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赵光义弑兄?不可信,宋太祖确有传位之意

两宋以来,最大的八卦大概就是赵匡胤、赵光义这对皇帝兄弟的"斧声烛影"秘案。

什么是斧声烛影呢?就是宋太祖崩逝前一晚,请自己的兄弟赵光义吃饭,宴间没旁人,就两兄弟,吃得正到酣处时,隐约有人听见殿内传来斧声,外面伺候的人,远远看着,似乎太祖拄着一只立斧,身影倒映在窗上,还连声大呼:"好为之!好为之!"

当晚,太祖就崩了。

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去请太祖四子赵德芳,结果来的却是太祖之弟赵光义。

后来,赵光义继位,宋皇后被移居别宫、变相软禁,太祖之子德昭、德芳相继离奇死亡,关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八卦消息,也就流传下来。

那么,赵光义真的弑兄夺位吗?太祖赵匡胤的本意真是传位给儿子,被王继恩、赵光义抢先劫胡?

未必如此,且听我慢慢道来。


01 斧声烛影的记载

关于斧声烛影的记载,主要是司马光所著《涑水记闻》提及,《宋史》中对此次皇权交替只是一笔带过,提到太祖病重,宋皇后派人寻赵德芳前来,却被赵光义抢先等事,至于说斧声烛影,则只字未提。

我们仔细分析《涑水记闻》中的记载,非常含糊,如果看作凶案现场,并无目击证人,只有穿凿附会的传闻。

传闻当中,太宗赵光义并不是执斧之人,手持"凶器"的反而是"被害人"赵匡胤,这难道是一起行凶不成反被害的反转事件?

显然不太可能,赵匡胤虽然比赵光义大12岁,但他崩逝时也不到50岁,正当盛年,即使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古代,武将出身、又当了皇帝的赵匡胤,身体素质不会太差。

赵光义稍微年轻一些,却是文臣出身,自小爱读书,武力值比不了兄长,更别说还想从兄长手里抢夺武器反克为主,难度不亚于搞一次宫廷政变。

再来说那句"好为之",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好之为之,表示对赵光义不满,但也无奈接受;另一种是好好为之,表示对赵光义的鼓励,愿意传承帝位。

无论是哪一种,似乎都只有一个结果:赵匡胤将皇位传给或是默认传给赵光义。

因此,仅从斧声烛影的相关记载来看,赵光义并不具备作案的能力、动机以及时间。


02 杜太后的遗命?

那么,为何赵光义上位,一直倍受后世诟病呢?原因就在于,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已经成年,另一子赵德芳也接近成年,都不是无法处理朝政的小儿。

按照当时的礼法,理应由嫡长子继承这份家业,而不太可能将家业拱手让给兄弟。

然而,根据《宋史》的记载,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在建隆二年去世之前,将赵普召进宫中,传下一份遣诏,大致是说,将来太祖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如此才能保住大宋江山。

这份遣诏是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后第六年,才由赵普献出,在朝廷公布的,史称"金匮之盟"。

然而,杜太后的遣诏靠谱吗?

杜太后死于建隆二年,此后赵匡胤还当了十五年皇帝,即使有遗诏,一个已经过世十几年的太后的遗诏,真的能起作用?

而宋太宗即位时,也并没有拿出这份杜太后遗诏,同样顺利即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宋太宗得到皇位,与杜太后的安排基本没什么关系,他当时能压制两位皇子赵德昭、赵德芳,成功上位,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具备一定的势力和威望,掌控禁军,大局在握;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赵匡胤为他铺路,有立他为继承人的意思表示。

也许有人要说,怎么可能?赵匡胤有儿子的啊,还已经成年。

可我还是要说,太祖是偏心三弟(太祖行二),胜过儿子的。


03 赵光义封王,比赵德昭地位更高

太祖偏心,是摆在明面上的。

赵光义曾先后做过殿前军都点检、开封府尹等要职,前者事关京城军防,后者管理着京城治安,都是动辄要命的职位。

要的不是别人的命,而是王公贵族、朝臣官宦们的命。

如果仔细翻阅《宋史》,会发现从太宗开始,宋代的皇帝们,成为太子前,有不少人都曾在开封府尹这个岗位上锻炼过

这说明什么?

或许赵匡胤崩逝时未必心甘情愿传位给兄弟,但在他当皇帝这十几年里,他一直优待赵光义,胜过四弟赵廷美,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赵德昭,绝不是毫无缘由的。

后周“主少国疑”的悲剧,赵匡胤是看在眼里,定然有所触动,所以他没有完全否定兄弟继位的可能性,甚至为兄弟创造条件。

太祖执政后期,赵光义受封为晋王,而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没有封王。

不仅如此,晋王"班宰相上",意思是晋王在朝堂上的排位次序,高出宰相,这不仅是爵位抬升,更有朝事上更多话语权的隐含意味,绝非普通王爷身份能够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一生都未册立太子,而唯一册封的亲王便是赵光义。

如果赵匡胤真的有意立儿子为继位者,就不该如此安排。


04 宋后宣召的赵德芳是怎么回事

另外,赵匡胤死后,皇位继承风波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疑点:

宋皇后派王继恩去召赵德芳,但来的却是赵光义,有说是王继恩违背宋皇后指令、私自通知赵光义的;也有人说是赵光义堵住王继恩,这老太监就顺水推舟,促成大局。

不管是哪种情况,至少史料中都记载着,宋皇后想要宣召的是赵德芳,也就是她想推赵德芳当皇帝。

但赵德芳并非长子,他上面还有成年的哥哥赵德昭啊?宋皇后真的遵从了赵匡胤遗旨?

赵德昭当时已经二十多岁,并且担任要职、积累从政经验(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赵匡胤的重点培养对象。

如果说赵匡胤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帝,那必然是选中赵德昭,而非赵德芳,无论职位还是封邑,赵德昭都比赵德芳更高,基本与小叔叔赵廷美持平。

从宋皇后宣昭赵德芳这一细节来看,她也藏了私心,想立一个年纪更小、与自己更亲近的皇子为帝,但这一做法,却与赵匡胤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

从赵光义的迅速反应来看,宋皇后这一手险着显然玩砸了

低估了赵光义,也错算了赵德昭,扶赵德芳上位简直是一步昏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


小结:

宋太祖传位兄弟,虽然充满各种谜团,但从他生前各种安排来看,确实不断抬高晋王赵光义的身份地位,而且从未册立亲生儿子为太子,这也就为皇位归属留下无数可能。

赵光义能上位,也许有兄长的明旨,也许是兄长的无意放纵,但无论如何,当时他是京中身份地位最高的王爷,又掌握着大局,即使宫变上位,也并非难事

或许,赵匡胤正是看透这一点,才不愿意传位于子,以免害了自家孩儿

可惜,他的一番盘算终究落空,几年之后,赵德昭自杀、赵德芳离奇死亡,连四弟赵廷美都被贬为涪陵县公,郁郁而终。

论心狠手辣,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终究赢不了文艺青(中)年赵光义。

秀才遇上兵,吃亏的还是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