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全力赶工期 打造免税购物“新地标”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3月29日11时,伴随着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地块五第一块底板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完成,项目总承包单位、中建一局项目经理姚顺民舒了一口气。这项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地块五主体结构施工拉开序幕。

“地块五基础大底板计划今年5月底完成施工,我们要全力推进各参建单位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在今年12月底实现地块五主体结构工程完工。”姚顺民说。

自2月14日复工以来,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快建设进度。各参建单位制定分类施工、科学调度方案,做到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不误,想方设法把时间抢回来、把工期夺回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项目建设。

4月1日,位于海口市西海岸的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工地,工人在地块五施工。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复工“重启”

多方合力解难题

“目前,我们项目有647名施工人员、52名管理人员。4月中下旬我们计划安排1000多名工人施工,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300多人。”4月1日10时许,中建一局项目副书记赵强站在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地块五地下结构的施工工地上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顺着赵强的目光望去,工地一派繁忙景象:分别立于不同方位的9台塔吊机,起重臂杆正将一捆捆钢筋吊到施工作业点;不远处,挖掘机液压破碎锤隆隆作响,在破碎集水坑;近处,穿戴着工服和安全帽的工人来回穿梭,分别进行垫层清底、防水施工等作业……

目前,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已满负荷复工。复工初期,受疫情影响,该项目建设遇到“用工荒”难题。对此,省市有关部门主动对接服务,第一时间通过“复工复产用工服务保障联盟”,协助项目施工单位在周边乡镇招聘了70名本地技术工人,既缓解了项目复工缺工人的困难,也帮助部分本地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现场施工的周帮垂是70名本地技术工人之一。“我现在主要负责柱筋定位,这项工作是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后达到规范要求。”在约90厘米高的钢筋骨架内,周帮垂作业空间有限,他只能弯着腰干活。“有活干就意味着有收入,复工后,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周帮垂说。

3月4日,为解决该项目施工方的钢筋工、混凝土工疫情期间返岗难问题,海口市秀英区人社局和项目部有关负责人直奔贵州省遵义市招录技术工人,并将工人“点对点”接回项目工地。

此外,该项目工人数量多、施工面积广,防疫物资消耗量很大,省市有关部门协调调度防疫物资,为项目施工方解了燃眉之急。

“刚复工时,工地口罩紧缺,在各方支持下,我们筹集到口罩1.7万多个,为项目全面复工提供了有力支撑。”赵强指出,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项目有关方面全力投入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精心组织

项目建设再加速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复工以来,施工现场机械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工人们干劲很足。

“工期紧、施工质量要求高,马虎不得。”该项目钢筋带班班长曾汞站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钢筋世界”中,一会儿踩着钢筋边沿去查看工人作业情况,一会儿稳稳站在纵横交错的钢筋架上看图纸,几乎片刻不停歇。

复工后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施工方优化作业流程,争分夺秒抓工程建设。“我们轮班作业,除了白天班,晚上我们也有人在施工,时间一般是19时30分到22时。”曾汞直言,现在已经4月了,要加班加点赶进度。

去年3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三批)集中开工和签约仪式在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工地举行,该项目与全省其他130个项目同时开工。 “我们将进一步增加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拉动旅游消费升级和提升旅游个性化体验,延伸旅游产业链。”当天,在集中开工和签约仪式上,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敏说。

一年多时间过去,这片曾经的临海平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临建设施早已投入使用;地块五地下结构雏形初现,该地块土方开挖、抗浮锚杆、砖胎膜砌筑、垫层、防水卷材等施工正在有序推进。

据了解,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占地面积约67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2.6万平方米,由6个地块组成,主要建设免税商业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中,原定今年年底开工建设的地块三、地块二,计划分别提前至今年6月和10月开建。

“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项目甲方、设计院等单位沟通协调,并联合监理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另一方面,我们持续增加用工人数,储备施工力量,提高项目复工后的施工效率。”姚顺民说。

全力以赴

打造免税购物“新地标”

据了解,作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示范性项目,海口市国际免税城建设进展情况备受关注。该项目承载着升级海南旅游商业发展模式,拉动海南旅游消费的使命。

在姚顺民看来,海口市国际免税城作为一个“百亿级”项目有其特殊之处:首先,这是一个全新的、引领海南国际旅游消费时尚的重点项目,建设意义重大。其次,项目施工难度不小,以地块五为例,这一地块的地下结构施工需要开挖891个柱帽坑,施工技术要求高,并且项目业态配置多样化,包括免税商业、有税商业、特色餐饮、儿童乐园、休闲娱乐、写字楼、酒店等,施工要求不尽相同。

即便施工难度高、工期紧,姚顺民对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仍信心满满:“我们将按照‘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提高’的要求,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如期完成前期定下的各项目标任务。”

据悉,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建成后,我省免税购物版图将再添“新地标”。未来,该项目将与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助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系大型国际免税综合体建筑群,是继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之后中国旅游集团在海南倾力打造的又一个重点精品项目,接下来我们将按计划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国旅(海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海口4月1日讯)

复工一线的24小时

一天24小时能做多少事?

“我们70多人的钢筋班,一天能绑40吨到50吨钢筋”“我一天能绑4根墙柱的钢筋,钢筋间距为10厘米或15厘米”“为提高大型施工设备运转效率,工地上的9台塔吊机昼夜不间断施工”“沥青防水卷材施工,一人一天可以铺20多平方米”“用了不到24小时,我们乘车抵达贵州省遵义市,去那里招技工”……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复工后,发生了不少与“24小时”有关的故事。

曾汞是一天时间内可以组织70多名技术工人绑完数十吨钢筋故事的“主角”。这位钢筋带班班长工作经验丰富,2月26日返岗后,一直在工地上忙碌。

“这是32号钢筋,那边是22号钢筋,我们要做双层双向钢筋底板。”说起工作安排时,曾汞掰着手指给海南日报记者讲解钢筋工的上班时间表:早上6时30 分进场上班,11时下班;下午工作4个半小时,直至18时30分吃晚餐;紧接着,19时30分到22时继续施工。“除了轮班休息时间,我们一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切为了赶工期。”曾汞说。

而对于一天铺20多平方米沥青防水卷材的工人刘辉而言,他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我们这个班组有10多名工人,施工前要清理基层缺陷,确保基层平整干燥;施工过程中使用烤枪对卷材进行加热,滚压铺贴,压紧压实。”刘辉说,他的工作难度不大,却是惊细活。

作为项目总承包单位、中建一局劳务专员的杨觐豪同样有属于自己的“24小时”故事——奔驰千里,招录并接回技术工人。在海口市秀英区人社局的帮助下,3月4日6时许,杨觐豪与同事乘坐挂着“海口市秀英区返岗工人专车”横幅的大巴车,从海口出发,前往贵州省遵义市。

“我们3月5日凌晨两点左右到达遵义市播州区,招录50多名工人后,当天15时许返程,3月6日回到海口。一路上我们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杨觐豪说,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他和同事除了对大巴进行消毒,还按不高于50%客座率的标准装载工人,引导工人们分散就坐。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复工以来,此类的“24小时”故事还有许多。“在合理安排工人休息的基础上,我们项目施工不分昼夜。”中建一局项目副书记赵强说。(本报海口4月1日讯)

海口市国际免税城项目优化施工组织加快建设进度,今年建设目标不变

复工即冲刺 全力赶工期