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聆听贝多芬笔下的“钢琴协奏曲之王”

今日春分,再问君安

作为一位世所公认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伟大体现在方方面面,抛开他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和为全人类团结而呼喊的人文关怀,仅从音乐技法角度而言,他也在涉猎的每一种体裁中进行着影响深远的创造。除去最为人熟知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之外,贝多芬在钢琴协奏曲领域奉献的五部编号佳作,也都是独具个性的不朽篇章。

在上一期微信推送中,剧小院与各位爱乐朋友们一起赏听了贝多芬的前三部钢琴协奏曲,今天的微信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乐圣”的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吧!

第四钢琴协奏曲

——并非最有名,或许最杰出

似乎与交响曲有着近似的命运,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出名的无疑是有着“皇帝”之名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但在很多职业演奏家和乐迷的心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非但不应该受到忽略、甚至更加迷人和杰出。

贝多芬使用过的钢琴

这部作品创作于1806年,彼时36岁的贝多芬正处在个人创作精力与成熟度的绝对巅峰之中,只需看一看他同期写下的作品——《“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就足以了解此时他标志性的音乐风格已经完全形成。如果说六年前的第三钢协还是“尽可能在海顿和莫扎特奠定的框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第四钢协中贝多芬已经要

突破固有的形式结构来抒发自己的创作热忱了。

在《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开篇,作曲家大胆地舍弃了“由乐队先行奏出主题”的协奏曲创作惯例,直接由钢琴奏响极富沉思和张力的第一主题,克制的力度、平和的速度、温暖的和弦效果让这个开头被钢琴大师威廉·肯普夫赞叹为“蕴含极致能量和无限可能的道白”,中国钢琴大师傅聪先生也用“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弹下第一个和弦”来形容它对于整个作品展开的关键性,随后管弦乐团加入,细腻的调性转化赋予音乐瞬息万变的色彩,幅度巨大的强弱对比也让这一乐章承载了超越同时代作品的“信息量”。

此外,第四钢协的第二、第三乐章被设定为不间断演奏,这一同样一反常态的做法也被延续到了第五钢协之中。回溯贝多芬与前人、后辈创作的关联和演出习惯,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如今被普遍遵循的“乐章之间请勿鼓掌”大约就是自此开始的,至少在莫扎特的书信中我们还能大量看到作品乐章间演奏的停顿甚至是茶歇,而贝多芬显然开始了对作品“整体性”的思考和坚持。

第五钢琴协奏曲

——“徒”有虚“名”,壮美巅峰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于1811年首演于莱比锡,与前四部钢协首演全部由贝多芬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不同,此时听觉障碍已经相当严重的他只能将此重任交予爱徒——年仅20岁、但日后同样大名鼎鼎的钢琴家车尔尼(琴童朋友们,让我听到你们的哀嚎……和赞美),显然只有最一流的演奏者才能完成贝多芬为作品设定的艰深技巧和庞大体量。

整体而言,古典主义时期(甚至包括其后的浪漫主义早期)的器乐协奏曲无论在写作、演出还是观赏层面,重心都在独奏乐器的个性彰显和独奏家的技巧展示之上,但贝多芬在第五钢协中可绝不甘心将管弦乐团置于“伴奏”的地位,从第一乐章坚定齐整的和弦开篇和绵延恢弘的主题呈示,到第二乐章如雾如梦的缥缈铺陈,再到第三乐章激昂澎湃的回旋音浪,可以说自此作品诞生至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问世的近半个世纪中,同体裁作品在“交响性”上鲜有可与其比肩者。

也正是因为这种远超当时审美经验的大胆笔触,第五钢协自问世不久就收获了“钢琴协奏曲之王”的盛赞——随着作品乐谱在不同国家的出版和演奏频率的提升,它也被人们赋予了“皇帝”这一称号,与“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作品一样,这个与贝多芬本人无甚关系却仍算恰当的名字,对作品的公众知名度做了更大范围的提升。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在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的1809年,他所居住生活的维也纳正处于拿破仑大军的炮火围攻之下——这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倒确实是法国的“皇帝”,但今人在这部作品中大概很难感受到硝烟弥漫的肃杀和紧张,反而是贯穿始终的坚定和光明,这似乎也能证明——艺术作品的气质和其诞生时代、创作者经历也许并没有绝对一致的关联,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也无需依靠所谓“背景知识”而进行过度解读。

特别是那柔美醉人、浪漫澄澈的第二乐章,哪里是言语可以形容和描摹的?若说它出自二十年后的波兰作曲家肖邦笔下,大概也不会有人感到吃惊。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崇高地位也由此可见。

让我们在这样具有永恒之美的杰作中结束今天的“贝多芬音乐之旅”吧,相约下一期,继续美的历程!

文 案:高 建

编 辑:高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