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佳话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六尺巷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在安徽桐城,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着一个宽容礼让的故事——六尺巷。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与邻居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产业,时间久了就是一笔糊涂账,因想占便宜,两家起了争执,各说各有理,谁也不让谁,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招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派人带家书进京告诉张英,请求张英打招呼“摆平”邻居。

六尺巷石碑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笔,书诗一首:“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其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强硬办法或锦囊妙计,但看到这首劝导诗后,很是败兴,后来一合计就“让”了,立即动手将院墙拆让三尺,乡邻交口称赞张英豁达大度,邻居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两家间就有了一条宽六尺长百尺的巷子,巷子虽短,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六尺巷长廊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古建文化·六尺巷


  它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