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5-龙袍袈裟-梁武帝萧衍

龙袍袈裟-梁武帝萧衍

南北朝时代国家分裂,自然是出不了类似于秦皇汉武这样在一般正史上位次靠前的大号皇帝,就连号称“十全老人”这样的乾隆皇帝也没法得见,没办法,事业的规模太小。不过,话说回来,小也有小的好处,买卖小,操的心也能少一点。再加上,周遭和江对面一群竞争者虎视眈眈,即便是神圣的皇帝陛下,也还没有后世中国天子的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如此一来,南北朝的皇帝们整体上是很接地气的,他们更像是一个官僚组织的大领导,而不是高悬于万民之上的纯粹孤家寡人,这就造就了一批比较好玩的皇帝陛下。

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大体上说,萧衍是一个非常符合现代人观念的人。他虽然出身名门,但绝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萧衍可是真正的文武全才,他早年还没做皇帝的时候,做过当时南齐朝廷的统兵大将,击败过北魏的军事入侵。也曾经主政一方,出任雍州刺史,具有治理地方的实际经验,政绩颇佳,赢得上下交口称赞。更难能可贵的是,萧衍同志还精通琴棋书画,虽然从高标准的学术史和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算不上什么上乘之作。但是,仅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而言,萧衍是当时国内第一流的“艺术家”,批评者和鉴赏者。

要知道,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可是在人家主业是皇帝的前提下啊。做个简单的对比,事情就清晰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艺皇帝有几位,比如最为知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构,还有那个主要通过让人捉刀,据说一生写了上万首诗,可惜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乾隆。李煜和赵构艺术水平确实高,但问题是主业太差,至于乾隆,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就不用说了。所以说,遍观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要找出一个像萧衍这样全面发展,多有建树的还真的挺不容易。

大概可以这么说,萧衍同志即便不做这个皇帝,也是当时名冠京华的大才子。

即便用我们现代人苛刻的眼光,和对所谓民主的钟爱,让当时的人投票选个皇帝,恐怕最后的结果也是这位大才子高票当选。其实,萧衍的皇帝宝座一定程度上还真的是众人选出来的。

当时的中国政治南北分裂,各有特色。北朝主要是强人政治,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南朝呢,稍微文明一点,政治是由所谓世家大族控制,简单点说,大概就算是贵族政治。萧衍同志呢,由于本事太大,名声又好,所以国内各个世家大族就一致推选由他来取代当时昏聩无能的南齐皇帝,萧衍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本来是个也许能是个垂范千古的“禅让”,所谓能者居之,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最后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据记载,萧衍还是给南齐末代皇帝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上看,萧衍是一个好皇帝。在他执政的很多年里,南朝政治都还算是清明的,老百姓也算安居乐业,这一点很不容易,要知道,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久的皇帝之一,一共将近半个世纪之久,萧衍长寿,活了80多岁。晚年有点放纵,尤其是对皇室比较宽纵,造成了一些很恶劣的影响。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抓住萧衍不放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侯景之乱”,认定萧衍的判断失误要对侯景之乱负有比较大的责任。可要依我之见,也未必如此。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侯景之乱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侯景之乱本身并没有那么太重要。再者说,侯景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萧衍已经80多岁了,垂老暮年不太可能再有那么明晰的判断了。萧衍据说是被侯景的部队困在宫里饿死的,显然算不上善终,但在那个时代的皇帝里也不算太坏。你别说,这种死法,还挺有名士风范的。

萧衍还有一奇,他晚年笃信佛教,按照一般的意义来说,能算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后世皇帝里面信佛的人有,但信到他那个程度的好像没有,找几个他的佛教故事来说: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

据说,萧衍还接见过著名的中国禅宗的祖师菩提达摩,并且留下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公案。大意是萧衍问菩提达摩,自己做了这么多对佛教有利的事情,算不算是巨大无比的公德呢?结果被菩提达摩给彻底否决了,两人不欢而散。只能说,这个印度人太耿直了,不了解中国国情。按理说,你已经观察到了别人的行为,显然别人是不可能理解你所说的话,还不如随便应付两句好话恭维一下,反正也算是在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么。当然,大师的想法不太可能和我们俗人一样。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过,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如此地大力提倡佛教,而且确实也能推广的开,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的。起码能看出,在南北朝时代,汉文明的主体,儒家文化的确是非常衰微的,南朝在当时已经算是文化发达的正朔所在,皇帝都能有这种行为,其他地方就更可想而知了。萧衍在中国帝王世系里声名不显的原因除了因为是个偏于一隅的小王朝以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我猜恐怕就是他对佛教的重视。他的这个行为在正统中国的评价体系里即便不能算作是叛逆,但起码多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但是,如果我们说,萧衍算是个比较有趣的皇帝,大概没太多人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