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荀彧收到曹操赐的空饭盒后就服药自杀了?

Cp3炮


在三国时期一直存在两股势力互相较劲,一股是匡扶汉室,一股是谋朝篡位。曹操和荀彧一开始都是匡扶汉室的热血青年,这也是为何二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只是后来曹操势力做大以后感受到了权力的快乐,又看到汉室衰微,就起了取而代之的的心思。而荀彧忠于汉室的初心并没有变,于是二人便由相濡以沫走向了生死对立的局面。

荀彧和曹操既是君臣,也是好友。荀彧在曹操创业之初就投奔了曹操,并多次在生死之际挽救曹操于水火之中,二人可以说是生死以供的患难知己。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皇权早已旁落,汉室气数已尽,一代枭雄曹操更是比别人深刻看到了这一点。荀彧也看到了,但他没有像曹操那样对汉室心死,反而幻想着曹操能像他一样继续忠于汉室,并在最后能将权利还给汉献帝。

但曹操没有经受住人性的考验,最终称王加九锡,只因曹操不愿担谋朝篡位的骂名才没有称帝。此时的荀彧、曹操都已年老,荀彧更是看的明白,在曹操称王的那一刻,兴复汉室就彻底没希望了。只是他已经老了,不能在将死之前忘掉自己最初的理想,去做一个自己痛恨了一生的乱臣贼子,但他又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在违背礼制的小事上发发脾气,来彰显自己心底的崇高理想。

曹操对这位昔日的恩公也十分头疼,一方面想厚待荀彧,一方面又容不得他“放肆”,手下又有一帮早就看荀彧不顺眼大臣不断弹劾他。事情终于到了不可转圜的地步,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三盒点心,但荀彧打开后里面却全都是空的。曹操的意思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要想继续保持现在的地位就得乖乖听话,不然就是“没饭吃”,跟汉文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是一个套路;第二个就是,你所忠心的汉朝没有能力供养你了,要想“有饭吃”就要改变初衷,忠心于我曹操。

曹操的内心当然是不想杀荀彧的,一是荀彧对他有恩,杀荀彧不仅让他良心难受还会让他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二是,荀彧对他没有什么威胁,无非是荀彧老是指桑骂槐让他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只要荀彧消停了,曹操也不会追究什么事,赐荀彧空饭盒,无非就是恩威并施,让荀彧服软。但荀彧没有屈服,他不想晚节不保,他选择为自己的初心,为自己最初的梦想而死,于是在收到曹操的空饭盒后就自杀了。


足下三尺


在三国中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荀彧反对曹操建立魏国,于是曹操就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在之后荀彧理解了这个空盒子的寓意后就自杀了。而这其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荀彧选择自杀?

其实曹操这样做也是良苦用心,他知道这个时候正要实现自己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而这也是他大半辈子而为之努力的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他来说任何人的反对他都会置之不理的,这时荀彧的反对曹操并不好意思出面去将他给解决掉。况且两人的关系真的就是如知己好友一样,所以曹操就送了一个空盒子让荀彧去理解。而这个空盒子所代表的意思也有三种之多,而荀彧也是看出来了所以才自行了断的。

先来说第一种,空盒象征的就是一口空的棺材,而曹操送他这样一个空盒子无疑就是送给了他一个空棺材。空盒是用来装东西的,而空棺材就是用来装死人的,这样一来曹操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是明确了,他就是想让荀彧死,但他又自己不能亲手杀了他,所以就送了个盒子让他自行了断。荀彧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知道这个棺材里必须装一个人,不是他就是曹操。而曹操是不可能进去的,那就只有荀彧了。

第二种意思,当时曹操给荀彧的盒子并不是一层,而是三层,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当时荀彧已经跟上曹操将近三十多年了,这就三层就代表这三十年之前的种种过去,而盒子是空的就代表这已经都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荀彧也明白了,曹操就是想告诉他这三十年的努力,在你执意保护汉室以及匡扶汉室的争论中,一切都化成了空的。而这就是高告诉荀彧曹操去心已决,而他也是反对不了的。

最后一种,盒子就是放东西的,而曹操给荀彧的盒子正好是吃饭用的,而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盒就是告诉他,之前你为我做事,我给你俸禄和饭碗,但你现在反对我,我肯定是不会再给你一丝的俸禄,而给荀彧个空盒就是说明他在从曹操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他也是一位被曹操遗弃的谋臣。既然荀彧没了“饭碗”那么他的生命也可能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了。所以在他倒不如用自杀来向曹操回应。

经过上边所说的,曹操给荀彧空盒子的意思就是以上所说的那三点,而就是这样才有荀彧自杀像曹操回应这一个事情。可以说这两位从来都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利益的互助,而那时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朋友,荀彧自然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







铭辰殿下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是他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家等大量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对曹操势力的扩大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是他在吕布偷袭兖州的时候跟程昱一起守住了甄城、东阿等三城不失,才使得曹操不至于无家可归。

是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更是他在官渡之战正酣的时候写信给曹操,坚定了曹操战斗下去的决心,终使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

可以这么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后来的曹魏政权。

按说这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然而两个人却是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荀彧收到曹操给的一个空饭盒后立马服药自杀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一、曹操暗示荀彧自杀,荀彧不得不自杀

自从荀彧投靠曹操之后,二十年来,一直竭心尽力辅助曹操,曹操也一直把荀彧当成心腹。

然而当头来,曹操发现荀彧跟自己竟然不是一条心。

这让他非常生气,哪怕荀彧功劳再大,他也决定杀了他。

只是荀彧的功劳太大了,要是直接处死了荀彧,手下人必定会寒心,对曹魏政权的稳定不好。

所以曹操命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上面还有他的亲笔封记,就是暗示荀彧: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我给你一个体面的死法,你自杀吧。

“食盒”多念几遍听起来跟“死后”差不多,加上食盒是空的,也是在暗示荀彧自杀后一切都不追究。

反过来说就是,要是他不自杀,不仅他要死,身边的人也要遭殃。

荀彧是个聪明人,知道既然曹操准备杀了自己,那自己就肯定跑不了。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自杀是他唯一的选择。

二、荀彧自杀是反抗,也是一种赎罪

曹操敢行刺董卓,邀天下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这在世人看来曹操无疑是忠于汉室,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人。

加上曹操这个人有能力有实力,荀彧这才去投靠的曹操,

事实证明他没有选错人,只是随着曹操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他变了。

他变得不再想匡扶汉室,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但是荀彧还是心向汉室的。

两人的矛盾就这样越来越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曹操给荀彧送空食盒就是在告诉荀彧他已经知道他想利用他来匡扶汉室的阴谋,但是他的阴谋注定要落空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侮辱,因为正是有他荀彧的帮助,曹操才能做大到今天这种地步。

另外他也知道曹操已经掌控了整个朝廷,想推翻曹操已经不可能了,他匡扶汉室的心愿也就完成不了了。

古人重气节,好面子。

荀彧觉得心灰意冷,只有自杀。

荀彧自杀既是对曹操羞辱的反抗,也是为了自己做下错事的一种赎罪。

曹操是一代雄主,荀彧也是一代人杰,两个人在一起定然是能创造一番千古伟业,可惜最后却是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真不知道该说是曹操不幸,还是该说荀彧不幸?


假如荀彧没有投靠曹操,大家觉得天下大势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碧海梵天


这就和中国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曹操这么做,并不是第一回了,是跟前人学的,这种做法,既给领导留了面子,又不至于把事情弄得太难看,毕竟用这种方式下手的都是有功之人,下面这几个例子就是这样。

范例一:秦昭王赐剑白起

说起白起,就不得不提他的丰功伟绩,作为秦国统一路上的绝对功勋,他由于功高震主,他的功劳简直不亚于秦昭王。

白起,秦国人,祖上原本姓嬴,由于嬴白在党羽之争中失败,失去了王位的竞争权,一怒之下就不姓嬴了,老子以后的子孙就姓我的名字,白。于是有了白起这一脉。

白起的父亲极其崇拜魏国名将吴起,于是给小儿起名白起。在秦国全民皆兵的氛围中,白起根本等不到他当兵的年级,很早入伍而且迅速建立功劳,逐渐被提拔了上来。

白起的功劳真的太大。

首先是对周边国家的征服,在秦昭王的指挥下,白起对魏、韩、楚国大肆进攻,在白起的屠刀下,这些国家简直就是待宰的羊羔,白起走过,片甲不留。

其次,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世纪大战几乎决定了天下的走向。有意思的是,赵国派出了看家将领廉颇出战,而秦国则没有,派出了一个叫王龁的左庶长。双方在长平僵持不下的时候,赵国受不了了,阵前换将,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改之前廉颇的防守策略,可谁知,秦国秘密派出杀手锏白起,白起作为军事顾问的身份在王龁身后全面指导,诱敌深入,最后一举歼灭赵国,建立了不世功勋。大家都知道,这一仗,把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攒的家底打完了,秦国活埋40万,赵国从此退出竞争牌局,失去了和秦国掰腕子的实力。

那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迷信的说法叫杀降不详。

实际是这样,白起势头正劲的时候,力主进攻赵国,一举攻破邯郸,直接灭了赵国,但秦昭王当时有个丞相,叫张禄(范雎),在秦昭王跟前各种叨叨,于是,白起万般不愿意,但被迫撤兵。

过了一年,秦昭王再次起兵攻赵,让白起挂帅,白起托病,这是第一次白起拒绝;接着,秦国在攻打路上屡屡不顺,秦昭王再次派白起,白起依然不去,当然,白起的说法是正确的,当年赵国元气大伤,应该一口气拿下,结果错失机会,现在人家一口气提起来,再灭就难了,于是白起不愿意,秦昭王大怒,换帅进攻赵国,就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秦国的无功而返,白起的屡屡不去让秦昭王自然不高兴,你再功高,但你毕竟是臣子。

于是,赐了一把剑。这把剑,肯定不是奖励,白起又何尝不明白,挥剑自刎,历史上第一个大魔王,就这样死了。

当然,说到杀降不详,后面还有一个大魔王,项羽,不过他并非赐死,有兴趣的朋友另行了解。

范例二:嬴政给吕不韦下书搬迁

吕不韦对于秦始皇的帮助,可以不是一星半点的。吕不韦从秦始皇老爹异人开始操作,这是一盘大棋,先让秦始皇老爹过继到华阳夫人名下,然后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异人可以继承,嬴政才有权利做王,而且可怕的是,吕不韦在嬴政还小的时候,作为掌权丞相,一手扶持嬴政成长到一个君王。

或许因为吕不韦和嬴政母亲的关系太过微妙,或许因为嫪毐的介入让嬴政实在脸上无光,吕不韦最终没有善终,嬴政给他发了文,内容是: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大意是:秦国与你有啥关系,还自称我的仲父,你搬家到四川去吧。

这已经是很客气的做法了,这种赐,言外之意就是差不多了解吧,别等我用刑。

范例三:曹操给荀彧赐餐盒

楼主提问的荀彧,对曹操的功劳真是大。

荀彧对曹操的帮助,和张良对刘邦的帮助是一样的,曹操对于荀彧的依赖,也是继郭嘉以后,最值得信赖和可靠的谋士。

荀彧之所以被赐死,核心在于两个人价值观的差距。

曹操是什么人,枭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获取胜利是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

荀彧则不同,忠君爱国的儒家士阶层是他的价值取向,在他的价值观中,天下属于国君。

曹操最初打的旗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在于安天下,并不是坐天下,正是这个因素,荀彧才会跟从他征战。

可后来,曹操的的帝王之心逐渐浮现,刘邦当年杀白马约定:非刘姓不能封王。可曹操身边谄媚之人越来越多,曹操也蠢蠢欲动,这让荀彧越发不满。

荀彧作为一个谋士,属文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这种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比如陈琳,一篇讨贼檄文用曹操的话说,抵得上十万大军,由此可见,荀彧很有力量。

当然后期,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荀彧的不满也让他越发觉得不爽,索性,给你个餐盒,你走吧,因为我不杀有功之人。

也许,荀彧死后曹操会哭,白起死后秦昭王会哭,但政治家的眼中,你们的功劳在我心中,但你们的死,唉,不好意思......

也许,这就是政治。


崆峒书生


在三国中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荀彧反对曹操建立魏国,于是曹操就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在之后荀彧理解了这个空盒子的寓意后就自杀了。而这其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荀彧选择自杀?

其实曹操这样做也是良苦用心,他知道这个时候正要实现自己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而这也是他大半辈子而为之努力的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他来说任何人的反对他都会置之不理的,这时荀彧的反对曹操并不好意思出面去将他给解决掉。况且两人的关系真的就是如知己好友一样,所以曹操就送了一个空盒子让荀彧去理解。而这个空盒子所代表的意思也有三种之多,而荀彧也是看出来了所以才自行了断的。

先来说第一种,空盒象征的就是一口空的棺材,而曹操送他这样一个空盒子无疑就是送给了他一个空棺材。空盒是用来装东西的,而空棺材就是用来装死人的,这样一来曹操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是明确了,他就是想让荀彧死,但他又自己不能亲手杀了他,所以就送了个盒子让他自行了断。荀彧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知道这个棺材里必须装一个人,不是他就是曹操。而曹操是不可能进去的,那就只有荀彧了。

第二种意思,当时曹操给荀彧的盒子并不是一层,而是三层,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当时荀彧已经跟上曹操将近三十多年了,这就三层就代表这三十年之前的种种过去,而盒子是空的就代表这已经都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荀彧也明白了,曹操就是想告诉他这三十年的努力,在你执意保护汉室以及匡扶汉室的争论中,一切都化成了空的。而这就是高告诉荀彧曹操去心已决,而他也是反对不了的。

最后一种,盒子就是放东西的,而曹操给荀彧的盒子正好是吃饭用的,而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盒就是告诉他,之前你为我做事,我给你俸禄和饭碗,但你现在反对我,我肯定是不会再给你一丝的俸禄,而给荀彧个空盒就是说明他在从曹操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他也是一位被曹操遗弃的谋臣。既然荀彧没了“饭碗”那么他的生命也可能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了。所以在他倒不如用自杀来向曹操回应。

经过上边所说的,曹操给荀彧空盒子的意思就是以上所说的那三点,而就是这样才有荀彧自杀像曹操回应这一个事情。可以说这两位从来都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利益的互助,而那时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朋友,荀彧自然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





f梦飞翔f


曹操送给荀彧空食盒,并不是要他自杀,这层深意荀彧并未理解。

想必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动乱较长的一个阶段,东汉末年因为汉室衰微,使得群雄并起为了逐鹿中原,更是使得战乱不断,虽然是异常动荡的乱世,然而却是衍生出来诸多文治武功异常出众的名将、谋士,这些名人凭借着个人出众的能力搅动了整个历史的发展方向。使得天下三分占据,虽然说是三分天下,然而在这其中统一北方的曹魏在实力上,要明显的超过蜀汉与东吴,曹操作为后世人们口中的“枭雄”更是召集了一众的能人义士,齐聚在自己的麾下,为自己图谋天下大业出谋划策,在曹操麾下一众的谋士之中荀彧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存在。

都知道,荀彧原本是袁绍帐下的谋士,然而袁绍虽然名声显赫,但在能力手段上却是不值一提,见到袁绍没有前途,为此荀彧选择了转投到了曹操的麾下,荀彧作为忠正贤直的谋士,一心忠于汉室,投靠曹操也是看出曹操有一方霸主的潜质,希望通过曹操复兴大汉基业,为此更是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可以说在有着荀彧的帮助下,曹操的霸业也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荀彧的存在为曹操的征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后续曹操在要自立为王的时候,受到了荀彧极力的反对,毕竟荀彧一心忠于汉室,此时曹操的行为俨然是与自己心中的想法违背,后续曹操派人送给了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在接到之后二话不说就选择了自尽。为此后续给出的解释是,这个空食盒代表了曹操“不给饭吃”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我曹操不在用你了,作为谋士的荀彧自然也是看明白了曹操的心意,心灰意冷之下荀彧选择了服毒自尽,事实上,关于曹操送给荀彧的这个空食盒,应该不是要让其自杀的意思。曹操通过这个空食盒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要挽回荀彧,通过这个空食盒告诉荀彧汉室基业已经是无可复兴,历史的发展局势无法阻止,汉室已经是衰败了,然而对于荀彧而言,似乎是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也许并没有理解曹操的深意,毅然的选择了自尽。



萤火喵z


饭盒无饭怎充饥?

寓意已明命归西。

不必烦劳刀斧手,

坦然一笑与世辞。








费玉山905


一代枭雄曹操,堪称三国时期最有能力的大咖,帐下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在这方面绝对秒杀孙权和刘备。

荀彧,是曹操众多谋臣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曹操帐下的首席谋臣,早年跟随袁绍,因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就投靠了曹操。早在董卓掌权乱政之时,荀彧就与曹操相识,曹操还曾问计于荀彧,荀彧是这样回答的:“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足以看出他的眼光是多么超前。

投靠曹操以后,荀彧得到了重用,并不辱使命,屡次为曹操献计献策。徐州牧陶谦死后,曹操本想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但在荀彧的建议下,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之后,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在荀彧的劝说下,曹操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后来官渡之战中,荀彧献计偷袭乌巢,歼灭了袁绍的主力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因为荀彧智谋超群,还曾多次为曹操举荐人才,深得曹操宠信,还曾赞其为“吾之子房”。

公元212年,荀彧病重,曹操派人探望,并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见状,然后就服毒自杀了,为何荀彧会因一个空盒子自杀呢?荀彧的心目中,一直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本想辅佐曹操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而曹操野心很大,想要封自己为魏公,并建立魏国,这是荀彧不想看到的。

荀彧还曾对曹操说过:“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对于曹操来说,简直是打脸。于是,曹操觉得荀彧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还处处和自己作对,但有不能直接杀他,就给他送了个空盒子。聪明的荀彧看出了曹操的意思,就是想然自己永远闭嘴,于是就无奈地选择了自杀。


楷权说


曹操被汉献帝敕封为魏公时,荀彧想要和主公谈,荀彧想劝曹操做一个重振汉室的忠臣,而不是一个谋臣篡位的奸臣。但是曹操没有给他机会。荀彧请求见曹操一面,曹操婉言拒绝了。其实这个时候两人都心知肚明。荀彧心中所想,曹操一清二楚。空盒子本身就像一个棺材,荀彧多聪明知其意,服毒自尽



东后街51号


关于荀彧为什么自杀,有人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就是他。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重要谋臣,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然而荀彧却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他的个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维护汉室,中兴大汉王朝。当初投入曹操手下尽心扶持,也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国。他不要求曹操是一个仁主,却希望他恪守礼法,不僭越天子礼法。然而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多次想要称帝。

  荀彧一直坚持着正统礼法,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的,固执的坚守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坚持让曹操感到了反感,最终荀彧从曹操的宠臣,变成边缘之臣。这些旧的思想恰恰在荀彧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成为了他思想的一个桎梏,这时的荀彧就像当时的屈原追求美政理想一样,不切实际,不合时宜,最终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他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观念,及时调整自己与曹操的君臣关系,固执使他送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