,并且高于药店的价格大量收购带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抢救性的收购保护龙骨(甲骨文),山东、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区的龙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药店失去了龙骨的来源。



前面我们也说了,龙骨是一种罕见而珍贵的东西,在没发现甲骨文之前,只是当做廉价的一味中药来对待。当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后,龙骨的身价百倍上升。

药店能止血的中药材很多,由于龙骨价格飙升,药店于是就弃用了龙骨用其他药材代替,商业性很强的“刀尖药”就此消失。

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龙骨更不可能被当廉价的药材入药,“刀尖药”的消失符合市场规律。

在成本过高,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药店里的人也不傻,无利可图他就不生产“刀尖药”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秉烛读春秋


“刀尖药”真面目

清朝末年,在我国一些地方的中药铺里,有一味中药名曰“龙骨”,它经常被用来治疗破伤,俗称“刀尖药”。

在医疗落后的清代,“刀尖药”在当时属于顶尖的止血药物,快速愈合伤口,深受人们喜爱。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妇科疾病和男子肾虚等症。

但是这种神奇的刀尖药就是用“龙骨”研磨成粉制作而成的。

当然这种神奇的龙骨不是真正的龙的骨头,而是一种在地下埋藏多年并且已成为化石的动物骨头。

这种用动物骨头化石

而这种化石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千百年前最贵重的文物一一甲骨文化石。

“刀尖药”的产生

清光绪年间,中原大地发生饥荒,饿殍伏地,民不聊生。

河南安阳市小屯村的几位农民正在艰难地翻耕土地,在翻地过程总会出现一些令农民们疑惑的事情,就是总会翻出一些白花花的碎片,像是骨头,但是拿在手里又很轻,还很容易碎掉。伴随着白色碎片的是一些铜器和玉器等古董,对于古董人们知道是好物件,都拿了去换钱。

对于那些白色碎片,没读过书的农民那里知道这是什么,于是无论大小统统砸碎撒在地里当做肥料。

其数量之众不可统计。

这“刀尖药”发现就与这些碎片相关。

一开始农民不重视白色化石,直到一个剃头匠李成出现,这个李成染上了患脓疮的病,脓水经常

流出来蹭到衣物上。虽然难受,但是没钱去看病,只能忍着,有一次他下地干活,脓水又破了,难受的不行,不得已在地上捡了一些甲骨化石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不想,一会的功夫,伤口竟然干瘪开始愈合,机灵的李成多次使用,发现骨粉具有吸血,愈合伤口甚至治疗疟疾,癫痫病的功效。

看着地里数不胜数的甲骨,他看到了商机,就大量收集甲骨卖到药店,名曰“龙骨”,由店家制作成药粉售卖,因为便宜,好用大受欢迎,一时间成为止血愈合伤口的神药。

识货人认出是甲骨文化石

随着“刀尖药”的流行,大量的甲骨化石被收集到药店,经过研磨成粉制药,一时间,许许多多记载着殷商历史的珍贵史料军就被人莫名其妙的吃进肚子里,对于史学界来说损失巨大。


直到一个山东福山人王懿容出现才使甲骨文化石得以保存下来。

王懿荣爱好古物,他对青铜器的铭文很有研究,能鉴别一些古物的真伪。

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王懿荣身患疟疾,大夫给他开了一些中药,其中有一味就是龙骨。当中药抓回来后,王懿荣漫不经心地打开药包想随便看看。突然,他大吃一惊,其中一片龙骨上竟然刻有文字。凭他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他立即命人到药店收购下所有带字骨片。此后,他不惜重金,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收购。其后,刘鹗等人亦开始收购。1903年10月,刘鹗在其编著的《铁云藏龟》自序中首次确定了这些文字就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从而揭开了所谓“龙骨”之谜。

自此,朝廷也开始重视便下令禁止“刀尖药”继续用甲骨化石制作,这样,剩下的甲骨文化石才得以留世。


书雄


刀尖药这个名称大家可能没听过,但金创药应该都有听过。通俗点说金创药就是治疗金属创伤所用的药,是一类药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药。因为药效显著,刀尖药在清朝时期使用的很普遍,但是建国后这类药逐渐消失了。

刀尖药的功效几乎都是一样的,用于治疗刀剑等金属器械造成的创伤或是无创口肿伤,但具体的每一种刀尖药的配方却是有差别的。不过配方差别归差别,但几乎所有种类的刀尖药都要用到龙骨这一味中药。所谓的龙骨并不是指龙的骨头,而是指古代大象、鹿类以及牛类等一些动物的骨骼化石。龙骨本身具有固涩、收敛的功效,用于治疗创口伤疗效显著。

在1899年张之洞的大舅哥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龙骨这味中药使用的比较广泛且随意。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后,龙骨的使用就不再那么随意了,因为龙骨是甲骨文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建国后,国家重视甲骨文研究,龙骨的药用用途受到影响。这是导致建国后金创药逐渐消失的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建国以后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治疗创伤的特效药陆续问世。这些药物的疗效不比刀尖药差,所以“性价比”相对比较低的刀尖药就逐渐被新药取代了。


历史守望者


世间万物由盛转衰皆有因,相传清朝有种神奇的“刀尖药”,除了被砍头无法复原外,对所有刀剑伤口皆有止血奇效。但解放后,这种“刀尖药”却不知所踪。若追溯其消失根源,我们就从“刀尖药”主要成分龙骨说起。

说起龙骨不是指传说中龙的骨骼,而是古代犀牛或大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中具有镇静安神、止血等功能的良药,一般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位农民耕地时,无意间发现一些好像刻着字的骨头之类的东西,遂将此物拿给村里最有学问的先生鉴别。

这位先生也算见多识广,一眼认出这些骨头就是年代久远的古代动物化石龙骨,于是就建议农民可以拿到中药铺换点钱花。

随后中药铺就根据龙骨止血奇效,将其磨成粉末制成了治疗刀剑伤口的金创药,但又想将其与普通金创药区别开来,就为其取名“刀尖药”。

那位农民眼见这么容易就能挣到钱,遂每天去田野中寻找龙骨,由此也带动邻近的乡民们四处挖掘龙骨。

说来也奇怪,中药铺制作“刀尖药”偏偏不喜欢带字龙骨,有的农民就将龙骨上奇怪的字磨掉再卖,其实那时还未有人知,安阳龙骨的价值就在这些读不懂的字上。

时间到了1899年,时任清廷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偶感风寒,就想去北京乐仁堂买些龙骨自己配药治疗。可当王懿荣看到龙骨上奇形怪状的字迹时,心中不觉一动。

王懿荣是清朝有名文物鉴赏家与收藏家,他见到这些奇怪字迹感觉这就是甲骨文,既然安阳能出土这么多甲骨文,是否就能确定此处就是商朝殷墟遗址呢?

商朝在我国古代《尚书》、《史记》等经典史书中,都有明确文字记载。大约公元前1319年,商朝君王盘庚迁都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名为殷。其后商朝中晚期君王皆在此定都,历时273年,直到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帝辛灭亡,殷一直是商朝晚期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历史变迁,殷早已湮没地下,无人知其具体位置。虽然南北朝时期,水利学家郦道元在著作《水经注》中,曾具体描述殷墟位置,后来宋、元时期,在安阳也曾出土大量青铜器,可是人们只将安阳认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并未确认此处就是商朝都城殷。

王懿荣想到此处感觉手中龙骨颇有考古价值,一面向朝廷报告此事,一面用多年积蓄大量高价收购带有文字的龙骨。可想而知王懿荣出价是药铺收购价数倍,药铺中还怎会有龙骨配“刀尖药”呢?只得用其它与龙骨药效相似的药材代替喽。

王懿荣夜以继日经多方考证,这些甲骨文正是殷人刀笔所刻文字。只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王懿荣不堪国运如此衰落愤而自尽。其遗留下的龙骨,被儿子转卖给了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甲骨文图片,结集成《铁云藏龟》刊印出版。

随着《铁云藏龟》出版,发现商朝甲骨文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学者也加入收集研究甲骨文的行列。其中考古学家罗振玉,经多方打探到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出自安阳小屯村,又根据自己对甲骨文潜心研究,藉此断定小屯村就应是史书所说殷墟。

后又经王国维多方考证,佐证了罗振玉推测,并根据商代世系表格,断定安阳就是商朝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我国开始对殷墟挖掘研究,发现了商朝宫殿区与王陵区,进一步实锤了安阳殷墟就是商朝晚期都城的结论。由此殷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又有考古学家以及甲骨文佐证的都城。

解放后,我国再次对殷墟进行保护性挖掘。如今殷墟遗址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等多处区域,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可想而知,安阳龙骨因甲骨文极具考古价值,堪称无价之宝,又岂能再被磨粉制成“刀尖药”呢?“刀尖药”成亦龙骨,消失亦龙骨,可龙骨成就了殷墟遗址发现,也算我国考古界一大幸事,藉此揭开了神秘商朝的面纱。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先说说这种神奇“刀尖药”的由来吧。

(珍贵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种翻地的时候,偶然从地里挖出几块骨头。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说了:这是龙骨,能入药。

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很早就拿来入药,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是,这次挖出来的几块龙骨,还是有点不一样,这些牛骨头和乌龟壳子,上面还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没关系,不妨碍入药。

于是,在随后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村民发现把这种龙骨磨成粉,治疗外伤止血效果非常好。于是,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刀尖药!

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翻地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这种带符号的龙骨,于是都收集了起来,拿来赚钱。比如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办一次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看热闹,人挤人货挨货,难得的好机会。

村民们就把龙骨磨成粉,打着刀尖药的招牌,在庙会上当特产来买。这一来二去的,刀尖药也就火了,也有药店专门来收药了。

就这么,刀尖药流行了十几年,各大药店里都有龙骨这味药卖。

(王懿荣)

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去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就有龙骨。拿回来之后,王懿荣忽然发现,这龙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于是,他通过古董商人大量收购龙骨,并且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龙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当成刀尖药的龙骨,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中药店里收龙骨,都喜欢上面没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农民们挖出龙骨之后,往往要费劲把字磨掉再卖。时间长了觉得麻烦,干脆把带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带字的去卖……

总之,王懿荣的发现,让这种龙骨瞬间成了香饽饽,很多人都专门来收购。

身价倍增的龙骨,还做什么刀尖药,浪费啊……于是,这种神奇的“甲骨刀尖药”慢慢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荣努力搜集甲骨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了京城。异常悲愤的他投井自杀,时年55岁。王懿荣死后,著名小说家刘鹗买走了他的所有收藏,并且又通过古董商人等方式,搜集了总计5000多片甲骨,与1903年印刷了《铁云藏龟》——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国时间,时局动荡,战乱不休,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有人守护。直到解放以后,作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下,还有谁会拿来做刀尖药?

而河南安阳小屯村,正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发掘至今,这里已经出土了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