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王羲之“真迹”,可能是他临摹的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临摹这事,在古人看来,十分正常。比如明代仇英就喜欢临摹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画着画着还临出了自己的风格。书画临摹得好,可以乱真,古人制造“假画”的主要目的从来不是盈利,他们更享受的,是自己的伪作不被世人识破的快感,这是学书画人的秘密。

在书画历史上有很多知名的“造假”高手,除了现代我们熟知的张大千,在古代也有不少此中好手,比如北宋的大书画家,米芾先生。

米芾,湖北襄阳人,北宋书法家,人送外号“米癫”。

米芾的书画模仿能力堪称千古圣手,单论作假,世间也少有匹敌者。凭着这一身精湛的技艺,他手下的仿品混过了不少行家里手的法眼。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

其实,这一切源于米芾对笔法、墨法和章法的出色理解。米芾作书讲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率意,却从不大意。

王羲之《大道帖》传为米芾仿本

王献之《东山松帖》传为米芾仿本

由于他的临摹技艺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大多数时候,连古画的主人都察觉不到自己手里的书画有任何异样。

传为米芾临王羲之《行穰帖》

传为米芾临《王献之中秋帖》

不过,他本人的临摹游戏只是为了显摆画艺,骗人赚钱的事,估计米芾是干不出来的,毕竟他是“书画博士”嘛!而且,他又不缺钱。

米芾的仿摹大作《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