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北境之王,赵氏风云--赵襄子

赵简子依靠考察传位

赵无恤不但不是嫡子,还是其母亲还是狄人。最初的世子之位是赵伯鲁,嫡出。在赵简子众多的儿子中,年少时的赵无恤并不起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无恤巫师姑布子卿看中。

姑布子卿善于看相,赵简子请教姑布子卿:“我的儿子中谁会最有出息?”姑布子卿回答:“赵无恤!”赵简子开始注意这个庶出的小子。

赵简子将他的训诫刻在竹板上,分发给所有的儿子,并告知三年后考察。三年后,赵简子召集儿子们,提问竹板上的内容,只有赵无恤对答如流,赵简子对传位有了新的想法。

数年后,赵简子再出考题,说自己在常山之上藏了宝贝,看看谁能找到。众人空手而回,包括世子赵伯鲁都说没有发现。赵无恤奉上了影响他一生的答案:“登临常山之险,代国的土地一览无余,代国的土地就是父亲藏在山上的宝藏吧!”赵简子也得到了宝藏--赵无恤。

赵简子去世,赵无恤继位。



亲情不胜“宝藏”

赵无恤即位,想起了父亲在常山上的“宝藏”。这时的代王却是自己的姐夫,亲情和“宝藏”,赵无恤选择了“宝藏”。

赵无恤摆好“鸿门宴”,请来姐夫,厨子用事先准备的超级铜勺,一击致命,杀死代王,随后大军压境,赵无恤的姐姐接到消息,悲痛自杀。赵氏吞并代国的大片土地。

赵无恤无情,为了土地杀了自己的姐夫,这件事应该影响到韩氏、魏氏和赵氏的百年联盟。



四家分晋

赵简子去世,晋国正卿的位置终于轮到了智伯的手中,他是荀跞的儿子,就是荀瑶。

智伯在赵简子的压制下也只能韬光养晦,等到站在正卿的位置上,智伯强势出击,对外争霸,战场上身先士卒,大败齐国,攻伐卫国、郑国。

对内压制赵、韩、魏,更是一举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甩开晋国的国君,智、赵、韩、魏四家瓜分了他们的土地,晋出公也还是要维护最后一点尊严的,希望借助齐国、鲁国的力量“清叛”,智伯召集赵、韩、魏明目张胆的进攻晋出公,晋出公战败,死在逃亡齐国的路上。

晋国,实质上被四大家族掌控。四家之中,智伯为正卿,智伯继续压制着其他三家。

三家分晋

前455年,智伯以增强国君力量为由,向赵、魏、韩三家索要土地和人口。韩氏不敢得罪智伯,首先交出土地和人口,然后静观其变,魏氏效仿韩氏,韬光养晦。赵无恤果断拒绝智伯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反抗,能够激起韩魏的联手。

事与愿违,韩魏决定跟随智伯攻打赵无恤。赵、韩上可是百年的坚固联盟,此时联手智伯攻打赵无恤,和赵无恤谋杀代王不无关系,赵无恤的为人应该让韩氏选择了“敬而远之”。

魏氏和赵氏的关系虽然紧密,还不及赵韩。两家选择智伯,虽然有智氏的原因,也不乏赵无恤为人的影响。

智氏一家就够赵无恤难以抵抗了,何况还有韩魏跟随,就算韩魏不尽全力,赵氏还是节节败退,这时赵无恤想起了晋阳、

晋阳绝对是赵氏的福地,赵简子依靠晋阳立于不败,如今赵氏再次依靠晋阳。

智伯带领晋国的军队,围攻晋阳,晋阳固若金汤,智伯决定困死赵无恤,晋阳城在围困中苦苦支撑了一年多,智伯利用夏季山洪上涨,挖开汾水,直灌晋阳,城内房顶做饭,百姓“易子而食”,赵无恤身边的大臣们开始动摇。赵无恤派出家臣张孟谈,一年多的围城,张孟谈的出城,应该不是赵魏韩的首次接触。

智伯在城外也开始为自己挖坑,智伯看着茫茫大水对当着韩魏两家的面,说道:“这水还能灭人国。”韩魏两家封地都有河流在畔,不由的对视了一眼,张孟谈的出城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赵魏韩三家再次联手,配合默契,轻车熟路,三家将大水引向智伯的军营,智伯睡梦中惊醒,兵败如山倒,智伯战死,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晋国名存实亡!

豫让刺赵襄子

赵无恤的确是个狠辣的角色,杀了智伯,灭了智氏一门,还将智伯的头骨雕刻刷漆,做成酒杯,喝酒泄恨。智伯的门客豫让,为报知遇之恩,决定刺杀赵无恤。豫让乔装埋伏在茅房,赵无恤如厕,忽然心惊肉跳,命令手下搜查,抓到了豫让,赵无恤亲自审问,豫让如实回答,智伯已死智氏灭门,赵无恤佩服豫让的忠义,放掉了豫让。

豫让并不放弃,自毁音容外貌,再次刺杀赵无恤,赵无恤的战马还是感受到了豫让的杀气,战马惊嘶,赵无恤让人搜出豫让,为他为什么对智伯如此忠心,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赵无恤认可,并脱下自己的外衣让豫让在形式上完成复仇。豫让跳起来连刺三剑,从容赴死!



当年赵简子废除世子赵伯鲁,传位给赵无恤,赵襄子临死没有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赵伯鲁的孙子赵浣,算是把位子还给了哥哥。赵襄子的做事的手法完全不像赵衰、赵盾、赵武也不像他的父亲赵鞅,赵无恤做事不择手段,阴狠狡诈,对待赵氏打下的江山寸土不让,最终依靠晋阳这座福地,再次成功翻盘,赵氏更加强大,最终形成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春秋已去,晋国残酷的内斗方式改变了国家间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