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之浙江:宁海县,小县城有大历史。

宁海县历史

宁海:一片波澜宁静的海湾,一方安宁祥和的乐土。

宁川:宁海县据天台山脉东麓下坡处,川流众多,而川流两岸与沿海均为人口稠密处。南宋绍兴三年(1133)县令李知微作的《县学新泉记》有“宁川,海邦也。瞰临渤澥,咸气所钟,宜不知以泉为贵……”。

宋代王艺《后梁宣帝祠碑》(见《赤城集》):“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山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胜迹者乎?”都是将宁川作为宁海县的代称。清末岁贡叶桐封《宁海县歌》:“丹邱白峤古名区,西接天台东尾闾。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产名儒。”丹邱、白峤、回浦,均为宁海县别称。丹邱:海外神仙地,昼夜长明。宋《赤城志》载“丹邱,(宁海县治)南九十里,葛玄炼丹处。”唐武德四年,县治移至海游,与丹邱山相近,丹邱成为宁海县别称。

元代天台赖良《江浙元代诗人选集》中,将宁海籍诗人称为“丹邱某某”。白峤:宁海县最早县治地。白峤又称云峤,云峤系员峤谐音误读。《列子》:“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仙圣之所往来,其山根无所连着,常随波上下,帝使巨鳌十五戴之,五山始峙。”今宁海的白峤和瀛岩传说就是两座曾浮在海上的神仙居处,被巨鳌拉到此处后生根立脚的。回浦:西流至水曰回,近水之地曰浦。

宁海县第一部历代诗歌总集就称《回浦诗录》桃源:古代宁海县城中心有一河叫桃源河,两岸是一邑最繁华之地。至今县城仍保留桃源街道、桃源路、桃源村等地名,都是古代宁海县别称的延续。缑城:相传周灵王太子王乔在河南缑氏山学道,成仙后乘白鹤飞到浙东,成为天台山主神,号称“桐柏真人”。以“缑城”代称宁海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宋代的《嘉定赤城志》卷四十中:“郡倚山濒海,易以捍守……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寨、营栅、屯戍得名,如临海之新城、城门;黄岩之汉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孙恩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而以缑城代称宁海最为流行时代当在明代方孝孺一案平反之后。

《嘉定赤城志》载,当时宁海县辖六乡十九都,今天大佳何镇一带称朱开乡堠城里。方孝孺自称侯城生,被灭十族,为中国历史上株连之最,使宁海县这山陬海隅的小县闻名天下。因“堠”和“缑”两字形相近,明万历初,方案平反,遂逐渐将“缑城”替代了“堠城”,方孝孺也从“侯城生”尊为“缑城先生”了,于是“缑城”名字大振,成了宁海县名最亮丽的名片和代称。如明万历二十年(1592)任宁海县令的王演畴《李氏宗谱序》:“旧门生李明善从缑城来”,“思当日令缑城,实无以厚缑人”。《光绪宁海县志?杨武传》载:“轸南张公尝寄语云汉颜公曰:‘缑城石、杨二先生诚有澹台氏风’”(张、颜均先后任宁海知县)。

清代宁海教谕卢标编了一本地方史料汇集,题目就叫《缑城漫钞》。明后期和清代修的家谱方志中,基本上都是将“缑城”替代宁海县名和县城名。直至民国24年(1935),新置缑城镇,“缑城”才作为县治所在地的专称。然作为县名和县治名代称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8年末,宁海县下辖4个街道、11个镇和3个乡,共有42个社区居委会和363个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