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用户3140478914


古代的官府,对于食盐的控制,那算是严苛到了极致。在神探狄仁杰第三部里面,就曾经关于这个盐的问题,做过一次专门的案例,一个地方集团,因为掌控了一个地区的食盐命脉,可以说富甲一方,10万两白银,随手拿!

盐铁税占当时唐朝总税收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官府卖盐卖铁,所得来的钱和利润,能够支撑政府一半儿以上的花费,可以想象这其中的暴力润,同时,政府在自己掌握这项垄断的行业以后,还命令当时的老百姓不能够自己生产制造,别说是去海边或者是盐井里面去制造一点儿食盐出来,就算是你跑到其他的一些盐碱地,土地上面把那个盐碱土给挖了,回家去烧菜,吃你也是犯罪,你也要面临着被杖杀的命运。除此以外,每一次渔民出海回来以后,都必须接受官府的检查,你不能夹带着盐粒上按,并且你连咸鱼都不能带!发现了,直接没收,然后定罪。

所以对于食盐的严控掌握,造成了古代的老百姓通常有两个选择,私盐,这一点不稀奇,比如说唐朝的黄巢起义的皇朝,一开始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在元末农民起义里面的张士诚,一开始也是卖私盐的,这个东西赚钱快,而且还是利润很高的项目,所以很多人都铤而走险去贩卖私盐,当然发现以后,这个情况也是挺严重的,直接把你的腿骨打断,然后再带到官府里面,但是说实话,曾经中国古人说过,如果利润超过十倍,那么这个交易项目就有很有可能有人因此而丧命,为什么自己的命和那十倍的利润相比,简直就不值钱了,所以有人就统计过,清朝实际上一半儿以上的食盐都是私盐。

但是在一些官府控制力比较强的地区,还是只能够吃官方的盐,但是官方的盐又太贵了,怎么办?

这就要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了,你去北方的话,北方的家里面的床头会挂着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那个东西叫做酱坯,也就是北方人做酱的一个料子,通常这个东西放的时间久了以后,最底层的那一个酱底,仔细去尝一下的话,是咸的,这就是一种天然的盐,是由植物吸收入自己体内,然后由人体在摄取,与此同时,在天南地北也有不少喜欢盐分的植物,它们本身也吸收了一定的盐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中国老百姓找到这些植物,然后将他们提了的盐分给蒸煮出来在吃,当然,这种吃法也有一种弊病,也就是食盐里面不含碘元素,这样就容易造成大脖子病。

还有一些人呢,专门去买一些腌制品,也就是去买一些咸鱼,腌咸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是闲的,里面也有盐分,而且相比较于纯粹的买食盐来讲,明显划算得多。

这驴说食盐最后一项替代物,大家可能没有想象到,就是辣椒,辣椒一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老百姓拿他就是当做一种盐吃的,石岩这个东西你如果不吃的话,你长时间的会感觉身体就像浮肿了的感觉,所以需要一样东西帮你来提提神,辣椒就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为了能够应对官服高昂的食盐价格,各地老百姓可以说是想尽了法子,说实话,那些不正规的一些法子,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毕竟这个东西是每个人必须要吃的东西,你真的把这条路给堵死了,那接下来底下的老百姓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那是真的说不通了。


漩涡鸣人yy


别说太远,就说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几乎都被日寇占领,造成两湖贵州等不产盐地区民众吃盐异常困难,经常是一石稻谷才能换一斤盐,山区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根本难知盐味。

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到现在还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唠窜。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酸坛子,什么菜都往里面塞。虽然说的是人们酷爱酸味,其实是有非常无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坛子后,只要第一次加足了盐,放入蔬菜,植物发酵,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硝酸盐,酸坛子也会越来越酸,越来越咸,这样即使没钱买盐,只要去挖酸坛子,放点酸水,菜就有了咸味,下饭就不是问题。

这样长期食用酸坛子酸味,也造成了无法想象的恶果。由于长期得不到海盐中碘的补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时候,街上挂着个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远房亲戚,山区的,经常来我家,大脖子几乎吊到了胸前,软软的,不过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岁。到七十年代后,随着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见不到大脖子了。

现在去少数民族乡下,那里的人还保持着在酸坛子里腌鸡腌鸭腌肉腌鱼习惯,来客时必拿出来招待一番,很受欢迎。不过我是无法对它产生感情,除了咸,还是咸,想到那段辛酸的历史,根本品不出别的味来。



云卷飞山


首先,盐肯定能买得起,只不过吃多吃少的问题。

人不可能不吃盐,不吃盐根本走不动路,尤其是古代,农夫一天劳动量巨大,发汗也多,不吃盐根本干不了活。

有人说,草原民族就不吃盐,这是因为游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在处理肉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加工,而是和着血和动物乳汁烹调,这里面含有的盐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额外吃盐。但是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必须在饮食里添加盐分。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盐,只不过控制盐的销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的原始人就学会用陶器煮盐泉水的,以提取食盐的技术;在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也发掘出同一时代的古代盐场,表明中国制盐业的开端。

因为盐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么专卖食盐,要么授权私人经营,反正一直保持垄断。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增收,而且控制了经济命脉,岂不美哉?但垄断一定会造成市场不满,历史上就爆发过很多关于食盐的冲突。

意大利统一前,威尼斯就跟热那亚为了盐干仗。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就是过高的盐税,运动过程中成功废除了盐税,可拿破仑当了皇帝后,宣布重新征盐税,理由是支付对外战争的经费,直到1945年,法国才再次废除盐税。

综上所述,穷人肯定要吃盐,如果买不起官盐,就买黑市上的私盐,反正肯定要吃。历史上很多巨枭都是干私盐出身的,比如黄巢。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古代有一个办法是腌咸鱼吃。

这种盐一般叫做“渔盐”。由于海鱼本就是咸的,所以掺杂私盐是没人能发现的。

在古代的市场上,干海味产品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南宋咸淳年间的临安城的市场上有海货商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其中的产品有:

郎君鲞、石首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如果想要腌渍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盐。

这种盐一般都需要有盐引的官方“渔盐”。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规定渔船要“赴局买盐淹浥鱼鲞”。

但由于海鱼本身就是咸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机取巧,试图用私盐去腌渍鱼类,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针对这种现象,元朝时期曾有法律规定:

凡用私盐腌浥鱼虾鲞鲒竹笋货卖或博易诸物,比同私盐法科断,正犯人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镣役二年。

也就是说,不能用私盐腌渍鱼类。

不管你是自己吃,还是出去卖,都不能用私盐腌渍。

但是,这种事是很难查出来的——人家吃的是海鱼,又不是河鱼。


HuiNanHistory


吃盐是人体生理需要,没有东西能够代替。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真的会发生买不起盐的情况,我查好久资料,总结臆测一下古人的三种应对方法:


第一种可能:生活区域附近找野盐

1、古代最重要的食盐就是来源于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区域的话,海水淤积在滩涂会形成自燃晾晒的盐,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自己煮海水获得粗盐。

2、野生动物也需要大量盐分,因而在野生动物集中区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盐或者卤水的地方。

第二种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钾盐

植物生长离不开微量元素,就像现在我们种地也需要使用钾肥。网上有人具体实验过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草木灰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冷却后会得到钾盐晶体,进一步实验发现所得晶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硫酸钾。在没有条件时,钾盐也是可以顶一段时间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这个问题看来时间不短了,恰好翻到,并且自己以前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特地翻出来回答一下,供参考。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发现除了说贩私盐、偷着煮盐之外等途径之外,还有一种制盐方式仅有少数回答者提到了,而这种方式则是古代的穷人的制盐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个世纪中我们国家正经历苦难的时期,不敢说全国的穷人们都是这么制盐的,至少华北大平原一带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祖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听过一个词叫“淋小盐”吗?曾经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这种制盐方法叫做“淋小盐”,得到的盐叫做“小盐”。下面就开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们家炒菜用的盐可谓是种类繁多,极为讲究,用的这些雪白的盐是精盐,还有各类如“加碘盐”之类的特制盐。如果家里有比较喜欢腌咸菜的主妇,有时候可能专门去买那种盐粒比较大、颜色较深的大盐。这些盐或者是井盐、或者是海盐、或者是池盐,价格也比较便宜,大家似乎感觉没有在用盐上做过多大难、花过多少钱吧?当然,那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现代,或者更准确说在解放前,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吃盐可没这么方便。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转化技术低下,食盐产量极低,盐在古代算是战略资源,国家控制并且课以重税,各朝各代盐业管理都是大事,有专门的衙门去管,打击私人经营,所以民间大多数百姓盐都吃不起,特别是在动乱、战乱的时候更是这样。但是人不能不吃盐,不吃盐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就会没体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吃不起盐怎么办?老百姓们就自己土法上马“淋小盐”,为什么叫小盐,应该是跟官办的那些海盐井盐的对应起来吧,那个叫大盐,这个就是小盐了。

备料

淋小盐之前首先选原料。原料就是含盐份较多的土,据了解,在我们馆陶县的西半部分、曲周县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来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盐的原料。没有盐碱土的地方,大家会在老房、茅房、土墙的墙根搜刮掉下来的碱土。把这些搜集好的原料堆积在集中的淋小盐的场地备用。

建池

然后就是建盐池了,盐池为一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池子,或砸实、或者用胶池建池,防止盐水渗漏。池子建好后,把盐土放到池中踏实后,注入清水,清水浸过盐土层后顺专门的导水沟导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盐水或者称为卤水。盐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盐份淋完后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它里边富含硝酸钾,可当做肥料施入农田。

晒煮

盐水取出后或者倒入专门另建的晒盐池晒制成盐。或者用大铁锅,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晒盐需要时间较长,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费用。煮盐则得盐较快。盐水经晒制或者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在晒盐池或者铁锅底部就会有白色晶体出现,这就是小盐。等盐层基本上稳定后,就把盐层上方的深色液体盛出,把小盐刮出来后经过反复冲洗、细布过滤后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盐了。盛出的深色也体也是个宝,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坨状冰纹晶体是硝酸钾,可用于火药制作。再剩下的液体就是以前点豆腐用的“卤水”了。

看到上边的文字,你是不是会为先辈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产生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为他们所处的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所心痛,更为他们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和将来,所以朋友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大运河时空



盐在古代应该算是硬通货。古代基础建设很差,运输能力有限,造成许多物品非常贵。虽然盐是调味品,家家必备,但是也不是随意买卖。

官方统购统销,估计目的也是让普通老百姓大多都吃得起。所以一般官方不允许私人买卖盐。现在去安徽旅游,黄山一带许多古建筑都是古代大盐商的豪宅。


我们看古装剧,也不难发现,食盐在古代相当与货币,只有有资质的商人,才有资格开店运送官方的盐来售卖。


小时候姥姥告诉我,家里非常穷,是买不起盐的,于是就把墙根潮湿发白的土收集起来,用水投几次,然后在锅里熬煮,水气蒸发以后,在锅边上的白色结晶,就是盐,俗称小盐。姥姥小时候一直拿这个来做菜,不好吃有一种苦涩的滋味,但是不用花钱来买,几乎家家户户都这么做。

解放后,食盐也是在商店里买的,直到现在,我们用的食盐,大部分是矿盐,也有海盐,由于运输的方便,盐的矿产丰富,食盐成了一种价格低廉,人人都吃得起的调品。


恋恋荷颜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对制盐产业进行垄断,而且盐税还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并且对贩卖私盐的量刑也越来越严酷,所以,让盐的价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项剥削老百姓的负担。但是,如果长期不吃盐,就会浑身乏力,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古代,穷人无论生活多么拮据,甚至根本买不起,也会想方设法搞到一定量的盐或者找到替代品来维持身体日常的摄入量。


对于靠近海边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得到盐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毕竟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他们只需要把海水圈起来,然后靠太阳晒一晒就能够得到盐,最不济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摄取一定量的盐。靠海水蒸发得到盐大多都是粗盐,颗粒较大,而且里面杂质也多,但总比没有强吧。当然,一些海产品中也富含盐分,可以作为盐的替代品。

而对于草原上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主要是靠吃牛羊肉来替代吃盐。也就是说,住在内陆的穷苦百姓,他们主要靠打山里的野味来代替吃盐,毕竟肉食里面海水有盐分的。当然,部分地区的也会通过蒸发盐湖或卤水湖,因为有的地方有天然卤水,是可以提炼出盐分的。


到了清朝年间,由于制盐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费用减少,而且产量也迅猛增加,同时私盐的制盐质量也提高了,所以价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盐买卖非常活跃。据盐业专家统计,在清朝的时候,我国的私盐占据了盐业市场几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吃盐就会觉得全身乏力,有的会头晕目眩,甚至食欲不振。所以,古代的穷苦百姓还是要吃盐的,只不过是省着吃,比如,说一日三餐只吃一顿盐,甚至是好几天才吃一次盐。


大史官


 古代的一种方法是腌制咸鱼。这种盐一般被称为捕鱼盐。因为海鱼是咸的,所以当它与私人盐混合时,没有人能找到它。   在古代市场上,干海产品非常丰富。   例如,南宋咸春时期,临安市市场上就有一千二百多家海鲜店,其中包括:   郎俊口,石头,鳗鱼卷,有米,短,黄鱼,条鱼,老乌鸦鱼,海羊。   如果你想把这些海鲜腌起来,你需要盐。   这种盐一般需要由盐引起的官方捕鱼盐。例如,元代(1293),渔船被要求到局里去买盐渍鱼。   但因为海鱼本身是咸的。   因此,许多人都是投机者,试图用私人盐腌制鱼,因此很难找到鱼。   鉴于这一现象,元代有法律法规:   如果鱼虾用私人盐腌制,则出售或交换竹笋,与同样的私人食盐法相比,囚犯有70%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半的财产不是官方的,他们被铐了两年。   换句话说,你不能用私人盐来腌鱼。   无论你自己吃还是卖出去,你都不能用私人盐腌制。   然而,这种事情是很难找出来的-人们吃海鱼,而不是河鱼。


爱讨论的小王


先说说古人为何会买不起盐,因为古代的食盐是国家专营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才会出现百姓买不起盐的情况发生,而国家的盐价格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

一:制盐成本过高

众所周知,盐都是用海水煮出来的,当时的技术并不发达,所以成本非常高,再加上受产地影响,运输成本也随之上升。

二:盐税过高

《汉书》记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从这里可以看出,盐不仅可以致富,甚至可以让国家富强,齐国的管仲就曾设立盐官,专门负责煮盐。

国家制盐后就计税授盐,让百姓出钱,百姓要交盐税,至于如何收税,每个时期都不同。

这样看来,百姓还没有吃到盐就已经要交钱,古代苛捐杂税本来就多,贫困家庭更是连官盐见都没见过,不过像一些地主家庭、富贵豪绅、贵族世家,他们肯定是吃的起的,而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也不可能不吃盐,他们又吃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购买?

都知道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每个人每天都要摄取6——10克的盐,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体内酸碱的平衡,除此之外,盐号称“百味之王”,如今没放盐的菜肴似乎并不好吃,没让人产生食欲。

这时候就出现私盐,私盐价格低,百姓也吃得起,但是贩卖私盐在古代是犯法的,私盐指的就是未经官方和税务机关允许或者批准,从而进行私制、私运、私卖的行为。

私盐在古代和官盐是成反比的,官盐的价格越高,盐税越高,私盐就越好卖,利润也越高,私盐也就越来越多,虽然官府会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根本控制不了私盐的所有通过渠道,但凡有需求就会有人卖,因此百姓就靠购买私盐度日。

而古代贩卖私盐是死罪,所以控制私盐有时候严格有时候相对放松,严格的时候,百姓很难购买到私盐,所以一般来说会私藏一些,以作备用,但是也有不私藏的,实在买不起官盐,又买不到私盐,最后只能不放盐,直接煮熟后吃即可。

即使如此,相比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还是要好很多,生活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