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自益州投降,为何刘璋是暗弱,刘禅难下定论?刘禅:我难啊!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向包围成都的刘备献印投降。相隔五十年,刘备的儿子刘禅,在成都向曹魏将领邓艾投降。同是自益州投降,为何在历史上刘璋暗弱,而刘禅难下定论呢?


刘禅


刘璋投降

有人说刘璋就是自己作死的。其实对于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未尝不是全无根据。

刘璋的父亲刘焉留给他的是政治结构相对完善的政权,为何说相对完善?东汉末年,自董卓乱政以来,天下州郡相互攻伐兼并,刘焉能在益州拥有相对稳定的一片天地是非常难得的,况且还有张鲁在汉中守护着蜀中的咽喉之地。

刘焉病逝后,刘璋在赵韪的推动下,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益州的基业,赵韪也因此平步青云、官居要职。然而,刘璋的上位,赵韪等人的得势,是激化益州本土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已是益州牧的刘璋并没有重新分配“蛋糕”,以致甘宁、沈弥等人被荆州刘阖策反,这既是对益州实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内部矛盾加剧最直观的体现。


刘璋


收纳荆州南阳、三辅流民,形成东州势力,这对益州、对刘璋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既缓解了因内部矛盾而导致益州实力衰弱的困境,又为刘璋增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生力量。然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东州势力与益州本土势力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对抗,而刘璋在这新旧势力矛盾的过程中,却在趁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最终,新旧势力的矛盾爆发,赵韪等益州本土人士反叛,东州势力成了刘璋镇压反叛的主要力量。正是刘璋这种主次不分,强行镇压而不顾后果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在刘焉旧部中的威信全无。

在对待张鲁的问题上,刘璋最不该的就是杀死张鲁的妻小,这不仅仅是激怒了张鲁,而是让天下都知道刘璋并非名主。欺凌弱小,是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必定要被否定的。吕布三番两次击败刘备,俘获他的妻小,但都未曾伤及毫发,所以吕布最终也不过落个有勇无谋。这里牵扯的就是理性与人性。


刘备


其实,刘璋的暗弱,无非就是不够狠。刘备从入川开始就打算做这里的主人了,刘璋虽然不得人心,但也绝不会败给刘备。从益州本土来看,无论刘备是否在这里做了帝王,他们都从来没拥护过刘备。所以说,如果刘璋不降,刘备即便是调了荆州主力前来,也很难有战胜的把握。庞统的死难道不够明显吗?不是庞统无能,只是蜀地自古难攻。

即便是最后的三万精兵,也足够让刘备难受的。可惜刘璋的一句投降,让益州本土所有人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自此只能屈服于刘备的压迫之下。而刘璋也注定不能继续生活在益州,这个他老爹拼搏出来的一份家业之下。

刘禅投降

相对于刘璋来说,刘禅是非常难的。真正忠心于刘备蜀汉集团的,无非是最早随刘备漂泊的与荆州那些年积累起来的。其实,刘备的蜀汉并无东州势力的概念,因为东州早已被荆州派认可并同化,比如:法正、黄权等人,都是刘备十足的亲信。

但是蜀汉这个外来的政权,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益州本土势力的真心拥护。吴懿也并非是益州本土人士,而是最初随刘焉入蜀的人。刘备娶吴懿的妹妹,拉拢的不是益州本土人的心,而是刘焉旧部的心。


诸葛亮


到了刘禅做皇帝的后期,也就是诸葛亮病逝之后,无论是最原始的亲信还是荆州派,都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消耗的差不多了,反倒是益州本地势力在蜀汉政权上逐渐占主导地位。

邓艾兵临城下,真正决定于蜀汉共存亡的也不是过诸葛亮的后人与赵云的后人。诸葛瞻誓死不降最终战死,北地王刘谌请战未果自杀身亡,南中都督霍弋请战未果率领南中六郡独立观望。看看这些人,诸葛瞻诸葛亮后人,刘谌刘禅的儿子,霍弋荆州南郡人,刘禅做太子时的小助理。

在来看看益州本土的代表人物都在干嘛。谯周始终都在劝刘禅投降,他的那篇《仇国论》就是否定北伐、否定蜀汉的。黄皓一直在告诉刘禅,敌人是不会到来的,结果刘禅真的信了。

事实上,对于刘禅来说,他已别无选择。这种不受本地人士拥护的外来政权,本来就不是他建立的,刘备在、诸葛亮在都还能压制住局面,刘禅独掌朝政之后只能看着益州人士势力越来越强大,毕竟蜀汉也需要人才补给。

不投降的刘禅,将会面临被内外勾结而击杀的危险,百姓也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投降只不过是将这里强占的一切都还给益州而已。


三国版图


总结

虽然都是父辈留下的基业,但刘禅所面临的问题绝非刘璋时期那么简单。刘璋父辈是益州官吏,深得民心,得益州士族拥护。刘禅父辈是用外来势力,强行镇压益州本地势力,最终得以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屈服并不代表心服。

刘璋有实力不投降,刘禅只能投降。刘禅的难便在于,他改变不了这种既要压制益州人士,又不得不重用益州人士的矛盾局面。


“此间乐不思蜀!”即便回到了蜀地,还有几个能再回头拥护这个强行压制益州四十多年的外来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