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丨在变迁中迂回,于曲折中奋进~评张生全《重返蜀山》

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去讲两三个故事很容易,但要是把这两三个故事讲好却是很难的,这不但要考验一个作者知识的深度和见识的广度,更加需要作者拥有独具聪慧和致微的能力,而张生全笔下的《重返蜀山》没有辜负读者的期望,这是一个村部变迁的精彩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改革的故事,今天我就借助这部精彩的作品,也说几个文中的故事。

一部精彩的作品,必定是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把现实中的人物原型,或如实或变形的融进文字里,构建新的动态,以达到深刻、警醒的内力,力让更多读者通过作者的笔尖,辅以透骨的纹理,自觉到现实中思索或寻找那些能够对号入座的人,张生全在《重返蜀山》这部作品中,很好的表现出他的态度,我们可以在作品中举出几个比较鲜明的人物例子:担职不担责的大肚便便的乡长贾正伦;官大压人的县委赵书记等。

默认的既定规矩,唯有被打破才能看到新的光明,新的力量因此才能诞生,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它的笼罩下且活着,那么蜀山势必只能低着头倒退着走,落后的经济局面也将无限制延长。但我们知道,向来“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尤其在不是一个人就能敲定的环境中,乱子肯定会发生。

为了打破经济落后的蜀山现状,为官的有为官的计策,为民的有为民的想法;为官的要开矿,因为矿产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利润大些;为民的要采桑,因为养蚕剥丝是他们的顺手作业;利益和意见不致的冲突,始终在作品中擦枪点火,熄了燃,燃了熄,就连同为要职的各位领导也搞起了个人主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安局长陶高和国土局长范武晨、副县长候选人陶高和范武晨,这四个角色的摩肩擦踵,最为趋利。

虽说村名与官员的想法不在一条线,但出发点皆是为了改善蜀山的落后现状,如果把他们各自想法的高度上升到纯洁性,或许村民的要高些,因为村民们太“朴实”了;为官的太“精明”了,我们能从各官员们明争暗斗的局势上看出,他们为谋取利益最大化的成分要多些。

而为官的毕竟要比为民的略“聪明”些,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使用一些低级手段,弄鬼说神,以哄骗村民,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自愿”签订采矿协议。在这一点上,虽说为官的以达目的不太光明磊落,我们要指名道姓;但我更想批评的却是村民的大多数:无知、愚昧,但凡他们的脑袋里装些墨水,都不应该去做这样荒唐的事。

打消了养蚕剥丝的村民念头,树起了开矿经营的为官之念,如果开矿这件事能顺利进行下去,我想这部小说显然是败笔的,开矿进行一段时间,正当热情高涨时,张生全恰当截断,写起了衍生的自然灾害,事故不断,这从侧面象征了以破坏生态环境而换取经济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作者带有批判的痛斥的态度,诉说曾经那座本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丽蜀山,渐渐失去自然的神话色彩,最终被搞的满目疮痍;同时作者也带着怜悯祈求的呐喊,为蜀山鸣不平,从而抨击了某些现代的企业、改革模式等走的失败路子,为更多类似蜀山之地的质变发展喊冤,给现代人敲醒钟!

探索变革之路是曲折不平的,前进的道路也是铺满荆棘的。

从张生全的笔尖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转为走旅游的发展模式,却也非一帆风顺,这里比较接地气的倒属于他笔下的人物动态,同为大背景下的统筹局面,却是暗地里的各自吃饭,村民居在其中,各有各思,活生生一幅现代的村容态势。而几个青年代表的摸爬滚打,痛苦挣扎,守矩非矩,却也鲜明重点。因为总得有人继续点火。

贾喜旺是迷茫的变革代表,也是蜀山的希望代表。喜旺=希望,如果前期他还是一个未毕业而辍学的肄业者,中期他就是定位摇摆的小志青年,那么后期我们能从张生全埋下的伏笔中看中,他或许就是复兴村的未来。

但是作者没有明确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或许作者也像读者一样,视角也跟着他的设定,亲自去看他的成长,让这个未有为的青年寻找出正确的、能彻底劈开蜀山的振兴之路,结尾而不“结尾”,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结识张生全老师许久,老实说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但对他的文笔和构思,具象的词句功底,着实佩服!《重返蜀山》是张生全很不错的代表作之一,现实表现力极强,作品中跌宕的设局,出奇的故事,扣人的情节,淋漓尽致。我想这与他细微的洞察力,和每位作者独有的特质是牢不可分的,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乡村的文化、经济、文明等演变的来之不易,它定是不容小视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