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一起体验一次滑滑梯买馒头

疫情之下的北京,完全变了个样。曾经人流涌动,人声车声交织的国贸路口,现在街上行人寥寥。

曾经拥挤喧闹的公交车,现在空荡荡地在同样空荡的大街上行驶。还有原本日常堵车,人行道上摩肩擦踵的安定门内大街,人少得只剩下巡逻的保安小哥和社区防疫的阿姨。唯一人多点的地方,是鼓楼馒头店。

但人也依然少得不似从前,毕竟从前是这样的——

曾经要挤在人群中,排队一个小时才能买到的馒头,如今门前的队伍已经短了好多,人们也不像往常一样人挤着人聊天,而是走起了北欧风,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隔着一米的距离。

变化还有街上一家馒头店的售货方式:滑滑梯。

这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智慧——自打8号恢复营业开始,鼓楼馒头店就想出办法,将一米长的五合板斜横在柜台和门前栏杆上,店员将馒头打包装袋,往板子上一放,袋子便顺着光滑的木板落到顾客这头。门前的玻璃上还张贴着非常时期尽量扫描支付的告示。如果一定要现金支付也可以,一根带着小盒的长长的棍子伸出来,一收一放,收钱找钱,是真正的无接触购物了。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使得在疫情期间,还能吸引那么多顾客前来购买?一个馒头,值得吗?

在北京,鼓楼馒头店这五个字,掷地有声。

鼓楼总店窗口旁的锅炉上,有高到天花板的蒸笼,一屉30个,一次能蒸近600个。你问产量这么大,能卖完吗?

事实上,每天卖完。

如果鼓楼馒头店有目标客户,那一定是所有人。

大爷大妈是购买主力军,买的馒头几乎都是批量,一买就是一大袋一大袋的买,馒头二十个,糖三角、豆包各十个,自备口袋或者直接推一个小车。来一次不容易,要买就买个够。

叔叔阿姨也是走过路过不会错过,虽然买的不多,但也会多多少少买些当今明两天的主食,方便又好吃,谁不爱呢?

也有零零散散的年轻人,要么是早已听闻鼓楼馒头店的大名,要么是见到这么长的队想凑个热闹,也会想买一两个尝一尝——然后就成了回头客。

甚至还有专门的黄牛来代购鼓楼馒头,原本1.2元一个的馒头,淘宝上价格翻了好几倍。

排队一两个小时也是常态,有的老人甚至凌晨两三点就来排队,只为一口热乎馒头。

鼓楼馒头店为什么这么火?难道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店吗?不,火眼金睛的大爷大妈告诉你,这家店馒头的秘诀就俩字:实在。跟普通馒头相比,个头大,瓷实,原因全在两个字:戗面。

戗面馒头是山东传统馒头做法,因在发酵面团中戗入了干面粉而得此名。

戗面馒头面香浓郁、白暄筋道、干硬香甜,也称硬面馒头。

戗面馒头,之所以好吃、韧劲儿大,就是要在和面的时候使出全身力道去揉面。

做出来的馒头嚼劲大,麦香味浓厚,色泽洁白、口感干硬、暄而不散、内部结构气孔细密,呈海绵状。每一个悉心揉制的戗面馒头,掰开后都是一层一层的。而每一层,都是大馒头的厚道和实诚。

曾经有报道说老板老家一个村的人都是做馒头的,馒头店每天早上6点开张,他都会提前过来,有时一待就是一上午。

老板是一个叫杨忠杰的山东大汉,照片看起来实在憨厚,就跟店里卖的馒头一样,给人心安。

平时的鼓楼馒头,是北京人最爱的面食。疫情之下的鼓楼馒头,则是北京人最后的心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假期,大家都想念这一口馒头,那么多店铺因为疫情暂时营业,而鼓楼馒头依然在。

旁边有买完馒头的大爷一边往自行车上装馒头,一边自言自语:这年头,有馒头买就不错啦。还有一对夫妻来买馒头,本来想两个两个买,后来又十个十个买,说好不容易出一次门,多买点。还有一对老夫妻路过,看到有卖馒头的,俩人商量说:要不咱也买点回去冻着。

人生在世,福祸难免。再难,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是每个人最朴实的愿望。而在当下这段难熬的时光,囤一点山东戗面馒头更能满足大家对平凡踏实的安全感的追求。待到春暖花开时,让我们一起摘下口罩,“走啊,去鼓楼馒头店排队买馒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