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漫谈|定慧师兄和你分享:不求回报、放下个性,证悟本性

人们习惯性地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觉得别人应该关注自己,自己做的事情应该得到别人的承认、肯定、鼓励、赞扬。为什么需要别人的认可呢,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啊,都是善业啊,或者都完成了领导安排的所有工作等等,难道这些不应该肯定么?有的人没有得到他人的关心、照顾,或者认可、肯定,时间一长就失去了方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关键还是因为有一个“我”的存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需要别人的肯定,还是把“我”放在第一位,还是在增强“我执、法执”。假如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领导不但不表扬、肯定,反而挑三拣四、横加指责;此时很多人的感受肯定是非常委屈的。佛法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感受到委屈,这就是受蕴在起作用,但这作用有强烈的我执在里面。感觉委屈,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想不通,就觉得委屈。想不通,这就是想蕴在起作用,当然这也是我执在推动。

修行需要慢慢体会、体悟、证悟无我,没有证悟之前,做事起码应该有一个不求回报,尽力为大众服务的观念和心态。不求回报,但必定会有回报,因为因果真实不虚。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谬。

在西方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苏格兰农民,正在田间辛勤劳动,忽然听到附近传来喊救声。他放下农具跑过去,发现一个小孩掉进了一人多深的粪坑里。他毫不犹豫地跳进粪坑,把小孩救了起来。第二天,一位驾着一辆崭新马车的优雅绅士来到了农夫家门口,他下车后自我介绍说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

绅士说:“你救了我儿子的命,我要重重酬谢你。”农夫说:“正好见到有人求救,哪能见死不救呢;我不会因此接受什么酬谢。”

绅士拿出金钱坚持要报答,而农夫坚决不接受。两人正在相争之时,农夫的儿子从茅舍中走出来。绅士见了,问道:“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回答说:“是的。”

绅士笑着对农夫说:“咱们换一个方式好不好?我把你的儿子带走,让他受到良好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像他父亲一样善良并且有本领的人,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农夫答应了。

许多年以后,这位农夫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工作后发明了青霉素,成了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数年后,那位绅士的儿子染上了急性肺炎,是青霉素救了他的命。那位绅士的儿子后来很有感慨地对弗莱明说:“小时候是你父亲救了我的命,成年后又是你救了我的命,我和你们家可真是有缘啊!”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般涅盘经后分》中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做事应有不求回报的心态,再学习佛法的无我正见,逐步放下自己的个性,证悟本性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大乘佛法的行者,应该是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而发心修行。佛弟子做事不仅要有不求回报的心态,更应该生起慈悲心,去关心人、照顾人、服务人、帮助人、利益人。

如果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没有得到人的肯定与认可,好像没有回报,心里就觉得委屈,或者烦恼越来越厉害,此时要觉察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觉察,持续下去,我们就会有很多的埋怨、忧愁、悲伤、痛苦,如此种种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出现。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感觉,错误的感念又导致错误的行为,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改正错误的观念,修正不对的行为,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感恩您的阅读和评论,如有受益敬请点赞、收藏并分享给更多有缘之人,也期待您的关注、一路同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