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

1、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2、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3、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4、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5、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虚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6、谦虚使人的心缩小,象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

7、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文化-作家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九岁始入私塾。十四岁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十九岁任职小学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之后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回校继续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文化-老舍作品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6年9月,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一炮而红。

文化-人民艺术家老舍

1944年,创作并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两年后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57年,发表著名话剧《茶馆》,被称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

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家 。墓志铭是:“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文化-老舍故居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文化-生活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文化-北京胡同

老舍是一个幽默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秉承一种幽默诙谐的风格,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当时向作家老舍催稿。而老舍先生回稿时十分幽默,他这么写到: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人们这么评价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其代表作品《四世同堂》号称同时代好评最多的一部小说,一度风靡中外。《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文化-《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这一个个历史正式被“支离”的民族历史。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等。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来展现历史事件是作品表现战争的独到之处,收到了用微观化、艺术化的手法展现战争这个宏大主题的效果。

文化-《四世同堂》节选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一座民族主义文学的丰碑。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抗战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曾给《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写序《师者,老舍》。这位全球著名的学者尤喜中国现代小说家的作品,他说:“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在序言的结尾,克莱齐奥写道,“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的老舍先生,对于“茶馆”这个地方是含有独特感情的,他觉得,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于是戏剧《茶馆》诞生,《茶馆》这出戏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社会变迁。他通过那些小人物的视角,从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给我们展示了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历史性改变。

文化-茶馆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龙须沟》一样,《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其二,是能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着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馆》的幽默感,是同对旧社会和对反动人物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老舍《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侧面:作者选取了裕泰茶馆这个象征被摧残得衰败不堪的旧中国为观察窗口,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迁。纵的侧面: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演变。

茶馆-节选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