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孔孟之道,晚上烧杀抢掠:一封家书背后的累累白骨,湘军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个

专注中国古代史的90后小编

曾国藩,晚晴四大名臣之一,人称古今第一完人,半个圣人。但今天主角儿不是他,而是他一手兴建并训练的——湘军。文章开始前昊童先节选几段史料记载(正文在后面),原谅我,没有翻译,抱歉。


(湘军战报,咸丰8年)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奴才(曾国藩)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九江屠城案》

(湘军战报,咸丰11年)杀贼

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

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李榕是曾国藩亲信) ——李榕《十三峰书屋全集,安庆屠城》

(湘军战报,同治三年)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

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天京(南京)屠城案》


湘军的组成与构建

1852年,清政府在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的双重打击

下江山已经是摇摇欲坠,但不甘失败的咸丰帝决心放弃早就烂到骨子里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并大力提拔地方团练(各省组建的民兵),而曾国藩这一年恰好因为回老家守孝而被咸丰派去帮助湖南巡抚训练地方团练。


但曾国藩是真正知道太平军的人,他明白仅凭地方团练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上奏咸丰,

请求建立一种新的军队。这种新式军队以明朝大将戚继光的戚家军为蓝本,设陆军与水军两类,以营为基本单位,每个营大概为685人,各营互不统率,所有部队皆由大帅(曾国藩)一人统领。

曾国藩的消息报上去后很快就得到了咸丰的允许,可能会有;老哥问,难道咸丰不怕曾国藩造反?咱们说句实话,那会的清朝还缺曾国藩一个造反的?


曾国藩得到任命后立刻将湖南所有的地方团练整合起来,而中高层将领几乎全部是他的老乡(湘乡)。同时,曾国藩为了确保这支军队号令一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性。就在湘军当中搞了一次大换血,此次之后湘军所有的干部无论基层还是中高层,全部都是儒生,就算不是儒生也起码得会写字爱学习。

同时,曾国藩还在湘军中推行军歌(顺口溜),军礼(说白了就是一跪二跪三四跪)等,总之就是把当时他能想到的所有儒家的理念都灌输给湘军。


湘军的战斗力

在当时,无论是湘军还是后面的淮军等地方武装,清政府都是没有拨粮饷的(说实话我也不确定,但史料上是这么说的),而且一毛钱也不给。但巅峰时期的湘军多达几十万,曾国藩是怎么保证军队不乱的呢?


很简单,曾国藩给湘军的粮饷就一个字,抢!从史料上来看,湘军每攻打下一座城池,那这座城里就几乎不会有一个活着的人(男死女..),没人就意味着城里的东西都是无主的,所以,大家懂得。同时,湘军的组成大多是父子兄弟齐上阵,只要死一个人,旁边的人都会发疯似的冲锋。因此,在这种双重激励下,湘军宛如当年的秦军一样,作战悍不畏死,战后一个不留(都是斩首记功)。


湘军因为干部都是儒生所以在战斗力上也不容小觑(前期失败是因为有一个适应期,后面湘军还是很勇猛的,这个也是公认的,秦军当年不也是这样嘛),具体体现在,曾国藩生性谨慎,所以湘军也比较谨慎。根据记载,湘军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他们扎营必选河边,侦查绝不超过10人,一天行军绝不超过50里,扎营休息绝不放松警惕(太平军多次被偷袭而导致失败,但湘军几乎从未因为被偷袭或被伏击而失败)。


血迹斑驳的家书

《曾国藩家书》相信各位老哥都知道,但除了我们能轻松看到的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得稍微花费点力气才能看到的呢(曾国藩全集家书)?也有,基本如下(曾国藩给湘军各营的战绩,给朝廷的战报,给兄弟曾国荃的指示等)


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磷石,见着无不澟澟(lin)

各营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

克城弈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既已诛灭,断无一多杀为悔之理

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数十万,秦淮场合,尸首如麻(天京城破后,没有一寸不是黑色的土地,没有一个能行动的活物)


近代史上有很多学者针对湘军(到了现在,对于湘军当年的暴行还有人提起吗)的所作所为就提出了各自的辩解,如太平天国抹黑,数字作假,军队不受控制,阶级对立等。但昊童就想问几个问题,史料上记载了很多太平军的荒淫事迹但可有记载过太平军的大规模屠城事迹?一个失败者又如何给成功者抹黑?一支所有干部都是读书人组成的军队会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至于阶级对立,湘军与太平军难道不是一个阶级的,还是说湘军低于或高于太平军?


文章最后,历史从不记载成功者背后的光芒这我们都知道,历史会抹去一切不利于成功者的事迹我们也都知道。但,当我们再歌颂这些圣人或成功者的时候,尽可能的多知道一些历史总归不是坏事,这样起码在若干年后,我们不会因为曾经的做的一些傻事儿而感到懊恼,感到无奈。

历年今日:公元前154年1月17日,西汉七国之乱爆发;1939年1月17日,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