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灭灰飞叹后人》:纪录片中的“太平天国”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向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及各后勤保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所有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话题,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上学时候的历史课本上都重点学过这一段。在我的记忆中,我上学时的历史课本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非常正面,将其描绘成一场既壮烈又令人惋惜的革命运动,也是因此,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朝政府及所有官员,在课本上则是一副现在人民对立面的丑恶嘴脸;而在我长大之后,特别是临十年来接触的所有文化传媒中,“太平天国”却变成了另一幅面孔,愚昧、残暴、灭绝人性成了这场农民起义运动的代名词,而那些镇压太平天国的清朝官员,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头号宿敌——曾国藩,却逐渐成为世人歌颂的对象。那么,对于那个时代和那些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在这个不平凡的假期中,宅在家中的我除了玩游戏,就是翻看一些自己保存已久但无暇观看的电影、纪录片。而在这其中,恰好有几部讲述当时那段历史的纪录片,我在此分享给大家,也许能帮助我们一起解开关于那段历史的一些疑惑。

《太平天国》


这部纪录片,是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在2009年推出的,这部纪录片一共分十集,分别是《凡人洪秀全》、《烧炭工杨秀清》《饮食男女》、《极乐诱惑》、《兄弟争锋》、《忠王李秀成》、《战上海》、《乾王洪仁玕》、《悲情石达开》和《天王之死》。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较为详实的为我们介绍了“太平天国”这场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的整个发展脉络,没有意识形态的光环加持,也没有一味的贬低抹黑,这部纪录片展示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的“太平天国”,既指出了这场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与野蛮性,也对这些走投无路奋起反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流露出敬佩与赞扬。

现在社会的主流论调,似乎是把“太平天国”看成一个打着基督教旗号而疯狂搞破坏的土匪团伙,无疑,太平天国在当时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到处打砸学堂、捣毁塑像、隔绝人伦、给富庶的江南地区带去战乱与死亡,这是根本无法被粉饰的过错。但我仔细想了想,太平天国运动其实与中华大地上历次的农民起义毫无差别,只不过是他们这次举起的大旗是带着基督教色彩的,但在本质上,太平天国起义是长期受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对于命运的无奈抗争。“天父”、“天兄”这些把戏可能在一开始糊弄住了许多农民,但到后来太平天国的怒火烧遍整个南方的时候,就绝不是“拜上帝教”的作用了,而是底层民众为了换个活法的拼死抗争,对他们来说,不在吏治腐败和民族压迫的恐惧之下活着,就是所谓的“小天堂”了。


虽然与以往的农民起义别无二致,但有一个地方却又让“太平天国”显得与以往不同,那就是因为他们中也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其中不光是有着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奇才,也有接触过西方民主思想的有识之士,如果说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算是农民对“耕者有其田”的朴素认知,那么洪仁玕在后来推出的《资政新篇》则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政治纲领,也体现出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农民阶层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以及整个太平天国高层的局限性,《资政新篇》直到太平天国的灭亡也未能实现。


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太平天国”,我们不能光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看到“天父杀天兄”、看到“男女分营”、看到整个领导集团的腐败问题;也要看到他们的一腔热血,看到洪仁玕满腔热忱的政治思想、看到李秀成、陈玉成英勇作战的飒爽英姿、看到石达开为救将士只身赴险的悲情。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的农民阶层对于自身命运与前途的抗争和思考,只是,这一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最终成为一场梦幻泡影,但那些年轻的身影,却永远的被世人所铭记。

冯云山,1852年在全州战死,30岁;

萧朝贵,1852年在长沙战死。34岁;

杨秀清,1856年在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诛杀,36岁;

韦昌辉,1856年在天京事变中被石达开诛杀,33岁;

陈玉成,1862年被清廷诛杀,26岁;

石达开,1863年被清廷诛杀,32岁;

李秀成,1864年被清廷诛杀,41岁;

洪仁玕,1864年被清廷诛杀,42岁



《帝国斜阳:湘军东征录》


提到“太平天国”,就不得不提“太平天国”的宿敌--湘军。自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时起,身为太平天国“革命对象”的清王朝就一直在对其进行剿杀,然而承平日久导致的军备荒废以及清朝官吏的腐败无能,导致的是“太平天国”在清廷的重重大军围剿下越剿越多。1852年,深感无奈的咸丰帝下旨各地自行组织“团练”,协助朝廷剿灭“太平天国”,于是,一股深深影响了晚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军事集团“湘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2006年,同样是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栏目,制作了这部关于湘军的纪录片《帝国斜阳:湘军东征录》,而这部纪录片也是十集,分别为:《序幕》、《曾国藩》、《胡林翼》、《三河战役》、《左宗棠》、《彭玉麟》、《安庆会战》、《天京战役》、《未解之谜》和《谢幕》。这部纪录片虽然没有严格的按照时间线,却从湘军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和几个重要组成人物,为我们展现了这支影响深远的军事及政治力量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又是如何在挫败中摸爬滚打,最终成长为令清王朝都惧怕的一支猛兽的过程。


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层对前途与命运的思考,那么湘军的发展壮大则是晚清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虽然湘军的灵魂人物是曾国藩,但又不仅仅是曾国藩一人之力能够带动的,在湘军的队伍中,同样集结着那个时代的杰出英才,比如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李续宾、鲍超、曾国荃等文武奇才。

正如太平天国运动有着两面性一样,湘军也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是刽子手,每个人的双手都站满了农民的鲜血,太平军攻破城池时还只是有限屠杀,湘军则往往在苦战攻破城池之后无差别抢劫和屠杀,甚至是对于放下武器投降的农民军,也毫不留情的一律屠杀,做出种种惨绝人寰之事;而另一方面,湘军的军事行动也使得当时的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湘军的核心权力层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那一批人。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太平军与湘军双方都装备了数量不少的西式武器,这些武器以及“洋枪队”在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湘军的领导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蛮夷之族”的武器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威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不是不能光喊口号,得踏踏实实做点什么了?在太平天国日薄西山之时,湘军的领导层们已经有所警醒,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成为了“洋务运动”中最早的新式兵工厂,虽然后来湘军被裁撤,但这把“开眼看世界”的火却随着他们的努力而在全中国烧了起来。

可以说,湘军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晚清的政治格局,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改革,湘军的灵魂人物曾国藩培养出的唯一真传弟子李鸿章最终青出于蓝,成为了被中外所熟知的风云人物。

《案藏玄机:刺马》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阅射完毕回府的路上遭遇刺客袭击,由于刺中要害部位,马欣贻重伤不治,次日而亡。案发之后,清廷震动,慈禧太后命时任刑部尚书的郑敦谨同曾国藩一起组成专案组审理此案,但在整个查案过程中,曾国藩心不在焉,只有郑敦谨一人在追查此案,然而这件看起来只是“独狼恐怖袭击”的案子却越查越蹊跷,比如刺客张汶祥在袭击之后主动报上姓名等待被抓、马新贻在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家人不要进京告状等等,到最后,真相也没能大白,身为钦差的郑敦谨在递交了一篇含糊其辞的结案报告后便冒着被严惩的风险称病回家,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留下一桩神秘的千古奇案。


《案藏玄机》这部纪录片是央视出品的一部纪录片,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四件奇案(武元衡被刺、烛影斧声、袁崇焕之死、刺马案)来进行剖析和推测,其中的这件“刺马案”看似是一起刑事案件,其实也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系。

在“太平天国”起事之时,便有一项公有制制度,叫做“圣库制度”,规定人无私财,一切归公,生活必需品全由圣库开支。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十一年,又尽掠江南富庶之地,因此所谓的“圣库”也成为各方势力所垂涎的一块大肥肉。在攻破南京城之后,曾国藩给清廷的汇报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圣库,南京城里值钱的东西几乎没有,坐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私人军队,又说这个人人皆知的“圣库”根本不存在,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曾国藩是不是在搞什么猫腻。于是,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清廷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嘉奖曾国藩,而是紧急调动大军对湘军形成包围之势,直到曾国藩自行裁撤了湘军之后,清廷才又开始演“君臣欢”的戏码,但不说并不代表不查,这个消失的“圣库”始终是慈禧心中的一道坎。


可以说,“刺马案”的背后其实是清廷和湘军势力的一次隐秘政治博弈,各方势力卷入其中互相算计,最终,随着封疆大吏马新贻的死,彻底宣告了清廷的失败,由协助围剿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湘军虽然在组织形式上被瓦解,但却渗入了清帝国的每一个毛孔,从此,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再也无法对这些地方势力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军阀割据的开始。


以上,便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跟“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的三部纪录片,最后再说几句别的。1864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被湘军攻破,气急败坏的围城指挥官曾国荃一把火烧掉了洪秀全的天王府;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亚特兰大也是火光冲天,美国南北战争的走向也就此明确。这是一件在今天看来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差不多同一个时期,在地球的两端,两个大国同时都在打内战,也都在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再次统一,但后来的走向却完全不同。美国从此彻底统一,像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一样开始在国际上的狂奔之路;而清王朝却像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最终在四十多年后被彻底埋葬,而中华大地也从此坠入苦难之中,直到1949年才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滋味,请诸君自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