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得天书”传说探析


刘伯温“得天书”传说流传甚广、异文众多。得天书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被动型。如《刘伯温和章伍》中叙述(梗概):有一个叫章伍的小伙子,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打猎、种植玉米番薯为生。有一年在上山砍柴时,带去的中饭连续莫名其妙地不见踪迹。为了弄清真相,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将饭包挂在大枫树的树杈上,然后躲在远处观察。临近中午,只见一道白光闪过,出现一只白猿,将树杈上的饭包拿下就走。章伍火冒三丈,抬箭就射,但白猿灵活闪避,转眼就钻进了一个石洞。章伍追至石洞时,只见洞口已被一块石门关闭。洞内的白猿开口说话,送他一把宝刀和一本宝书,告知将书从前往后翻,自己心意的姑娘就会来到身边,从后往前翻姑娘就会离开;并让他寻找一个叫刘基的人,让他来取宝书。过了不久,章伍就和美丽贤惠的员外女儿成了亲。员外将章伍告到县衙,知县刘伯温看了状子,觉得十分奇怪,于是章伍告知了实情,重新演示了一遍得到证实。刘伯温随章伍来到石洞,得到天书。按照天书的指示,找到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①]也就是说,刘伯温得到天书不是主动的行为,而是“神授”,是神的旨意。《张乌招小姐》虽然情节略有差异,但很显然是同一传说的不同异文,“章伍”与“张乌”读音接近,应是记录的问题;但其中点明“原来那白猢狲是天上玉帝派来的,要他将天书送交张乌和刘基两人,帮助治理国家”,“白猢狲完成玉帝旨意后,化作一股青烟消失了”。“刘基得‘天书’后,即去学得神机妙算,以此治理国家大事,并助朱元璋打下天下,最后当上明朝师爷”。[②]流传于新昌的《胡大海遇狐仙》[③]的基本情节是:胡大海(明代开国功臣)砍柴——狐狸(狐仙)偷吃饭包——狐狸教胡大海招人咒、开门咒——胡大海偷桃遇员外女儿,招员外女儿陪宿——怀孕被告官——刘伯温得知实情——刘伯温得到十二册天书,辞官寻找真命天子。虽然主人公发生了变化,但基本情节没有大的变化。

二是主动型。如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青田石门洞,相传是刘伯温辞官(元朝)退隐读书处,其东南角有一座刘文成公祠,内塑刘伯温手拿“天书”的形象。传说过去在这里有一个白猴精,身有法术,曾修道行,为非作歹,残害民间良女。刘伯温在此读书期间,单身入洞,用巧妙的办法打死白猴精,并在白猴洞中得到三卷“天书”。以后刘伯温就靠那三卷“天书”帮助朱元璋起义,做了军师。现在祠外还立着他的墓碑。[④]也有传说刘伯温在白龙洞勤奋苦读感到了白猿仙姑,两人吟诗作赋、情投意合。不料白猿仙姑被乌龟精暗算,临死之时将“天书”送给刘伯温。从此之后,刘伯温天天研读“天书”,中了进士,后又辅佐朱元璋打下天下。[⑤]这类传说中虽然“天书”也是来自异类精怪或神仙,但获取“天书”是刘伯温的主动行为。

“得天书”传说在刘伯温形象中注入了“神性”,成为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半人半神形象,使得那些神奇的传说具有了合理性。例如讲述攻打温州城的传说《百里坊》[⑥]:朱元璋部队攻下青田后,刘伯温建议休整补充粮草,但朱元璋坚持乘胜追击一举攻下温州城。结果朱元璋率兵攻打温州城时,守城的元兵惊慌失措,无力抵挡。眼看就可攻下温州城了,突然城里白光一闪,跳出成千上万的白鹿,白鹿用头角猛撞已上城的将士,云梯被掀翻,将士们纷纷跌落。最后朱元璋也被一只凌空而下的大白鹿连人带马撞翻在地,大败而回。朱元璋百思不解,刘伯温道出原由:“莫小看这山兽,确实不好对付。主帅有所不知,这温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护城的神兽!神鹿虽只有一只,但它能千变万化,这千万只白鹿都是那只神鹿变化出来的。因此,不驱走神鹿,即使有再多兵马,也无法取胜。”然后刘伯温又提出了驱赶神鹿的方法,让朱元璋伏地装狗叫,第一声狗叫,成千上万白鹿不能动弹;第二声狗叫,白鹿纷纷倒下;第三声狗叫,白鹿变成石头;最后那只大白鹿向南逃遁,攻城成功。如果刘伯温不具备神性,就不可能知道白鹿守城的秘密,更不可能知道白鹿怕狗叫。

从传说发生学的角度看,“得天书”是众多刘伯温传说生成的重要原点,为刘伯温系列传说的衍生作了铺垫。例如:

为什么是刘伯温得天书而不是其他人?于是就产生了刘伯温来历的传说: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

刘伯温传说丛的主体内容是如何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因此刘伯温如何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是必须要说明的内容。在《游三阳》的传说中,刘伯温看到元朝气数已尽,心想必有新王出现,于是打开无字天书,书中映出“王出三阳,君当辅之”八个字,指引刘伯温到安徽凤阳找到了朱元璋。[⑦]

在民间观念中,“天书”的内容无所不包,具有无穷的想象性。其中由天象、风水演绎的传说最为丰富,在全国各地流传着不少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如:传说明朝初年,榆中有一个能掐会算的人,临死之前嘱咐儿子:“我死之后,在我的坟头挂上一支箭,等到100天时,将此箭用力射向北方。”结果儿子守在父亲坟头第99天时,儿媳实在熬不住了,就劝丈夫说:“还有一天了,我们把箭射出去算了。”儿子便根据父亲的指向将箭向北方射去。据说这一箭射出后,明朝皇帝朱元璋正在龙椅上闭目养神,突然感到右手一震,即唤刘伯温前来察看。刘伯温发现北方有一颗星星特别亮,说北方有可能出现皇帝。朱元璋一听,这还了得,随即派刘伯温到北方来斩“龙脉”。刘伯温一到兰州,就将这条巨龙斩成四段,又怕其“复活”,就在其身上“钉”了四根“钉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还能在伏龙坪上看到的硕大的土墩,所以伏龙坪也曾叫四墩坪。有人说,如果你不信就去看看兰州的红山根、红泥沟的土,那都是龙血染红的。[⑧]各种有关刘伯温“斩龙脉”传说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大致一样,都突出刘伯温善于堪舆风水,斩龙脉保住大明江山。

“得天书”传说虽然只是刘伯温传说丛中一个小类,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天书”是一个可以发挥无限想象的“动力源”,使得刘伯温神奇传说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生。

参考文献

[①] 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丽水地区龙泉县故事歌谣谚语卷》,龙泉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9年印,第39-44页。

[②] 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丽水地区丽水市故事歌谣谚语卷》,丽水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9年印,第169-170页。

[③] 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故事歌谣谚语卷》,新昌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90年印,第32-34页。

[④] 叶兆雄《石门洞和刘国师》,吴刚戟主编《丽水名胜与风情》,浙江省丽水地区文联1996年9月编印,第33-35页。袁春根等编《龙泉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70页)、陈志望《侨乡青田情趣》(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16页)中所记叙传说则仍然属于第一种情况。

[⑤] 周文锋编著:《刘伯温民间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0页。

[⑥] 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丽水地区丽水市故事歌谣谚语卷》,丽水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9年印,第164-168页。

[⑦] 周文锋编著:《刘伯温民间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6-47页。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号文成,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因此,围绕他而形成的各种传说,在类型的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均表现极为突出,集名臣型传说、退隐型传说、风水型传说、机智型传说于一体,塑造了一个多棱的刘伯温形象。其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无疑是刘伯温形象的核心。而民间在塑造这一形象过程中,“得天书”传说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