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28个字描绘最美的乡村月夜,千古一句,春的消息。

夜半更深,朦胧斜月,一半庭院沉浸月光下,一半笼罩暗影中。星斗横斜,寥廓天宇,碧海青天,笼罩半边人家,春天温暖信息,从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传递而来。

本来在凡世凡人眼中这是平凡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在唐代诗人刘方平的眼中却是一幅美仑美奂的画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诗人,存诗不多,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这与刘方平善画山水有关,诗的前两句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天上,北斗星阑干与南斗星横斜,存姿优美,入诗入画。分割取景,明暗互映,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不仅如此,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作者另辟蹊径,构造全新境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之际,初春的虫声或稀疏或微弱,但这新鲜的鸣叫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而且一“透"字用得很拟物、生动、很动态,是绿窗纱太薄?还是春意挡不住?还是诗人敏感?总之诗人动情了,动爱心了,诗境于是出现了。“新”字也写出人们第一个收到了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和“今夜”、“偏知”、“绿”字相呼应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很带有情感色彩。

同类的春的信息的描述,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同样的诗意体验,刘方平早了几百年,在《月夜》中同样成功地表现过了。这种“理趣"虽无轩轾之分,却同样是诗人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在敏感的诗人心中引起了同样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写春天的诗很多,《月夜》上千年才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