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之后秦(三)再世孙策

再世孙策(上)


姚弋仲死后,第五个儿子姚襄继承成为姚家领袖。姚襄字景国,雄武多才,尤其擅长收揽百姓,招纳贤才。姚襄17岁时,姚弋仲并未让他带兵,而百姓士族争先恐后的向姚弋仲请求,每天有几千人之多。姚弋仲这才授他兵权,姚襄在和冉魏的多次交战中,履立功勋。姚弋仲也格外喜爱,于是将姚襄立为嗣子,跟随在身边。


姚弋仲去世的时候,姚家正出于南迁的途中。姚襄担心被周围势力觊觎,封锁了姚弋仲去世的消息,自己身居大帐继续指挥。姚襄率军向南攻下阳平、元城、发干三城,有了基本的根据地,才向外宣布了姚弋仲去世的消息。姚襄提拔王亮,尹赤为副手,并让薛赞、权翼掌管机要,出谋划策。虽然姚襄非常谨慎的处理姚弋仲的死讯,依然面临着手下各怀鬼胎,周围势力攻杀不断的局面。


首当其冲的,就是前秦的军队。姚襄的副将尹赤率部向前秦投降。前秦军掩杀姚襄。姚襄且战且走,继续南下退入荥阳。一次和敌人交战,姚襄亲自断后,流箭射中了姚襄的坐骑,姚襄的弟弟姚苌把自己的马给他,姚襄说:“你如何脱身?”姚苌说:“只要哥哥平安,那帮小子就不敢伤害我!”幸好援军赶到,兄弟俩得以脱身。


姚襄经此大败,将姚弋仲留下的军事实力耗散殆尽。姚襄不敢在四通八达的荥阳留守。率军继续南下,到达了谯郡。谯郡名义上是后赵的国土,冉闵之乱后,几乎无人守备。姚襄派五个弟弟到东晋作为人质,获得东晋的认可。姚襄接受东晋的诏令,将大军停留在谯郡。自己单身南下,渡过淮河拜见东晋淮南名将谢尚。姚襄博学多才,和谢尚侃侃而谈,相见恨晚。谢尚撤掉侍卫,摘掉帽子,和姚襄毫无顾忌的畅谈,好像两人是童年的老朋友一样。


这时,东晋掌管淮南军事的统帅是殷浩。桓温已经通过灭蜀战役崭露头角,东晋朝廷为了制衡权力,将素来没有军事经验的殷浩推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在姚襄投降前,后赵大将张遇也率部投降东晋,驻守在许昌一带,东晋对张遇颇为傲慢。殷浩又发动北伐,张遇担心自己会成为北伐的靶子。转向前秦投降,派副将上官恩攻下洛阳,据险抵抗东晋。


这时,冉闵被前燕擒获,前燕进军包围邺城。冉闵部将蒋干派人向东晋求救,殷浩借此出兵再次北伐,姚襄和谢尚统领军队为前锋,攻击目标是许昌。张遇向前秦请求援军,前秦派苻雄、苻菁援救。352年5月,双方双方在颍水的诫桥交战。谢尚低估了苻雄、苻菁的援军,被杀的大败,死亡一万五千人。谢尚军全面溃散。姚襄听说后,扔掉粮草物资,以精锐兵马护送谢尚到芍陂。谢尚把前线撤退事宜全部托付给姚襄。殷浩听到谢尚失败的消息,退军到寿春,北伐也就不了了之。


东晋放弃北伐后,姚襄返回历阳驻守。姚襄危难中救谢尚的故事,在东晋广为流传。加上谢尚是东晋名门,极力夸奖姚襄博学能言。东晋朝廷对姚襄颇有好感。姚襄在淮河两岸广泛开垦屯田,训练勉励将士。北方流民和南方的人才都有不少赶去投奔,实力一天天强大。姚襄的日渐强大令殷浩坐立难安,殷浩多次派遣刺客刺杀他,刺客们见到姚襄,都不愿刺杀,一五一十把实情告诉姚襄。


再世孙策(中)


殷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时另一个从后赵投降东晋的将领魏统刚刚去世,殷浩密信给魏统的弟弟魏憬,让他率领本部兵马袭击姚襄。姚襄也将他击败,兼并了魏憬的部队。姚襄打听消息,得知魏憬的子弟经常出入殷浩家。非常的怀疑担心,怕自己的所作所为得罪了殷浩。于是派权翼去拜访殷浩谢罪。


殷浩于是对权翼说:“我与姚襄都是东晋臣子,休戚与共。但姚襄独断专行,私自做大,另我大为失望啊!”

权翼说:“姚襄英姿绝世,带领兵马不远千里归附晋朝,是因为朝廷道义,大臣贤明。将军居然轻信谗言,与姚襄隔阂颇深。我个人认为根源在您这里而不在姚襄那里。”

殷浩说:“姚襄豪放不羁,随意生杀,纵容小人抢我好马。这样也算臣子的行为吗?!”

权翼说:“姚襄归附朝廷,怎么会滥杀无辜!反叛的乱臣贼子,王法不容,杀了又有什么害处!”

殷浩说:“那为什么抢我的马匹呢?”

权翼说:“将军您认为姚襄雄勇刚健,难以控制,最终也要讨伐他,所以他才夺取您的马匹想用来自卫呵。”

殷浩说:“哪里到这种地步呢!”


权翼回去报告姚襄,姚襄至此终于明白殷浩一直猜忌自己。留在东晋早晚兵戎相见,于是私下暗自提防。双方名义上还是属于东晋,但裂痕已经非常明显。殷浩为了支开姚襄的军队,发动第三次北伐,派姚襄为前锋出发。姚襄率兵北进,却一直磨磨蹭蹭。当预计殷浩军将要抵达时,姚襄让士兵假装连夜逃散,实际上却埋伏起来阻击殷浩。殷浩听说姚襄的士兵逃散,一路追赶姚襄来到山桑。姚襄突然发动伏兵攻击,殷浩大败。姚襄收缴殷浩的资财武器,派哥哥姚益镇守山桑,姚襄又回到了淮南。至此姚襄和东晋彻底翻脸,成为淮南地区的最大势力。


但是姚襄被夹在强大的前燕和东晋之间,无论哪个都实力远超过他。如何解决出路问题被提上了议程。很多谋士都建议姚襄放弃淮南两面夹攻的地方,率兵北上。百姓和将士也愿意随姚襄北上,但是淮南物产丰富,粮食产量极高。殷浩的错误军事指挥,使姚襄又屡次东晋的进攻。姚襄于是大力生产,试图在淮南扎稳脚跟。


姚襄的意图另东晋朝廷惊慌不已。353年5月,流民领袖郭敞劫持东晋官员刘仕向姚襄投降,姚襄得到了南下偷袭建康的通道。东晋朝廷更加恐慌。354年2月,连连败在姚襄手中的殷浩被朝廷撤去职位。而几乎同时,桓温出兵关中,重创前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东晋和前秦的战斗持续了近一年。355年,桓温回到朝廷,马上被任命负责淮南的军事事务。东晋开始认真对付姚襄。姚襄听说后,开始北上攻打许昌和洛阳为自己准备撤退的通道。355年5月,姚襄攻下许昌,大军前往洛阳。但洛阳一直坚守,久攻不下。姚襄打打停停,一直拖到了356年4月,姚襄的谋士王亮洞察了这种危险,劝姚襄说:“您在洛阳浪费兵力,使军队锐气受阻。万一其他敌人利用这个机会,是非常危险的!”姚襄没有听从。


姚襄不知道,在一个月前,桓温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兵锋直指洛阳,把驱逐姚襄作为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356年5月,姚襄最有主意的谋士王亮患病身亡。姚襄大军依然滞留在洛阳城下,桓温却一天天逼近洛阳。356年8月,水陆并进的东晋军到达伊水,大战一触即发。


姚襄撤去洛阳的包围,徐徐向北撤退。另外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伊水北岸两侧的树林中。姚襄写信给桓温说:“听说您亲自率东晋军队前来,姚襄愿意投降,请您让三军稍微退后,我军夹道拜迎。”桓温当然明了姚襄打的什么主意,回信说:“我是来收复中原,拜见洛阳的皇陵的。你们爱咋咋的!”


姚襄军凭借伊水抵抗桓温的攻击。桓温亲自赶到前线披甲指挥作战,东晋本来就军力强于姚襄。加上桓温出色的军事指挥,东晋突破伊水防线,把姚襄军击溃。姚襄率领手下数千骑兵逃到洛阳北山。桓温赶到洛阳城下,接收了同姚襄一起北迁的几十万百姓。


当晚,五千多百姓突破关卡,抛弃妻儿追随姚襄而去。第二天,百姓听说姚襄在阳乡,又有四千多户百姓去投奔他。姚襄爱护百姓,百姓一得知姚襄在哪里,就扶老携幼,急忙追赶投奔他。桓温在百姓中散布消息,说姚襄受伤已死,许昌、洛阳的民众,无不面向北方哭泣。弘农人杨亮,本来是姚襄的幕僚,乱军中赶来投奔桓温,桓温问他姚襄的为人,杨亮说:“英明善战,胸怀宽广,是三国孙策那样的人物,尤其是雄武还要胜过孙策。”


再世孙策(下)


被东晋击败的姚襄一路北去,赶往平阳驻扎。和姚襄一样也是羌族的前秦并州刺史尹赤带领军队向姚襄投降。姚襄实力才算得到壮大,勉强守住了平阳一带。平阳是前赵的首都,但经过靳准之难的破坏,已经不再原来都城的繁荣。姚襄在平阳的驻扎惹火了晋阳的大军阀张平。张平是后赵的并州刺史,在后赵被前秦前燕分别冲击的时候,处于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的太原盆地,反而成为了一片世外桃源。张平于是就占据太原盆地,据守坚固无比的晋阳城,在前秦和前燕间骑墙观望,做一时的土地主。


姚襄的突然到来,使张平非常惊慌。张平派军队南下驱逐姚襄。姚襄将士多是新近招募,部队散乱,漫无纪律。于是,被张平军击败,退守襄陵。张平军一时难以攻下襄陵城,姚襄也一时难以脱身。征战多年的姚襄敏锐的感觉到,张平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领地受到威胁,才这么急匆匆的来驱逐自己。姚襄派人给张平送去厚礼,并且将进军关中意图再三向张平解释,并且承诺绝不侵犯张平的领土。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姚襄和张平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张平撤军,姚襄暂时得以在平阳休整军队,招募百姓。抚慰在洛阳被东晋重创的伤口。


357年,姚襄绕了一个大弯,到达了陕北高原。4月,姚襄攻下关中的北面门户杏城。姚襄派各位将军去各地招揽羌族的百姓。在前秦为官的羌族大酋雷弱儿,刚刚被苻生所杀,不少羌族部落都蜂拥着赶往杏城投奔姚襄。前秦国君苻生虽然杀戮成性,军事上却非常明白事理。苻生不敢纵容姚襄肆无忌惮的招揽百姓,派苻黄眉,苻坚,邓羌北上和姚襄对峙。苻黄眉派当时在北部的苻飞龙伏击收编百姓的姚兰,将姚兰擒获。姚襄听说后,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占据黄落城,作为收编军的声援。


这时姚襄军队的数量远不能和前秦军对抗。姚襄非常明白绝对不能和前秦军队正面交锋,选择了非常坚固的黄落城,主要目的在于牵制前秦军主力,为各支收编百姓的军队返回创造条件。姚襄估计前秦军一不敢攻城,怕损失太大,二不敢离开,怕被后背掩杀一下。等各支收编百姓的军队都安全返回,再考虑怎么撤退就行了。


但是,前秦军的险恶用心绝对出乎姚襄的估计。前秦并没有想着攻城,而是驱逐掠杀试图投奔姚襄的百姓,黄落城下哭声一片。姚襄登上黄落城,看到无数百姓因为自己被无辜杀害,悲愤万分。邓羌又自己带三千人到黄落城下辱骂姚襄,姚襄忿怒不已,一定要出城迎战。谋士们万般劝阻不得。邓羌一见姚襄出击,马上调转马头逃跑。姚襄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三原。邓羌回头,笑道:“姚襄,你中计了!”姚襄也不答话,和邓羌军战成一团。姚襄军渐渐占据上风的时候,苻黄眉率军从侧面出现。姚襄两拳难敌四手,且战且退,姚襄亲自率领军队断后。逃跑中,姚襄的坐骑黧眉失蹄摔倒。姚襄被前秦士兵赶上擒获,转而被杀害。


一代英豪,自此陨落。姚襄死时年仅27岁。羌族百姓自发向北而拜,祭奠姚襄英魂。


姚襄的弟弟姚苌整理部落,率领姚家向前秦投降。姚襄从淮南出发时,将父亲姚弋仲的棺材一直随军携带,希望返回家乡关中后,能为父亲择地安葬。前秦王苻生顾念姚弋仲的雄才,姚襄的英勇,以王爵的规格埋葬姚弋仲,以公爵的规格埋葬姚襄。


英武伟略的姚家从此韬光养晦,等待再次雄起的一天。

\u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