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洋,末代皇帝•溥仪如果成行历史将是怎样?



战疫期间又重温了《末代皇帝》感慨万千,生在朝代更迭,社会新秩序重组的年代,不由得你畅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都会被迫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葬身其中。少年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曾经几次极力鼓励他去欧洲留学,开拓自己的眼界与知识,从而树立崭新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可惜溥仪费劲周折散尽家财后都失败了,一直处于大臣复辟鼓动和日本的控制之下最终沦为阶下囚。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自己不能掌控,身边的人是最大的推手左右着你的人生方向,令你身不由己,孤独,求而不得。哪怕是一代帝王……

如果试想一下溥仪真的能留学欧洲,历史将会有何改编?他学习了欧洲先进的知识,以及不拘传统的理念之后,他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历程?他还会有多如牛毛的劫难吗?国内的格局会有怎么样的改变?接下来,小编就给您分析一下:

1.溥仪学习到了先进技术

溥仪从小聪明伶俐,虽然年幼时贪玩,可帝师们教他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却依然烂熟于胸。当然,学到了文化并不代表学到了思想,溥仪对于陈旧的思想桎梏非常反感,反而沉醉于西方的科技之精。








如果溥仪到了欧洲,欧洲各名校必然热烈欢迎,对溥仪的深造教育,也要进行高规格的特别对待。溥仪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学习态度,想要了解欧洲先进的科技并不会太吃力。从蒸汽机的原理到火车行进,从枪械的设计到现代化军事理论,必然会让其汲取到不少营养,他的知识格局,必然会有一个全新的变化。

2.溥仪会学习西方立法体系

大清国之所以会从日薄西山到土崩瓦解,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体制的失败。处于末代的清朝,已经变成了慈禧太后的“一言堂”,祖宗之法严重限制了清朝体制和经济的发现。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是仿照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订立的,目的是要:用国家的法律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达到国内权力的平衡。

溥仪是亡国君主,身上背负着亡国的耻辱,怀着对帝国崩溃的不解,他必然要从欧洲的政治体制中寻找答案。只有看到诸多现实的案例后,他一定能意识到本国体制的不足,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应该会放弃复辟,估计他就不会牢狱之灾了。

3.溥仪会开拓政治眼界

清王朝闭关锁国百年,对于国际的政治形势的判断,已经相对落后,溥仪在欧洲留学期间,相信以溥仪的身份所交往圈子,必定也是欧洲的社会名流,在这里的生活也能让他对国际政治形势有所了解,最起码溥仪也不会再受那些冥顽不化的遗老遗少的“教诲”,转而还可以用新的眼光和思想对待日后的人生。更重要的一点是,一旦溥仪从欧洲留学归来,必然会远离日本人,就任满洲国的皇帝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溥仪如果去留学,就不会那么早结婚,会接受西方医学让身体健康并有可能正常生活留下子嗣,生活幸福。




溥仪留洋学成归来,有可能结识周恩来那一批先进思想的留学生,会受他们思想影响强强联合,从而改变人民革命的命运,民族精神文化信仰支柱稳固,齐心协力抵御匪寇,创立了社会新秩序。









他也有可能厌倦了政治,隐姓埋名,会依靠自己的才学与知识,成为一名与世无争的作家或画家,用手中的那支笔倾诉自己的心声;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医生,或者教授,用自己的知识为世人解除疾病,或者教书育人;或者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科学家,在精神或者是物质的世界中,有一番不小的作为,又或者会和庄士敦一起购买欧洲的一座小岛每日升起龙旗,龙族繁衍成一个小清国,最起码会是与之身份相符的一个正常的人,但是,最终,溥仪自豪的说“我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强龙难压地头蛇呀,有些事也并非出国留洋就能解决问题,也并非是一个人的问题,逃避现实是解决不了身边的根本问题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比当下疫情战争到处都是管制,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制约,大环境令你身不由己,小环境里也只能止步不前,不能随心所欲肆意走动,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很自由自在,有国就有家,你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修身养性,准备充足,静待时机,蓄势待发。

有句话说得好,叫作“历史没有假设”,在小编看来,这句话确实是真理。可过来人总会有遗憾,如果将时间“倒流”回去,自己是不是能过得好一点,想必溥仪也曾这样幻想过吧!人生只有一次,不白活一回,经历过风雨,就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