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朽”的碑

中国文化文化记录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立碑。把好事和坏事都刻在石碑上,这样会传承很多年。为官一任立碑表述,修路修桥立碑功德;活人立碑,死人也立碑;好人立碑,坏人也立碑。立碑是为了不朽,警醒后来人。把大唐江山玩于鼓掌的则天皇帝实在没办法总结自己,只能由后人评说,于是立了一块“无字碑”。这倒也是别有意味。

远了远了,我这里说这个碑的意思只是聊聊自己身边的事。

高陵建县两千多年。在这里任职的父母官加起来好几百人。我学识浅薄,那些陈旧故去的事不知道了。只能聊聊近几十年的事。

高陵久称“关中白菜心、京畿门户”。可是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在改革开放后就日益落后。老百姓口袋没有钱,过苦日子,这样的情况说什么都是不好的。

直到夏仁朝同志担任了高陵的一把手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夏仁朝同志不是高陵人,但是他心在高陵,心里装着高陵三十万老百姓。搞活经济,建立开发区,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这其中的坎坷和艰苦就不用一一表述了。总之,在老夏任期高陵人腰包鼓了,说话有底气了。

老夏离任,没有立碑。但是老夏的碑在老百姓心里。大家口口相传,辈辈相传。这无形的碑代表着老百姓的心声。也代表着夏仁朝同志的功泽。

后来,高陵又来了一个父母官。官气重、架子大、爱骂人、心眼小,当然也没见做出多少成绩,更不敢坐到老百姓的院前炕头谝家长。

离任,老百姓就又在心里立了一块碑。当然碑文也没写多少字“沃货除了欺负人怂事都弄不成”。

老百姓的口碑才是真正的不朽。功过都刻在这块碑上,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