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信仰》

信仰是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主义、宗教观念或对某个人的信奉、敬仰和尊重。信仰者把这种心灵上的极度虔诚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榜样示范。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世界上就有了信仰。契诃夫说:“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世界上的信仰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大致包括神话、复活、英雄、图腾、巫术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儒教等诸多信仰。不管信仰的方式方法有多么不同,信仰者对信仰的态度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将信仰视为生命的最高原则,生活中所有毕恭毕敬的庄严仪式都是以遵循信仰原则为导向的。

信仰是超脱于现实的灵魂标注,信仰者信仰的东西或事情都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掌管者,上帝是主宰一切的。中国佛教信仰中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都有前世、今生、来世的六道轮回。一些国家或宗教更是将所信仰的内容发展成为一种国家文化或宗教文化,用信仰的力量凝聚人心,让整个民族都被这种信仰的力量所统领,这是信仰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现今,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正面临着“信仰危机”,大多数人的信仰已经荡然无存。信仰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冲噬,信仰的思想防线一次次决堤,人们用权力代替信仰,用金钱排除障碍,用戾气甚嚣尘上。白岩松说,寻找信仰,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命题。信仰的前提是敬畏之心,有了敬畏就有了全民遵循的约束力,有了敬畏疲惫的心灵就有了归属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呼吁就是要激荡起人们内心守望平静的波澜。因此,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民族来说,信仰都是指路明灯,是精神支柱,是最强劲的动力,更是力量的源泉。

信仰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可以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他的人生就有了目标和航向,也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永不放弃的行动自觉。中国古代就有愚公代代相继齐力移山的信仰,有精卫锲而不舍奋力填海的信仰,有《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坎坷,心中拥有取得真经、普度众生的信仰。可以说,拥有信仰的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汉代司马迁饱受宫刑的隐忍之痛,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著作既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也是内心坚不可摧的信仰所在。苏武有持节云中19年矢志不渝的信仰;西晋陆机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的信仰;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投身水深火热的革命浪潮中,用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情怀为广大群众开辟新天地,谋求新福祉。可见,信仰更是一种无形的内在潜质,可以激发信仰者内心的无穷力量。在你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路途再远,只要怀揣坚定的信仰,你终会抵达终点。

信仰是努力的因,结局是奋斗的果。曼德拉在27年的牢狱生涯中,每天承受着监狱的繁重体力劳动、狱警刺耳的嘲骂和无尽的谩骂,其中20年是在常遭海风狂掠的罗本岛上度过的。他依靠坚定的信仰终于在在73岁时重获自由,4年后成功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宝莲灯》中有句话说得好,“人心不死,灯芯不灭”。信仰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无限寄托。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他们都是将信仰作为坚持不懈的品质追求,在迷茫困惑时,在身处艰险时,信仰就犹如一道光芒赐予无穷的力量,给你们黎明前无限的希望,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信仰是超脱肉体、规范行为、升华灵魂的精神指引,一个人无论地位显赫还是出身卑微,都有仰望星空的信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果你投入教徒般的信仰和专注,你的事业将会蒸蒸日上;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做一种营生的手段和方式,那么你将活的非常卑微和矮小。哲学家萨特曾经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另一个就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人总是应该有一点信仰的,没有信仰的人生会变得迷惘彷徨,如同在黑暗的夜色中随波逐流,活不出真实的自我,最终让本来出彩的人生变得黯然失色。有信仰的人生是让梦想插上翅膀的一生,是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一生,有信仰陪伴的人生才不会形单影只,人生之路才不会迷失航向,最终会在峰回路转处实现自己柳暗花明的人生价值。

借用尼采的一句话:“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处,不要问,走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