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过南华寺诗》,节选《戏鸿堂帖》13册(硯田耩夫书法)

苏轼《过南华寺》,米芾碑帖《露筋之碑》,节选《戏鸿堂帖》13册

《戏鸿堂法书》又名《戏鸿堂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帖名隶书书写“戏鸿堂法书一”等。首开有“翰林院国史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无数书画作品外,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戏鸿堂法书》的辑刻就是他收藏活动的结晶。《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无确切记载,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

米芾世称“米颠”,在历史上是一位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书法大家。从《露筋之碑》看,米芾的创新精神,首先是不拘一格,以行楷入碑。书写碑碣,一般是用庄严肃穆的真书,尽管后代有人以行书写碑,但米芾敢于打破常规,以行楷书写“施教化、明人伦”的祠庙碑文,确是少见的。其次表现在沉着痛快、严谨周详的用笔上。《露筋之碑》长66.5厘米。高37厘米,书字17行,计217字,行径3分,行疏字密,是小字行书。在米芾的书迹中,除少数书札外,以这样的小字行书写碑,也是绝无仅有的。米蒂在他的书论《海岳名言》中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有求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可见米芾对自己所书的小行书----自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用笔爽捷痛快,每字大小,随笔画多少,自然配合,错落生姿。另一方面,他书写小字运笔时,在字的整体上与写大字一样.锋势备全。用米芾的话来说,就是“八面具备”。所谓“八面具备”,就是指笔划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布局的黑白停匀、大小疏密,运笔的动静疾徐等,都应极尽变化之能事。同时《露筋之碑》的小行书,较之米芾的其他宏篇巨制,无奔放豪逸之形却有安详静穆之势,无颠怪之狂却有士大夫谦恭礼让之态。再其次表现在《露筋之碑》中,还有一种洒脱天真、坦胸露肌的情趣。米芾自己说过:“学书须得趣。”《露筋之碑》的文字内容与分行布白相统一,米芾的学识修养与娴熟的书写技艺相结合,天真自然的秉性与潇洒脱俗的书风相统一,因此全碑显得自然从容,翰逸神飞,获得理想的情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