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复杂到历史书一笔带过的时间节点,只要记得这十件大事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比较混乱且一时间难以梳理的时期,其中最典型的比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国,以及明清对峙藩王割据。如果我没有猜错,最容易搞混淆的应该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今天就用最白话的白话来讲讲五代十国。

说到为什么容易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容易相混淆,可能有以下原因: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也就是同一个大体时间段,南方有朝代更替,北方也有朝代更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分割,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并且都是独立的政权,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所以叫南北朝。学过高中地理的应该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很多意义上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是以长江作为南北分界线这里不再赘述。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北朝初期刘宋,北魏对峙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记简称:南四北五

五代十国记简称:南十北五(其实不止十个)

那么刚好和五代相似的是:五代当中更替的也是五个朝代,而且行政中心都在中原及北方,比较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南方不再是单独的朝代更替,它比较过分,直接分割成大小十来个国。

五代十国地图

再有一个相似点就是这个“周”字,北朝最后是“北周”,五代最后一个是“后周”,隋文帝代北周,灭南陈统一,赵匡胤代后周灭南唐统一,是有点像。如果有人记不住北周和后周,那就记忆这个“后”字,后字排在后面,所以后周在后,北周在先在前面。

好了不多说这个南北朝,说正事!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清源、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十国很难记住吧?不好意思我也记不住。只要知道南方的这十国和北方的五代几乎是并列关系就行,这里要提到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 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奋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这么多个小国独立的原因有一个关键词 - “藩镇”。

来,我来详细说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区别于前面那些“梁”,“晋”,“唐”,“汉”,“周”等大一点的朝代后史学家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因为是后来的嘛。

五代一个代:梁(后梁),朱温

事件一:朱温弑君篡唐(大唐帝国虽然百足之虫,这回真的死而很僵了)唐朝→后梁

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朱温)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朱温)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朱温)和解。朱全忠(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朱温)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他改名朱晃(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东都东京(今开封)。

但是!后梁政权虽然掌控中原地区,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北边有契丹),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

晋王李克用(相貌特征独眼龙)


事件二:梁晋对峙(这个晋是晋王李克用,“后唐”的前身,和“后晋”没有半毛钱关系)

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 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燕国,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朱温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五代第二个代:唐(后唐),李存勖


事件三:李存勖为父(晋王李克用)报仇灭后梁(唐朝姓李,后唐也姓李了)后梁→后唐

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直接把朱温给杀了篡位,习惯就好,在五代时期,子弑父都是常规操作。然而朱友圭没啥用,典型的败家子,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张文礼杀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他,后梁覆灭。

好了,从后梁到后唐,也就是大致理解为朱家和李家的争斗,朱家朝代结束,李家代替了他。下面再说李家。

李嗣源剧照


事件四:后唐宫廷政变(由繁荣到衰败就只有几年时间)

同光四年(926年),邺都兵变,李嗣源被派去镇压却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李存勖死在乱军之中,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他初称监国,不久即位为帝,改元天成。李嗣源是晋王李克用养子,和李存勖应该是义兄义弟关系(有兴趣的搜索一下十三太保)初以骁勇知名,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他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累升至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兼中书令。

李嗣源在位七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但后期姑息藩镇,孟知祥据两川而反;御下乏术,权臣安重诲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从荣骄纵而不得法,以致变乱迭起,朝政混乱。

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

五代第三个代:(后晋),石敬瑭

事件五:石敬瑭勾结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灭后唐建后晋,后唐→后晋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 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辽太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

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辽太宗

事件六:后晋靠契丹上位,之后又不服,互掐,结果大将倒戈被契丹狠揍直至灭国,后晋→契丹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 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946年后晋出帝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


五代第四个代:(后汉),刘知远

事件七:契丹不得民心溜达一阵子就走了,中原无主,河东军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晋→后汉

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有赖郭威平定。 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

五代第五个代:(后周),郭威


事件八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后汉→后周

后周太祖登基后剪除若干苛政,厉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 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后汉旧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柴荣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名君。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 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

赵匡胤剧照


事件九:陈桥驿黄袍加身,代后周建宋,五代结束,后周→宋(北宋)

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即宋太祖。

事件十:“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相继吞并十国统一中国地区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

962年荆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

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

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鋹投降,南汉亡。

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

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闽南清源军亡。

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从太原北伐辽国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攻下东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至此进入宋辽对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