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戚继光》在蓬莱演出,落幕后观众久久不离场

作为一名第一次在剧院里看京剧的80后,竟然在听不懂的戏文、摸不准的鼓点、看不懂的文武斗里情不自禁地叫着好,情不自禁地落了泪,原来庙堂之上的国粹,竟能如此精湛,能够让戚继光恍如再生,血肉丰满地立在眼前。


我是因为戚继光这个人物,去看了京剧,还有许多人是为了京剧这个形式而看到了戚继光,也还有许多人稀里糊涂地走进了剧场,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收获了不同的感动,演出中此起彼伏的掌声,演出结束久久不散的观众和热烈的掌声都是最好的见证。


这是一部精品,是一部花了心思打造的剧目——我和我同样并不懂得京剧的朋友,以看热闹看到热泪盈眶的状态,互相感慨。



此刻回味,整场戏有几处让人极为动容的地方,要想看懂,得对戚继光有点了解。所以,作为他的忠诚粉丝,我忍不住又要说话了。


蓬莱阁下、丹崖山上、登州府氏,蓬莱元素在这部戏里十足呈现,当然,主角戚继光便是登州人氏,这是最大的、最暖心的点。


梁玠、胡宗宪、谭纶以及在台词中频繁出现的赵文华、张经和那场著名的王江泾大战是真实存在的,而梁玠的侄子梁星、张经的外甥女沈海萍,我这浮在戚继光学术研究水面的小青蛙,还没有看到有关他们的记载。


戚继光与沈海平


但是,我极为喜欢在剧中存在的他们。

梁星,要说出戚继光没能说的话,戚继光打舅舅的历史事实以及戚继光斩子的民间传说融合成了梁星这个人物,让戚继光与其恩师梁玠的师徒情谊得以绵延,此念甚好。


沈海萍一角,应是部分虚构了,可是,这个人物表演的,那举手投足,那身段,也太美了。回到正题,张经毕竟家在福建,这外甥女长在登州,或是为了剧情需要。但这个女一号,在戚继光内方外圆的性格转变上有很大的助推作用,这也让胡宗宪与戚继光那场关于究竟做个耿直BOY还是圆滑老臣的激烈辩论有了缓冲和落地儿的自然过渡。(胡宗宪与戚继光辩论这段太精彩了,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录像)


戚家军


所以,当让全场掌声雷动、此起彼伏的胡宗宪与戚继光之关于官场为人处世之大辩论结束,我还沉浸其中,为戚继光有一个爱他、护他、磨练他的上司胡宗宪而热烈盈眶的时候,沈海萍竟然说是因为她贿赂了胡宗宪才会有了戚继光的宁绍台参将一职。


我虽然理解作者要点透戚继光在官场为人圆滑些,可我还是不能接受胡宗宪也是这样的上司。毕竟,爱才、惜才之人是有的,不论是古时的官场,还是今时的官场。胡宗宪这个难能可贵的抗倭将领,就是识才、爱才的人。


但是,此处依然要用转折,因为戚继光的性格转化这是要有的,也是要有事情去激发的。


胡宗宪与谭纶


胡宗宪、谭纶、戚继光三个大牛人那一台戏。戚继光为了百姓,不停的提建议、杀倭寇,可是在官场同僚看来,却是出风头、贪功劳。谁还没个少年的时候,谁还没个被不理解的时候,英雄也有年少时啊?要何其幸运,才有谭纶、胡宗宪的庇佑,又得何其努力,才能成千古功业?看戏的人,在此刻多是沉默的,或许,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时候吧。


而戚继光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尤其是一个心思缜密、甚至多愁善感的一个人,他的诗歌中曾经不止一次的表达过愤懑,但他的成就又明明白白地表达着“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执着践行:要做成事,怎么能没烦恼呢?要做成事,必须要有平台,那么,尽管去冲吧!


胡宗宪与戚继光的辩论大赛


关于戚继光的家事,看戏时,又有朋友问到戚继光怎么那么多老婆。

我想说的是,自古美人爱英雄,这句算是小女子擅自揣摩,聊表倾慕之情。


实际情况是,在戚继光所处的那个时代,纳妾,就像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一样,是约定俗成的。女同胞,在那个时候,更像一个物件,今日我到戚府门上拜访,没什么礼物带,便带个漂亮的姑娘吧,还请将军笑纳。就是这样的风气,让他咋办呢?


戚继光很不错了,17岁结婚,一直只有王氏一个妻,这种情况维系了23年。人到40了,不知道怎么就变了,又娶了3个妻子。这倒是有记录的,却也不应该是咱们今天的关注点,不是吗?


梁星


关于剧中三次提到的王江泾大捷和张经。明朝很重要的以倭寇围歼战役,,是嘉靖朝抗倭以来的首次大捷。可是,战斗刚一结束,带兵打仗的张经就被下了大狱,他在狱中自杀了。本剧,一再提醒戚继光,不要成为张经一样的悲剧英雄。


幸运的是,他不是。


本剧以郁达夫的诗开头,咱们再一起重温一下。


满江红

郁达夫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