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国学之音,明白自己,见其众生,见其天地,造福他人。

静是一门功夫,事愈迫而人愈静。

心有静气,则攻无不克、事无不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01

静为处事第一法

《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人们常说:急中生智。

事实并非如此。

急中更容易生乱,忙中更容易出错。

大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静气去支撑。

静心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因此曾国藩说: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道家讲:“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正所谓“静生百慧”,曾国藩对此很是赞同。

他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静,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髓。

心若静,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静坐修心

古往今来的圣贤,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静心。

必须要经受住世事的磨练,根基才更稳固。

才能按兵于不动,遇事如静水般从容。

年轻时的曾国藩,曾经是个满身缺点的年轻举子。

后来他考中进士,进京为官。

为了自己的仕途,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

他在日记中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

甚至为自己改名为“涤生”,发狠说:

“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但还是时常犯些老毛病。

这时候,一位名叫唐鉴的人提醒了他。

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

问题浮在表面,唯有让心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

静不下来,反省再多,一切都是空的。

这番见解,拨开了曾国藩心中的迷雾。

他开始跟着唐鉴学习静坐的功夫。

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每日都要坚持静坐四刻钟。

他在《主静箴》中写道:“细思神明则如日之升,身静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用身体的稳定,带动内心的平静。

使身心在宁静中得到和谐。

静坐的修炼,使得曾国藩受益无穷。

后来他领兵打仗,坐镇军帐中,仍然能够镇定指挥,都离不开“静”字的功夫。

03

静在心,不在境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一切烦恼皆从心生。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无论周围环境如何,我们都要学会静心:

遇到失意之事,能够处之以忍;

遇到快意之事,能够视之以淡,

遇到荣宠之事,能够置之以让,

遇到忧愤之事,能够平之以稳。

生活就是这样,苦辣酸甜,五味俱全。

俗话说: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内心平静,能使人的精神随之愉悦。

美好的事情,也会接连发生。

国学经典咏流传走进你心,于灵魂深处,为您释然心中万般困惑,通达人生真谛

每天更新,点击关注!弘扬国学,传递正能量!让国学经典智慧永远流传下去。想学习更多往期内容,点击关注后即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