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一个字,京剧“干”不过相声!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

最近德云社又被卷入风波中。最后,以老郭同志发声,给出了12个字的警句“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表明了个人态度,为这一次的风波画上句号。我想说的是,由此可见,以德云社为代表的相声行当正在飞快的吸收流量,飞速崛起中。反观,同为传统艺术的京剧,最近几年虽然也为了迎合年轻人也做了不少改变,也有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在积极努力的推动着京剧,向着年轻人进行迎合。各大视频网站也有在推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比如bilibili等。而一些诸如《珠帘寨》,《徐九斤升官记》,《游龙戏凤》之类的这些做工蛮多,蛮有趣的戏,也逐渐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但是总是感觉不温不火,好像总是没有什么热度,让人

担心这门传统技艺是否能跑赢这个靠吸引眼球来传播的时代

就是因为一个字,京剧“干”不过相声!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

今天我斗胆来讲一讲,我觉得京剧为什么在消费市场上干不过相声的原因,各位请慢慢往下看。

相对于“出生”在北京天桥的相声,京剧可以说是一门自打问世起就自带艺术属性的技艺,凡是属于艺术的东西,大概入门的时候,都是喜欢不起来的。不信的话,可以想想小时候学乐器,学画画的时候,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在爸妈的淫威下,“含泪”上路的。而现在的京剧无疑比这些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又多了一道门槛,因为年轻人普遍会有一种排斥的态度,认为这种老掉牙的东西只是老人家才会喜欢。这是其一。

就是因为一个字,京剧“干”不过相声!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

还有,京剧总体显得那么高雅,而且有点不接地气,至少京剧艺术家们不能像老郭同志,不能像德云社的小先生们浑插打科,那么符合观众的胃口,要有派,得端着。从各路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旧时候:人们在戏园子里听戏,老听众喜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在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的欣赏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唱出了错,便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梁实秋先生称这是真正的听众,是他来维系戏剧的水准不坠。

就是因为一个字,京剧“干”不过相声!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

如今得益于人们素质提高这个优良传统,在京剧剧场是逐渐消失,毕竟京剧如今是非遗文化,高雅产物,登台的都是艺术家,高水准的人儿。倒是在隔壁相声剧场,观众“砸挂”,“刨活”乐此不疲,恨不得花了票钱,还要自己捧哏。

再者,对于我们心中认为的老年人很喜欢京剧,老年朋友的市场就是京剧的自留地,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个理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是不成立的。诸如很多老人,放着穆桂英挂帅,然后躺在沙发,靠椅上,就睡这了。对于这一部分老人来说,京剧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他年轻时,只有京剧是随处可见的屈指可数的娱乐形式之一,听戏已经变成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了,毫不夸张的说,京剧只是他生活的BGM。我们还可以在小区或者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观察到,很多老年人看京剧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一出戏一下午就过去了,老哥哥老姐姐一起聊聊天找个乐嘛,如果你半路给他们吧电视换个什么奔跑吧,兄弟或者放个复仇者联盟什么的,其实他们也挺乐意的。不过近年来,我注意到,周围公园里有老年人斥资数十万,购买专业音响设备及乐器,自己拉起队伍开始吹拉弹唱,好不快哉!我时常,晚饭后,散步时,驻足观看,得三字结论“真会玩!”

就是因为一个字,京剧“干”不过相声!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

总得来说,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以在看京剧的时候,不光是看他的做工有多么有趣,词有多妙,调有多没,唱的有多好听,而是看它的整体,包括演员之间的配合等等,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个高深的活,一般人没有在戏园子里泡个五六七八年是泡不出来的,这在现代讲究快消文化的今天无疑又是一个难关,和现在快节奏的时代不相符合!而它本来可以吸引到的市场被另外一些随着时代进步的传统艺术所吸引,“自留地”也逐渐被蚕食,光靠政府主导和政策倾斜是无力推进京剧艺术发展的,始终还是需要让这门艺术适应时代,毕竟艺术家也是要吃五谷杂粮的嘛!我们要知道,

整部戏剧发展史,就是“变”的历史。例如京胡这种东西,根本不是京剧“与生俱来”的,是在梆子胡琴的基础上,全面改造创新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