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少将,原来的名字像“傻子”,罗瑞卿特地给他改名

在开国少将里面,有一位叫贾若瑜,其实原名叫贾若愚,因为家里人信奉“傻人有傻福”,希望他不要太过聪明,要像个“傻子”一样生活。

但是,聪明的人是藏不住的,贾若愚参加红军后,很快就脱颖而出,连罗瑞卿都对他非常赞赏,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个若愚可不愚啊,干脆改成‘瑜’算了,珍贵美玉的意思。”

从此,贾若愚就改成了贾若瑜。

确实,贾若瑜在红军中就像一块“美玉”一样,很快就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被挑选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当教员。

有一次,贾若瑜要讲游击战术,可是,他感觉对游击战术还不是很明白,就跑去请教刘伯承。

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水平非常高明,只用一句话就把问题说明白了:“什么是游击战啊?游,就是走;击,就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都是要不得的。”

这句话,让贾若瑜大彻大悟,从此喜欢上了游击战争这门课。

后来,为了讲好这门课,贾若瑜还专门去了八路军总部采访,获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战斗、神头岭伏击战、阳明堡袭击战等鲜活的战例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作战经历,编教材、写教案,后来,他的这门课在抗大越来越受欢迎。

1939年,贾若瑜随抗大校长何长工到晋东南参加一个会议,朱老总专门问何长工:“听说你们抗大游击战术这门课讲得很好,每次问卷调查都排第一名,讲课的教员还被称为‘游击大王’,他叫啥子?”

何长工把贾若瑜拉到跟前,对朱老总说:“老总,这就是游击大王,他叫贾若瑜,不但能带兵打仗,课讲得还好啊!”

朱老总见了他,非常高兴,鼓励他说:“我们军队中就要多出一些这样既能打仗又会研究理论的游击大王!”

1941年,贾若瑜调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长,开始了在山东的光辉历程。

有一次,贾若瑜带领学兵营掩护胶东区委2000多人撤离,把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采取分批转移、化整为零、夜间行动、马蹄上绑棉花、山上放火吸引敌人等战法,用了两天时间,与敌人打了4次仗,仅以牺牲2人的代价,消灭了日伪军100多人,并将2000多人安全转移,受到了领导的点名表扬。

1942年,贾若瑜因为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升任胶东军区参谋长,协助许世友司令,与日军打了大大小小数百仗,创造了胶东军区跟日军作战的多项记录。

后来,贾若瑜又升任胶东军区司令、山东军区参谋长等职,在山东地区位高权重。

1959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家成立了总筹委会,贾若瑜担任总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这期间,他还被赋予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建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贾若瑜的努力下,军事博物馆于1959年7月竣工,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而贾若瑜也众望所归地成为第一任馆长。

博物馆陈列八一南昌起义的资料时,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分别是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但是,贾若瑜在阅读相关材料的时候,认为这个排序不准确,就亲自去找周恩来了解情况。

周恩来跟他详细谈了当年南昌起义的情况,最终确定了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贾若瑜将军天性乐观,性格豁达,因此也非常长寿,于2016年离世,享年101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